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世间美好当如斯至爱艺术当不舍昼夜——读方召麐作品有感(上)

  一、浮生若梦,今夕何夕

  1914年方召麐出生于无锡世家。父亲方寿颐是工商实业家,母亲王淑英是开明女性。

  方召麐4岁就开始读经史子集、学碑帖、习书画。6岁开始接触英语和西洋文史。温暖的家庭,富裕的生活,双亲的教导,使少女时的方召麐幸福而自由地吸收来自师长来自书本的知识。家乡水土的养润,更使得这位婷婷玉立的大家闺秀敏锐过人、玉润冰清。

  1925年,战争使得父亲带着全家在逃难中不幸中弹身亡。倾刻使年仅11岁的方召麐成熟了许多,在她原有醇厚善良的天性中,平添了几分坚强。她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要对得起你们的父亲,努力上进。”

  1933年,19岁的方召麐正式师从陈旧村、钱松岩两位先生,学习花鸟和山水。

  在母亲的支持下,方召麐读完了高中和大学。这之后,她决定去西方求学,看看外面的世界。

  1937年,23岁的方召麐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欧洲近代史。不久她遇到了给她生命带来重要改变的男人,她的丈夫方心诰。

  1938年至1950年,方召麐和丈夫共同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战乱中他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现实中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生命愈是如磐石一样坚定,十二年中他们仍然养育了八个孩子。试想一下这壮观的画面:呼啦啦一片,嗷嗷待乳一群。然而方召麐却不得不放下自己心爱的画笔。

  1948年,方召麐随丈夫移居香港。开始了两年稳定而富足的家庭生活,方召麐又拿起了久违的画笔,开始创作,享受着温馨幸福的日子。仅仅两年。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医疗事故夺走了丈夫的生命,留下了她和八个孩子。她没有选择,悲痛使方召麐愈加顽强。多年之后她对儿女们说:“因为你们爸爸早死,反而令我有今天的人生。

  痛苦往往比其它要来得清晰。大痛之后一定会有”死而后生“的明朗心境。在那些年中方召麐接受了生活的一切。她是这样做的:

  1.1.继续经营丈夫留下的进出口公司。

  2.2.继续新画的创作,并为了贴补家用,开始卖画,”以画养画“。

  3.3.继续上学深造。入读香港大学研读中国哲学及文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又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楚辞》。

  4.4.继续跟随陆辛农、赵少昂学画。同时拜张大千为师,成为入室”大风堂“的弟子。

  5.5.继续世界各地办画展。先后办有十二次个人画展,七次联展。

  方召麐用行动平衡了自己的生活。走上了一条”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的心灵回归之路。一路桑海沧田。

  1970年至1995年,是方召麐多产绘画精品的时期,是荣耀到来的时代。她经常往返于世界各地,与各地艺术界交往。更大胆地尝试并完善自己的创作风格,”勇敢地走向自己摸索的黑暗崎岖,甚至荆棘刺足的羊肠小径。一旦豁然开朗,自会找到开阔而平坦的道路。“与此同时,方召麐继续各地办画展,出版画册。如日中天。

  这期间方召麐还多次回到祖国观光,并会晤各地画家。多次登上黄山、华山,游三峡,溯长江。并去了郑州、西安、洛阳等北方域乡。

  1995年到2006年,方召麐进入了老年生活,其书画世界驰名迩。人品画品更见返璞归真,风清明月。对待自己的创作仍是以”生也有涯,无涯惟知“的态度,心想豪发,披靡众生。

  二、心专博物、穷其究竟

  1933年方召麐随陈旧村学习花鸟画,随钱松岩学习山水。由于方召麐对书法的天分和功底,习画不久就得到了两位先生的肯定。认为”是一个可造之才。“”灵动,有丈夫气,浑厚朴质拙趣盎然,笔墨全从造化及画卷中来,诚可谓大巧若拙。“

  1950年又向陆辛农、赵少昂习画。一位是著名的”书画杂家“,一位则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赵少昂非常欣赏方召麐的天赋,倾心教授。她的技法也是亦步亦趋,与典型的岭南画派,几可乱真。这时赵少昂便及时教导道:“前贤论画,作为参者,不可徒事仰慕,为古法所缚而埋没个性。”方召麐得以先生的这一真心教导,她是幸运的。

  1953年,经顾青瑶先生介绍,方召麐转入张大千先生的门下,正式成为大风堂弟子。虽然跟随张大千习画是断断续续的,然而也是时间最长的。较为重要的是方召麐1970年与张大千在南美的西岸,随侍聆教整整一年。“每天侍奉老师谈画、看画,接纳来访老师的朋友。协助师母烹饪,有时也看老师提笔作画写字。”在这段时间里,张大千对方召麐的主要教导是:

  1.1.研究古人名迹。师法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2.2.世事万物,以明白其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

  3.3.切不可专学一人,又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

  4.4.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有一段与先生的对话,在方召麐的《学习绘画的过程与经验》中她认为“比看老师画百幅画还重要得多。某日清晨和老师在散步,他突然提及毕加索、石涛、金冬心、齐白石等几位画家以及当代其他几位画家作品的”巧与拙“、”生与熟“的问题。”......一副画能有'生'与'拙'的境界,就比别人高超而可以百看不厌。“从此,方召麐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加要求自己的画中求:生、质、敦厚在自己的小径上”辛勤劳苦,不断地付上代价。她也很珍爱张大千先生的鼓励“二三星斗胸前落,万千峰峦脚底青”。

  方召麐就是在这些位先生、画伯、巨匠中广博积累,深入修为,而深厚宽广的中外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的学术建构,又使得她不断搭成自己的风格与眼界和胸襟与品格。

  下面,我想细读几幅方先生的作品,试图通过画面靠近她,明微她的境界。

  作品1.《万重山》1964年

  凝重的墨花青夹入干笔皴,中峰构出端直的山峰,用笔以湿笔润墨,狂狷野逸。虽少泼墨水撞,但其中的笔线毛涩,墨色清透而苍劲。山峰横竖密森,占去了三分之二的画面,山下有一位红衣人奋力撑船而上,画中直视“有天骨而少细美”的大气,刚直和果断。

万重山1964年

  作品2.《努力向上》1978年

  构图奇特。三大块山势形成了一个品字,之间夹着人与松树,人们在正中笔直通天的台阶上行走。台阶的顶端是一座红庙,虽实即虚,超入玄境。这种超然玄远的构图给人一种自然通达之意境。

努力向上97×60cm1978年

  作品3.《天下太平》1981年

  此类题材的画在方召麐的创作中出现过很多幅,是她对生活憧憬的理想家园。天伦之乐。在这些窑洞中分别贴着这样的对联:安宁、天下太平、人寿年丰、吉祥和乐、岁足、万事如意、财源广进、日新月盛。窑中有老有少,有兔有鸡,窑外人群分布均平。挑担、牵驴、打坐、行走。把“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融入到人与生活、自然亲和的常态之中。

天下太平1981年

  作品4.《大写山水》1983年

  这是一幅精美的文人画,没骨褚石墨染山石,人物房屋用中锋构线小写意而成,一方闲章,阴刻卧牛,沾满红印泥盖在画的上端,如红日当空。题跋却是一段白话:“直舒胸中气概,笔下不计三七二十一”。多有意思啊,胸中气概,是想舒时舒,想宣泄时则宣泄。物我两忘。她靠的是真性真情做画从不受理性、章法的干预,作画状态就是情绪的真实状态,无所顾忌中国画的程式,用手这个准确效应器,去表达、去诉说。所以画面才极具个性。

大写山水78.5×54cm1983年

  作品5.《桃花源》1987年

  田地和中间的小河流颇见西洋画的透视关系,但硕大的桃树又平地而起,也没顾及什么近大远小,大朵大朵的桃花似云霞又似染成的风雨,噼噼啪啪落满了大半个天,着实令观者兴奋地眼前一亮。田间耕作的人们也甚是愉快,有小孩玩耍,有狗有鸡陪伴着,老汉抽着烟,农妇送来了饭,一叶小舟顺水而至。看得见方先生在思念着故土风物。祈盼着田间耕作的百姓们能吃饱饭,有好收成,人畜两旺。

桃花源85.5×70cm1987年

  作品6.《逍遥游》1988年

  读画时我注意到,自从方召麐于1986年间第二次登上黄山、华山后,她画面中常常会出现一个身背背包的女人在山间旅行。我想这可能就是方先生自己的画像,还有在《迎客松》1992年,画面中也出现过这个背包女人,我姑且认为这就是方先生您了。

逍遥游96.5×60.5cm1988年

作者:呼鸣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