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6月29日,壹美美术馆成立五周年之际,举办了“中国表现2024”大展,此次展览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担纲策展人,邀请洪凌、许江、马路、谭平、张方白、顾黎明、范勃、尹朝阳(年龄序)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大家,展出其代表性作品及新近作品共四十余件。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风格上都各有建树,体现了中国当代表现艺术体系下的极高水平。他们从中国写意传统中寻找精神内核和表现语言,又根据自身的生命经验和思想取向,对其进行当代性拓宽和创造性转化;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取材或挪用、对材料之物性的开放、对传统图式的改造和重新赋义等等方式,创造了个人化的表现风格,同时也与本时代的精神特征相互呼应。
现场合影
中国表现2024:一种新的、以中国为主导的表现主义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彭锋表示,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深入地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在艺术展览的策划过程中,他特别关注中国表现艺术的展现。他指出,在技法上,中国表现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和意境,形成了与欧洲油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色。使得它能够跨越国界,以多样化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展现。
展览策展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锋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许江
具体到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们的创作,他认为,艺术家的作品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例如,许江教授的作品,作为一代人的代表,体现了特定群体的精神面貌。尹朝阳的作品从政治波普转向大型山水写意,这与中国近年来强调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文学精神紧密相关。艺术家与社会的互动虽然可能并不显而易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彭教授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让人们洞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展厅现场
此外,提出“中国表现”的概念,彭锋表示,意在从全球艺术史的角度审视表现主义的发展历程并推出“中国表现”。上个世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包括德国的“青骑士”在内的多个艺术团体已经展现出表现主义的特征。随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绘画被宣布“死亡”之后,德国又推出了新的表现主义运动。彭锋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种新的、以中国为主导的表现主义运动。
他考察了表现主义在德国和美国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国家的崛起,其中,美国在崛起时期选择表现主义作为代表的原因,他认为表现主义类型可能因其强烈的精神内涵、力量和爆发力而受到青睐。当一种文化处于上升期时,它与艺术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契合关系。彭锋在探索中国表现艺术时,关注的正是表现主义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和向上的动能。
展厅现场
“回顾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努力、勤奋和智慧。通过中国表现艺术等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深层内涵。21世纪的‘中国表现’既是中国崛起的见证,也是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力量。”
参展艺术家许江谈到“中国表现”时表示,在当代艺术领域,"表现"一词已成为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概念。它在艺术界的旗帜下,汇聚了一群风格各异、语言丰富的艺术家。在这次展览中,他和其他参展艺术家们感受到了一种殊途同归的默契。尽管在中国传统中并没有"表现"这一概念,但随着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传入,"表现"逐渐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它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领域,更代表着一种艺术语言,这种语言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蕴含着生命的深度和内在的激情。
展厅现场
在他看来,展览中的每一幅绘画都蕴含着强烈的肉身感觉。这是因为身体与世界的关系取代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与物的关系,使得肉身的感觉变得尤为强烈。肉身感觉是从生命体内发出的力量,这是“中国表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中国的表现艺术在这里聚集,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历史渊源。
他引用魏晋名士王弼关于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来理解中国表现,另一方面,他强调“得意忘象,得意忘言”。许江认为,中国写意艺术更强调前者,即通过象来表达意。而中国的表现艺术则更强调“得意忘象”,更强调内在生命的纯粹沸腾。
展厅现场
在许江看来,中国的表现艺术将中国绘画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值得我们鼓励和共同研究。他还讲到,自己运用“传统语言”来阐释当代绘画,如果这些“传统词语”能够在世界艺术交流中体现其内涵,并发挥其话语的力量,那么它们就能够在表现中国传统词语的语言中得到不一样的东西。
“一方面,我们的言说能力更强;另一方面,绘画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推出这类展览,对社会和艺术人才培养以及多元化环境非常重要。同时,将中国充满活力的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在当今的西方世界,许多国家对带有中国内涵、饱满浓郁、得意忘言、追求自由、放阔胸怀的表现艺术非常欣赏和赞赏。”
场域·共生:壹美美术馆建馆五周年
6月29日,也是壹美美术馆成立五周年的日子。值此壹美美术馆成立五周年之际,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表示,能够邀请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策划此次展览,同时作为美术馆学术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深感荣幸。彭锋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表现或中国意象的课题,其研究成果为壹美美术馆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支持。“中国表现”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更指向了近现代中国在东西方思想交融一百多年后,当代艺术家如何展现中国精神或中国内核的问题。本次展览充分展现了这一概念的内涵,体现了彭锋教授对于中国表现或中国意象的深刻思考,指向了精神内核和时代精神的主题。
壹美美术馆馆长 路贝
自2019年6月29日开馆以来,壹美美术馆已经度过了五年的历程。对于一个坚持自身理念的艺术类公益性社会服务机构而言,在不断涌现的挑战中持续前行绝非易事。
在过去的五年中,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指出,美术馆始终致力于展示和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不仅包括深入研究的个展,还有主题明确的群展,关注地方历史的记录与表达,同时支持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展览涵盖了绘画、雕塑、装置、工艺美术等多种形式,以及观念艺术、数字艺术等表达方式,旨在建立一个多元化、跨领域的艺术交流平台。同时,还充分考虑了观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将学术性知识与思想性、情感共鸣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性和多样性的展览体系。
展览现场
经过五年的发展,路贝馆长提出了“场域”和“共生”这两个关键词,重新审视美术馆的功能和其在当今世界的角色。其中,场域概念在艺术界被广泛讨论,对美术馆而言,首先指向的是物理空间,它是一个特定的展示空间概念。在这个空间中,不同背景的人汇聚一堂,包括藏家、艺术家、策展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他们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激发出新的火花。
展览现场
因此,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更是一个知识发生和知识生产的场域。壹美美术馆的场域概念具有特殊性,它位于中关村壹号科技园区,是全国首个在科技园区中创办的美术馆。壹美美术馆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这一特殊性,以及如何在离开这一特殊场域后重新审视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它周围环绕着众多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如商业航天等。在这样的特殊物理场域中,美术馆作为一个柔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在这样的无形场域中,我们相信可以碰撞出无限的可能性。
展览现场
共生概念是基于美术馆特殊空间的物理概念提出的。共生首先指向的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然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的前提是确定彼此的独立性。在科技和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科技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本身,更关乎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认识自身。艺术也不仅仅是展现美,更是一种无形或无言的思考方式。
展览现场
在这个时代,讨论艺术与科技的共融具有重要意义。共融的概念指向了更大的背景,即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类自身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中共生。这是未来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艺术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壹美美术馆认为,艺术能够打通各个场域,使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实现无形之地的联系。这是否可行?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结语:随着“中国表现2024”大展的圆满开启,壹美美术馆在庆祝其五周年纪念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深刻的艺术体验和思想启迪。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当代表现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艺术家们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入探讨。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壹美美术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学术定位,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共生之道。相信,通过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可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五年的发展历程,对于壹美美术馆而言,既是一次宝贵的积累,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壹美美术馆能够继续秉承“场域”和“共生”的理念,不断探索艺术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