微信分享图

祭孔乐器——清双龙纹排箫

2018-01-15 20:47

 ■福建泉州 林清潮

  排箫,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编管乐器。远古时期,排箫在各民族的节日、婚礼、公众集会和图腾祭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远古至唐,排箫一直被称为“箫”。唐时,单管竖吹的箫日渐盛行,编管的箫才有了“排箫”之名。古代乐器命名,或以声,或以形,或形声兼备,亦有以制作材并命名的。排箫显然是形声兼备。“排”是指形状而言,由长短不同的竹管排列而成,“箫”是代表了这种乐器的发声特点。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排箫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这种乐器随着漫长的历史发展,时兴时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自成为《韶》的主要伴奏乐器开始,排箫便在中国传统乐队中活跃起来,占据了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雅乐中始终具有“礼器”的地位。随着音乐生活的变迁和其他乐器的发展,宋朝以后,排箫出现了明显衰落的境况,明清时已在民间失传,近代以来则几乎完全失传。

  不同时代的排箫其大小有别,长短不同。最初的形状为一头长一头短,竹管由短渐长按序排列;隋唐流行的排箫为直排形,这种排箫管的长短粗细均相同;宋以后出现了一种形如“几”字形的排箫,这种排箫的排列方法与前者均有不同,其特征是两边长、中间短,即短管在中问,依次渐长,故形成“几”字形。隋唐之前的排箫是用几根较细的竹片相夹,隋唐时期的排箫是用一块较宽的木片相夹,而清代的排箫制作已十分精美,其外形是用整块木板雕刻而成,做成一个形如几的木架,竹管插入其中。

  由于几种排箫的形制不同,其音序排列亦不相同。显而易见,最初的排箫的音序应是由高渐低或由低渐高。隋唐时期的排箫虽然改其形制,但音序排列仍沿用前代之法,清代时期才改其音序排列。《清史稿》:“排箫,比竹为之,其形参差象凤翼,十六管,阴阳各八,上开山口单吹之,无旁出孔。”这种排箫的排列更便于吹奏。

  此件排箫为清代泉州府文庙祭孔乐器(见图),长36.5厘米,宽35.5厘米,厚3.3厘米,整体呈凤翼状。箫管有16根,管口沿微残。双面髹红漆,均金漆双龙腾云图,中间以两钮固定。双龙对峙,龙大头细身,龙眼如铜铃,龙嘴大开,龙有4爪,龙鳞清晰可辨,造型威武,张牙舞爪,边饰一圈如意云纹。中间系一如意结,如意结下分别系有一蓝一黄两条绶带。排箫口沿有墨书的工尺谱字,如“上尺工五六”、“伍”等字样。除箫管口沿微损外,其余保存基本完整。其形制美观、古朴维致,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充分显示了中国音乐艺术产生的悠久历史和乐器制作工艺的发达,是研究清代祭孔礼仪的重要实物资料。

来源:华夏收藏网-藏趣逸闻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