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龙曾为统治阶级和帝王的专有,为其政治统治及文化压迫的形式和工具。它从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到后来的祀雨求风,或佛或道或儒的中国式宗教形式,又给它披上了或雨调风顺,或霹雷闪电,要么为江山社稷是正义的象征,要么兴风作浪是妖魔邪恶的化身。我们单以每一幅只有龙的画面,在手法和造型,情节与气氛的构思与把握上,即要克服传统宗教模式,让大众以艺术的视角来看待它,又要在具体描绘刻画上每每不同,与前人不同。这要克服上述封建的、落后的、宗教文化的影响,站在新世纪的角度,重新认识,重新表现欣赏中国龙。
历史上相传吴道子、李公麟、张僧繇等许多大画家都是画龙高手,可惜见不到他们的遗作,现在很多画龙者多沿袭宋代陈容的画法。他的龙的确云墨翻飞,气吞山河,有《五龙图》和《九龙图》藏在美国的博物馆。从民间和书本上我们知道龙有10余个种类:最早是夔龙(见《山海经》),虺(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虬(小龙),蟠螭“无角曰螭”“赤螭雌龙也。”蛟“龙无角曰蛟”,又说“有鳞曰蛟龙”。角龙“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应龙,有翼之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火龙,以火慑势的龙。蟠龙,一般把盘绕在柱上,天花板上的龙习惯称蟠龙。青龙,又称苍龙,古代有“四灵”“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鱼化龙,“龙鱼互变”。古有“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又有“东海大鱼化为龙”即鲤鱼跳龙门之说。还衍生出“龙生九子”之说。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龙的形象标准基本形成定式,并有了一套程式化形式,大至可分为坐龙、行龙、升龙、降龙、云龙、草龙、拐子龙和团龙等。历史上专事画龙的技法和论述很少,只有北宋的名家董羽在《画龙辑要》中提出画龙要注意“三停”“九似”。而后的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也论及画龙技巧和“三停九似”之说。即“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有别家“头似牛、嘴似虎、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之说。有了这定式,表现起来便有据可依。而具体到龙头,也有一定的程式,如角、耳、眼、胡、须、鬣(鬃)、鳞、背鳍、鼻、水须、獠牙、腮、唇、腹甲、下颌、舌等,又进一步规范了龙的表现形式,为一般性制作提供了方便,但常此以往,也为突破性表现设置了障碍。
我的尝试或说区别重点在龙头上,其次表现在每一幅不同情节的构思上,工笔画龙,写意造景造势,与龙的神态性格的协调一致上。一组画中的不同区别主要在环境气氛;色调形式;动态曲伸和立意等方面,《雷鸣电叱》是蓝绿色龙,回身探首,口吐寒气,从云层中腾起,图右上方爪后一闪电划过,主题和客观情景交融。《红火升腾》以金红色为主调,一火龙拧曲着,自上而下后昂首向上,嬉戏一火红的“朱球”。通体有火焰相伴,画中中淡墨染云留白,只有身子中断在浓云中。《蛟龙出水》,一条通身洁白从水中跃出的白龙,口中喷水,身下为工笔画成的水,远处中浓墨染成的乌云,反衬出蛟龙的洁白。《风疾云淡》,一条乌龙从上跃下疾行,画中浓墨染就的云随它而行,左上角一片白亮的天空,反衬出云与龙的动势。《紫气东来》,取吉祥语,一紫龙从上方云中翻飞而出,张牙舞爪从左向右瞪目而来。身边的云时浓时淡,时重时虚,右下侧为一片留白的空间,给予画面和龙动的余地。以上这五条龙的造型都大同小异,只在各别细小处有所区别,其余基本上遵循着《九五之尊》的造型规律,即身、首、腿、肘、爪、口、眼、鼻、须、鳍,鬃等处的刻划相似和近似。具体到《九五之尊》的制作过程,龙头与明清大多数画法既相似又不似,而我强调了龙眼的眼神,鼻子和嘴的传神之处,因作为神圣不可欺,威武不能淫的中华巨龙,像帝王、像醒来的东方睡狮就应有一种凛然正气,一种霸气。这幅作品实现了我的这种创意,
此小文若能为喜欢龙的朋友以一点点方便,将是我的一大欣慰。在此我要感谢恩师潘洁兹和黄均先生的多年教导和关怀,感谢文怀沙、刘炳森、丁井文、刘力上、雷正民、官布和马德春等先生,为我题字赋诗写文章,对我所画的龙给予的亲切鼓励。
甲申年春于京华拥山书屋
作者:阿里雷公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