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枚“乾隆通宝”的故事(全稿)
2019年初家里就有了一部《如意琳琅图籍》,我没去注意它,最近看上了它,觉得它很神秘,看上去不是很完整,也没有出版社,觉得很奇怪,就上书架再找,上面有一个写着“谜宫”的纸袋子,里面的东西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么一部书,觉得好玩,就看中了一枚钱币“乾隆通宝”,上面有一个奇怪的符号,让我想起了书中《造办处》后面有这么一首诗,那就是:“之外方圆乾上字,墨里玄机几人知,先之后墨逐字解,自上而下请细思。”
显然“方圆”指的就是古代钱币的通行制造样式,第一句写的就是“乾隆通宝”,以此为指引,诗中提到墨宝,而它的道具中就有乾隆皇帝最喜欢《快雪时晴帖》,那是晋朝王羲之著名作品,乾隆皇帝喜欢,认之为神品,在其上面盖上很多御玺,其中所谓的“玄机”应该与之有关。而按照“诗”的指引,其玄机就在于“乾”字上方。所以我拿过《墨帖》看了起来,看到其中间有这么一段话,它就写在乾隆印玺上方,这就是:“琳瑯球璧世间所有若此帖乃希世珍耳。”它共有十六个字符,断起来就是:“琳瑯球璧,世间所有,若此帖,乃希世珍耳。”其中“耳”字乃古言,属于虚词,表语气之用,实际意义是有十五个字符,它就是该诗下面提示要“解”的十五个字符。这个对上了,就知道它的玄机就在这幅“墨宝”后面,将其所拆的字合起来,按照它的几何拼图那就是:“就在此宫。”
什么宝贝就在此宫呢?那就是“琳瑯球譬”!而“琳瑯球璧”是什么珍宝呢?那就要“自下而上请细思”!它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它是世间人人所有,而世间人人所有的正是“希世珍宝”。这个问题就要回到“乾隆通宝”上来,它作为流通货币,是社会购买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它就是世间人人所有的,所以人能过着幸福的生活;由此回到它的源头上来,就犹如这墨帖一样,乃希世之宝,而比这一个墨帖更高贵更实在的就在于它能统治天下。
由此可知,这里讲的这个“琳瑯球璧”,它就是制造发行“乾隆通宝”的母钱模。它与别的朝代不同,用的就是“琳琅”玉质材料。根据其它道具的指引,这个琳琅玉质材料应该出产于沙枣树之地,即西域那个“如花如玉”的地方,那是就有乾隆皇帝心中“如意”之物。本来嘛,“琳琅满目”是宝玉,却也不是什么希世之宝,只因乾隆皇帝执意要这个地方出产的宝玉,而这个地方的民族不同意而引起了纷争,所以真正得到这个地方出产的宝玉受到限制,“琳瑯球璧”就显得很希有。再说这个“琳瑯球璧”,它名义上属于乾隆皇帝一人所有。因为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里, “乾隆”二字属于乾隆皇帝所有,任何人运用它都必须得到他的旨意,在国家管理制度上,就是人人所有的“乾隆通宝”,其货币上这四个字都是由乾隆皇帝自己所写的,名义上必须得到他的同意并颁发圣旨,然后由其中央政府管理制造出它的母钱模。而它独特的专用材料就是“琳琅”。
——这是“希世珍”的第一个要义。它的第二个要义就要看它藏在哪里?它事关整个清代的国政和国家财政,这也就是“请细思”的主要内容。而这个内容也就是如何运用它管理天下统治天下?
据考证,从顺治皇帝开始,中央政府调控货币的主要措施,主要通过设在京师的两个铸币局,以及众多的钱庄、银号、当铺来完成,因此,透过京师货币供需的变化,可以掌控中央政府货币政策的推行。但是它有一个特点,由于清代的国家版图非常广大,所以各地使用的货币是由各省的有关管理部门自行负责铸造的。它不是随意可为的,更不是任意做为的。它应该是经过批准,从中央政府某个管理部门拿到这个铸造的钱模,经过一套管理程序回到各省的铸币局制造钱范,再铸造发行;这个管理方式称为“模范”分离。
完成铸造发行计划,根据中央政府的管理规定,必须带回样币,向它报告它是如何铸造的,这次铸造用于货币流通与储备的数量;而中央政府的这个管理部门拿到这些交上来的钱币样品,或称“母钱”,就要在这上面做个记号,使之不能进入流通,其杰作犹如这枚“乾隆通宝”方圆之外的符号。
它要根据货币流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控。这可能是每年一次,或者几年一次,而每一次它铸造完毕,完成了原来批准的计划,就要将这个母钱模送回中央政府的管理部门。为此这个管理部门都应该一一登记在案。它有一套关于“琳瑯球譬”的进出管理制度,它代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省建立起来的信用制度。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财政,但它并不管理国家财政,属于“管办”分离的国家法制形式。
由此我们认为,这个管理部门应该是《造办处》。因为这个钱模的设计和制作,有如那墨帖一样需要大师水平才能有所作为。而书中对于《造办处》是这样介绍的:造办处设管理大臣二人,掌制造贮存御用金银器玉器等,“天下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所以说,如果这个“神秘人”曾经就是清朝某个朝代的《造办处》的管理人员,我们可以猜想到,那“琳瑯球璧”是怎样的希世宝物。
球璧就是合璧,作者用的是障眼法。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一个圆模样,但这个圆模样也可以是二个球璧合璧为一的模样,它就像春秋时代的“兵符”一样,来个“双璧”合一的制作模式,一半是凸型,一半是凹型,合锁为一,(彼此可能有一个“耳”,方便操作,)而作为“乾隆通宝”的信符,在于它的阳符形式和阴符形式,“阴阳”合一,各地管理官员从这里得到的就是镌刻有“乾隆通宝”字样和规格的阳符,它可以是称量不一的凸型桥式,上面设置有“乾隆通宝”字样的各个规格与样式;以此“称量”天下治理天下;而中央政府管理部门留存的就是可以合锁的凹型阴符。对于“乾隆通宝”后背的字符而言,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而信任各省按通用的样式自行制造它的范式。以此为信,每一次各省领出送回的母模都要“阴阳”合锁。从这里将信符拿出去,回来就要从这里套锁进去。
由此在管理形式上,将整个国家设定为东西南北,根据道具所示,就有四个“琳瑯球璧”的分类,这在它的外观设计上,它所设计的纹样,对于阴符而言,它就是道具中的沙枣花的美学形貌,而在阳符形式上,它就会根据那“四个文物小画”作为东西南北各省的分别,而那“红色窗花纸”无非就是存放“琳瑯球璧”的专用宝柜。上面那一个部分所收藏的属于中央政府所直隶管辖的铸币局的“希世宝物”,而下面那一个部分所收藏的属于东西南北各省铸币局的“希世宝物”。
由此根据上面二点从源头上进行逻辑推演,真正的“希世宝物”应该就是写有“乾隆通宝”四个汉字的墨帖,这应该就是道具“笔”所隐含的意义。同样一支笔,王羲之写出了“快雪时睛”的意境,那是日常与人交流的心得,不会想到会成为“希世之珍”。但乾隆皇帝却知道自己所写的就是“国宝”。
我们可以猜想到,根据那个时代的货币流通情况,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能力,即社会购买力,以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根据母钱模的称量情况,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墨帖”,在“乾隆通宝”的字样上存在着大同小异的情况。但其中有一副墨帖,接近于神品的就是眼前这一枚“乾隆通寶”的模样,其笔峰所走的每一个字符都是别出心裁的,很有重量,可以见出其骨感和肉感。特别是其中的“寶”字。它写得很紧张,却让人见着好喜欢。寶者,是经过界定而成为“玉尔之貝”。而这个寶字其能惊天地泣鬼神就在于“尔”字上部之断,简称“断尔”。其杰作是乾隆皇帝自己故意所为的。这是谁也不敢如此作为的。所以眼前这一枚“乾隆通宝”就是宝中之宝。
我们看到,由于它是样币不能进入流通,所以它的棱角仍非常鲜明。经过岁月的沉淀,它的整个币面的包浆很均匀,层次分明,上面的字仍然很有肉感,如玉一般圆润。它有可能就是一枚货真价实的古钱币。但我们可以想像到,也许这是为了一次特别的重大活动,如为了某一个重大建设而制造的货币模样,或是为了救灾而设计的货币模式,这样就能专款专用。我们这个猜想可以从道具《心经》中明白乾隆皇帝的慈悲心,从《心经》的解读中可以证明它是属于后者,即为了救济灾区而作了这么一个独特设计。所以我们从《心经》的“涂改”中解读到的它的“心语”就是:“观乞味,记盘宁,纸宇邴。”那“断尔”就象是一个托盤,那盘中所托的就是如宝之物。它就是安定民心,取得民心之物。而这个纸字让我们明白“就在此宫”的还有更高贵的如神一样的墨帖,那就是乾隆皇帝亲自书写的“乾隆通宝”。那才是真正的“国宝”。
根据考证,从顺治元年至清末,两个中央直属的铸币局设在京师,这就是户部的宝泉局和工部的宝源局。它们的管理部门就是管理国家财政税收的内务府。而内务府也要经过批准按照申请计划从经办处得到它要铸造钱币的模具,自行铸范,自行铸造,自行发行进入流通。然后再将样币和母钱模送回经办处归案管理。
由此经过解密而正本清源,可以厘清清代古钱币的清与浊。“就在此宫”的就是我们要找的“琳琅玉璧”和“乾隆通宝”的墨帖。这才是“天下无双”的一对国宝。因为我们到现在还不知道乾隆皇帝所写的这个墨帖是怎样的?我们也不知道那宫廷大师是如何临摹设计的?也许书中所配的其它道具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找到这些“希世珍宝”。那应该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这里是独立完成的。我并没有得到“神秘人”的指引。我将它发表出来,是希望大家喜欢我讲的故事。
2024年6月26日
作者简介: 黄时俊,曾经是《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现居住于: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