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刘小东这次抛弃画笔,用摄像头代替眼睛?

2016-09-20 09:05

  刘小东:通过数字技术革新自我

  刘小东,这位现代生活的敏锐观察者和批判者,1963年出生于辽宁金城,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作为90年代“新生代"艺术家代表人物,刘小东聚焦日常生活,特别是边缘群体横桓在眼前的残酷现实。从《三峡大移民》、《三峡新移民》,到金城、古巴、和田等地的“现场绘画",他的创作宗旨一直是“看到人们本来的样子"——他的画就是镜头,带着观众看尽世间百态。

  刘小东,《易马图》,2008,布面油画;200 x 1000 cm。图片:致谢林冠艺术基金会

  刘小东,《入太湖》,2008,布面油画;200 x 1000 cm。图片:致谢林冠艺术基金会

  这些作品,准确地把握画中人物的精神状态,纪实却不写实,却比写实更真实。

  那么,你能想象,如今的刘小东用摄像头代替眼睛,用机器代替画笔,创作出另一种绘画吗?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2015-2016,实时媒体流装置;3台绘画机,画布;500x250x400 cm。图片:致谢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这些作品是刘小东的系列新作《失眠的重量》,将于9月17日开幕的“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Datumsoria: An Exhibition of LIU Xiaodong, Carsten Nicolai, and Nam June Paik)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中展出。《失眠的重量》是艺术家刘小东对远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生成自动化系统,这一其以往并不熟悉之领域的一次最新冒险尝试。将现场作画的记录性风格之边界拓宽,刘小东正通过穿透数字技术来彻底革新自我。

  三块3×2.5米的巨型画布,架置在粗糙的建筑施工用脚手架上。一支由机械操控的画笔抖动着,将由摄像头捕捉到的三频非连续的输入数据转译为建筑物的轮廓、树木的侧影、交通工具的轮廓线和人物的影子。

  这些摄像头分别架设在三个地点:第一个位于有着地标意义的上海外滩。在此,行人、汽车、公交车和自行车争先恐后地穿过马路,一场场人生百态正在上演;另一个摄像头则探视着北京三里屯时髦街区里的一个十字路口。十字路口上,老练的都市客和新来的外地人摩肩接踵,每个人背后都有着迥异却又相通的故事;第三个摄像头注视着艺术家家乡的一处广场:每当拂晓或黄昏,广场上常常聚集着成群结队的跳健身操的老年人,他们踏着富有民歌韵味的迪斯科节奏翩翩起舞,广场的气氛也因此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局部。图片:致谢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这些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绘画,在自我突破的同时,也秉承着刘小东一贯的创作宗旨——描绘人群中的人,以及这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日常,展现他们的精神状态。在中国这个一直经历着剧烈变化的社会中,捕捉须臾即逝之事物,以及其中的沉重——纪实却不写实,却比写实更真实。

  如果说,现场作画旨在捕捉一个飞逝的瞬间,将过去的某一时刻定格,以此生发出意义;那么,刘小东的画布上所描绘的,则是处于永恒的波动状态中无数瞬间的多重性,且在每一刻生成一种新的情感的沉淀,它们或重叠,或并置,或联结,亦或被割裂。

  正如刘小东所言,机器是不停的、不休息的,“站在机器的角度讲,它是(一直在)失眠的状态。"而此时此刻,艺术家仿佛成为机器意识的化身,进行一场与无尽之不眠的博弈,将那无可名状的欲望与焦虑,飘逸的梦魇和升华相互交织成一幅不断展开的拼图;技术在此与艺术家共谋,构建了对当代性的一种全新理解。刘小东由此不仅在互联网和算法时代对绘画进行了新的解读,同时还揭示了一种新的现实:这种现实本身存在于数据流动所赋予的媒体之物质性中。

  艺术家刘小东。摄影:聂征

  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的这个展览“术问——刘小东、卡斯滕·尼古拉、白南准三人展"中,展览英文名“Datumsoria"系由“datum"(数据)与“sensoria"(感觉中枢)所结合而生成的新词,意指内在于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感知空间,相对应地,其中文名“术问"则寓意在汉语文化语境下由信息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一种新的认知型的范式转移。

  白南准:预言历史的高速公路已被宽带电子高速公路取代

  在这场展览中,被刘小东的突破之作《失眠的重量》包围的,正是白南准(Nam June Paik)充满前瞻性的、探讨信息流动和媒体范式转移的作品《成吉思汗的复原》

  白南准,《成吉思汗的复原》,1993,电视监视器,录像播放机,霓虹灯,彩色默片;260x100x220 cm。图片: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2006)是国际公认的“录像艺术之父",曾创作大量作品,包括录像雕塑、装置、表演、录像带和电视节目,活动和影响遍及全球,是新达达主义激流派运动(Fluxus)的成员之一。1964年移民美国后,白南准定居纽约,开始着手扩展其对录像和电视的创作。他是第一位使用便携摄像机的艺术家,以电视和录像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媒介,并创作了一系列数量惊人的艺术作品,从影响深远、具有突破意义的录像带作品《全球凹槽》(GlobalGroove,1973)、雕塑作品《电视佛陀》(TVBuddha,1974)到装置作品《电视花园》(TV Garden,1974)等等。如今,白南准已经是许多重大国际艺术展,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和惠特尼双年展的常客。

  白南准, 《John Cage》,1990。图片:Courtesy of Gallery Hyundai

  白南准,《电视佛陀》(TV Buddha),1974。图片:Wikipedia

  在展厅中央展示的白南准作品《成吉思汗的复原》,是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之际创作的一件机器人雕塑。在这一年,第一个图像浏览器Mosaic诞生。《成吉思汗的复原》,将德国馆的花园构想成一条连接东西方世界的新的丝绸之路,并揭示出历史的高速公路已被宽带电子高速公路取代这一事实。

  艺术家白南准,摄于1983年。 图片:Wikipedia

  这位二十世纪的成吉思汗头戴潜水帽,踩着脚踏车而非骑在马背上,头戴潜水帽。他躯干由一个不锈钢加油器改造而来,胳膊则由塑料管充当。他的后座上叠置着一堆电视机壳,里头可见由霓虹灯管制成的符号和字符。霓虹的符号暗示着将复杂信息通过电子高速公路进行压缩并传输的可能性。屏幕上播放的录像呈现了一系列图像,例如,从一个瓶子到一座金字塔,从一个瓷碗到一个水壶,同时,抽象的几何图样则发生着交替变换。白南准强调了在他眼前即将到来的时代里,将出现一种通过宽带通讯的软件开发而实现的新的范式,从此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告别了过去那个以交通和身体运动为手段来实现权力和统治的旧时代。《成吉思汗的复原》(TheRehabilitation of Genghis-Khan)与一个新的历史纪元的降临直观地产生交感共振,在这一新纪元里,人类的全部经验将很快被由网络之直接性、微处理器能力之巨大化以及存储媒介之细微化所达成的瞬息性和同步性所改变。

  卡斯滕·尼古拉:数学之精确,算法之崇高之境

  展览中的另一部作品来自德国声音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Carsten Nicolai)。1965 年生于卡尔-马克思城(Karl-Marx-Stadt)的他现居柏林。尼古拉的创作集中于音乐、艺术和科学之间的交叉领域。通过将声光频率这类科学现象转化为可被感知到的作品,来抵御人类感知的分离。

  艺术家卡斯滕·尼古拉。图片:致谢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尼古拉的艺术作品与其音乐创作交相呼应。他常常以阿尔法·诺托(alvanoto)的身份在欧洲、亚洲、南美和美国进行巡回演出,包括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巴黎)以及泰特美术馆(伦敦)等。他也参加众多重要国际展览,如第10届卡塞尔文献展 、第49届和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并在自己的音乐厂牌“Raster-Noton.Archiv für Ton und Nichtton"旗下的音乐项目中与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池田亮司(Ryoji Ikeda)、比利克沙·巴戈尔德(Blixa Bargeld)、米卡·崴纽(Mika Vainio)等人合作。最近,尼古拉为墨西哥导演阿利安卓·岗札雷·伊纳利图(Alejandro González I?árritu)的金球奖(Golden Globe)最佳剧情片得主、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电影《荒野猎人》(The Revenant)创作了背景音乐。

  在科学参照系的影响下,尼古拉常常着手于研究数学规律,如网格和代码,以及错误的、随机的和自我组织的结构。他的装置作品包含着一种极简主义美学,优雅、连贯,令人着迷。这次展出的装置《unitape》正是他的代表作。作品一系列的图案及无穷的置换使人联想到符码扫描,它们与生成的声音之间达成共鸣。在此,重复创造着差异,而差异又催生出一种统一,此种和谐蕴藏着心灵的力量,以及图像之精湛。生成数据的物理属性经由投影媒介而得以显现,并进而在位于投影两侧的镜子中得到增强——镜子将图像之域延展至无限深广。而与此同时,声音之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则与之共鸣,从而创造了一种感官沉浸的总体性。

  “术问"展览现场图:卡斯滕?尼古拉,《Unitape》,2015;DLP投影仪,投影屏幕,镜子,计算机,声音,带扬声器的长凳。图片: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与《失眠的重量》中经由实时流媒体数据所造就的忐忑起伏的敏感图像形成对比,卡斯滕·尼古拉装置《unitape》则以类似于早期计算机穿孔卡片的图像结构来提供一种对感知的检验。如果说,刘小东的实时流媒体数据之渐进式抽象化是由现实世界之不确定性的递增般的熵化所致的一种结果,那末,尼古拉完美无瑕的图像与声音则是纯粹的数学之精确,亦或是算法之崇高之境。《unitape》之灵感来自于艺术家对开姆尼茨这座城市历史的关注,该城曾经为德国纺织工业重镇之一。受到约瑟夫-玛丽·雅卡尔(Joseph-Marie Jacquard,1752-1834)发明的机械织布机的启发(该织布机采用由穿孔卡片自动化控制的原理来快速生产纹样复杂的布料),尼古拉的《unitape》对工业时代的通讯过程进行了观照思考,与此同时亦提出了人与机器之间互动的社会及心理层面的相关议题。

  “术问"展览现场图:卡斯滕?尼古拉,《Unitape》,2015;DLP投影仪,投影屏幕,镜子,计算机,声音,带扬声器的长凳。图片: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展览“术问"将这三件风格迥异的作品并置,其所阐发的新关系揭示了信息时代的“实在"(the Real)逻辑:一个基于由1与0之规范化所构成的通用二元指令而达成的现实,并且从这一通用性中产生了形态与样式之实体化(hardening)。透过使感知之痕迹沉淀并激发情感之潜能,从中显现了一种技术“自主生成"(autopoiesis)的意识,此种意识具备另一阶序的主体性之所能,诚如媒体理论家弗莱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所察:“艺术(采用一个适用于旧体制的旧词)仅容纳其认为理所应当的感官领域的象征性关系。相反地,媒体则与物质性相关联,并且正是有赖于物质性它们才得以在实在(the Real)本身里运作。"

  “术问"是由张尕构思并策划的“艺术&技术@ Opens in a new window"之框架下的系列展览之首期项目。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和白南准艺术中心(NJPAC)联合呈现,展览将巡回至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及其它地点。《失眠的重量》由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委约,并获得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和中鸿创艺(北京)的共同支持。柏林EIGEN+ART画廊为作品《unitape》的实现提供了慷慨协助。

  张尕,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艺术指导,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媒体艺术副教授,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Media Lab)、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以及纽约市立大学(Graduate Center,CUNY )研究生院分别担任过访问职务。2007年至2014年,他于中国美术馆担任媒体艺术顾问策展人,并在期间策划了广受瞩目的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系列,其中包括“合成时代"(SyntheticTimes,2008)、“延展生命"(Translife,2011)、“齐物等观"(Thingworld,2014)等。这些大型展览批判性地探究和考察了全球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并衍生出有关艺术、技术和文化方面的讨论。他还担任过奥地利电子艺术奖(PrixArs Electronica)、 VIDA以及富兰克林熔炉基金会之“当下的未来"奖(Franklin Furnace's Future of the Present Award)等诸多奖项的评委。

来源:艺术国际业界动态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