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年3月30日至7月21日,“智慧之眼:当代女性艺术展”在金鸡湖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苏州工业园区文体旅游局指导,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办,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承办,集中展示了喻红、姜杰、陈曦、裴咏梅、康蕾、陈樉、张一、李琳琳、耿雪、彭薇等二十九位当代女性艺术创作者共四十多件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艺术的成长经验及创作成果。
李博 《目之飞星》
其中,青年艺术家李博此次展出的《目之飞星》,创作最早源自于对西汉透光镜的兴趣。李博先后从西安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了本科阶段的综合材料绘画学习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科技艺术学习,现生活在北京。
以下是她关于作品和女性身份认识的自述。
关于作品
《目之飞星》的创作最早源自于对西汉透光镜的兴趣,那是一种背面铸有纹样的铜镜,当镜面接收到光线后可在墙面反射出镜子背面的浮雕图案,光线像是直接穿过铜镜似的,透光镜因此得名。近代研究发现这种透光现象成因于铜镜冷却过程中的冷热不均而产生的应力变形,镜面因此产生不易察觉的凹凸起伏,后期的磨削工艺进一步加剧形变,这些凹凸结构与背面浮雕图案对应。如果说西汉的工匠们对原理尚不明晰,那么到了唐代,人们至少已经可以灵活利用这种现象。因为这时出现了反射光影与镜背图案相异的铜镜(海兽葡萄纹镜)。这项技术后来出现在江户时代的日本,被称为“魔镜”。透光镜制作工艺宋代之后在国内一度失传,直到1961年被追问日之光铜镜的原理未果,才促使科研人员在70年代重新破解古镜之谜。
我为透光镜的技术史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隐秘特质深深着迷,但在艺术转化过程中由于工艺及工匠合作意愿不高等问题屡屡碰壁。幸而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了与之原理近似的焦散算法,这项技术的核心逻辑是通过在透明物体表面制造微小的凹凸透镜组合,来引导光线折射,从而投影出预设的具象图形。这套算法在造型及工艺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有很大概率可以用于创作。幸运的是在机缘巧合下我找到了中科大数院的科研团队,我们用几个月时间实验出比较理想的呈现效果。对我来说,焦散算法的迷人之处除了它精妙的控制光线和空间所制造的视觉奇观,还在于观看逻辑的改变,透镜,这种服务于观看的中间介质在科技的赋能下成为了审美对象。
尽管我选择了一条从技术入手的创作路径,但我并不想被它们绑架,在我的创作中技术应当服务于灵性和诗意,新材料或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性创造某种奇观或全新的体验,带领观众更有效的进入作品。因此在主题选择上我更倾向于从自身亲密关系出发,关照心灵,旋转的光影让我想起父亲临终前意味深长的凝视,那些难以紧握却又刻在我心灵深处的目光,它们就像这些水晶般的透镜,以一种难以察觉的状态隐秘在时间中,又在某个时刻,在一束光线的激发下悠然显现。
关于女性身份
作为青年艺术家,我关注女性议题,但是并没有在作品中去刻意强调我作为女性的身份。我觉得,在这个时代,前辈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为女性发声,已经为这场运动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对于现在的年轻女性来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身份焦虑。我们的创作可能更多地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出发,身份这个议题已经不再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或者说问题不是很大。我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可能从技术入手,或者可能是从我合作的一些科学驻地项目入手,总之我的探讨路径没有受到我因女性身份产生的焦虑或困扰。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