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冷静的旁观者”

  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绘画艺术早已经失去活力,但是我对此的研究仍旧乐此不疲,我始终坚持着我的“使命”,我所谓的“使命”是一种感觉,是艺术赋予一个画家必须具有的某种纯个人的坚持。绘画对于我个人来说,仿佛有一种宗教般的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艺术家像殉道着,我别无选择。

  我从本科进入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到硕士、博士,一直是在中央美院一画室的滋养之下。因此,一画室的宗旨自然也深深影响到我的绘画,也即以根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至印象派的写实的表现手法,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基于这样的艺术理念,我的画可以很清楚地分成人体、肖像、风景、创作几个类型,这是西方油画传统的经典分类。这个分类框架给我建构了一个观察的视角,我可以通过这几个框架的保护去静悄悄、不动声色地观察世界,而不是过于直接地卷入其中。换句话说,作为21世纪中国的年轻画家,我借助于西方古典艺术的视角去观察中国的人和事,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愿意做一名“冷静的旁观者”。今天的中国,事物瞬息万变,我希望西方古典艺术的冷静感能使得我的画透出某种独特的气质。冷静的气质,画面冷冷的平光,精致的阴影,富有克制性的色彩变化,若有若无的情节,似乎都在传达出画家本人的某些思考。自然,我的思考是基于画家的眼睛和画家的手。

  这实质上是一个美术的接受过程,德国接收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隐含的读者”概念,对于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会有帮助。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文本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从美术接收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方面来看,“隐含的观众”既是隐含的,又具有现实性。我们把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学意义的“隐含的观众”。也就是说,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到自己作品将被哪个社会阶层、社会群体所接收。在提前构思的过程中,我就得提前考虑到观众的欣赏层面。

  另外一类就是美学意义上的“隐含的观众”。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当他把13个人物都放在餐桌后面,而不像他之前的艺术家所作的那样,把他们安排成一个围桌而坐的封闭结构,显然就是为了让接受者感受到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变化。这意味着这种带有戏剧性的描写方式,构图特征已经把观众的视野植入其中了,因为达·芬奇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为接受者设置了一个观察它的立场。“隐含的观众”贯穿在美术家整个创作过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构思、选材。

  通过《花样?年华》系列,我逐渐找到了一种自己的方式,无论是在技巧上、画面的处理上,还是主题的把握上,都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个性。简言之,这就是我在上文已经提到过的“冷静的旁观者”。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拥有怎样的气质?首先,我用绘画介入生活,但保持距离,并不完全融入。我所画的人物,与画家本身始终是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观者无法确定画家和被画者是否相识,或者即便相识,是否熟悉?画中的女孩似乎都有点漫不经心,或者在发愣,或者在用飘渺的眼神看着某个地方。她们不在意画家正在观察她们,或许她们根本不知道有人正在观察她们。其次,“冷静的旁观者”应该是不急不躁的,我希望我的画也具有这种气质。在2010年前后,我逐渐找到了合适的手法,画面变得虽然薄,但丰富的表现力丝毫不减。看起来平涂的地方却有着十分微妙的变化。第三,“冷静的旁观者”意味着不是过于直接的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需要观者去体会。我画的肖像中看不到那种能够让我们瞬间就明白画家想法的东西,因为我刻意很巧妙地经营着一种距离感,并争取拿捏得恰到好处,希望观者只是感觉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现代生活的气息,因此我小心地经营着各种各样的眼神和视线。《湖北姑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画中女大学生在画室中无意地看着墙上的作品的一瞬间,让人产生遐想。

  在现代社会中,“看”与“被看”是一个惯常的主题,视线和眼神无所不在。作为画家,我使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而且我也努力去表现生活对他的眼睛的反应,或者说对他的观看。打个比喻,我好像是在用自己的视线扫瞄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同的事物对我的视线有不同的回应,我们想去了解不同的事物,就需要抓住不同的反射。所以,我很注重对作品中形象不同的眼神和视线的精心描绘,而画家对这种生活的态度却需要观者自己去揣摸。

  画家作为社会的历史学家,更要求一个画家具有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个人艺术原则的持续坚持,这要通过不断的坚持和个人修养的提高来完成。美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和社会存在、其他社会意识都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层次的艺术家有不同层次的观众群,想要做社会的历史学家,不是简单的说法。立足于社会角度,对整个社会的传统和现实存在,以及未来的发展走向都要有准确的把握,对美术自身的规律也要有基本的掌握。美术本身具有自律性,也有社会性。画家既有个性又有不能摆脱的社会属性,除了技法的掌握之外,文化知识的沉淀也是不能缺少的,广阔的文化都是培育灵感与佳作的沃土。

  吾辈面前,确实已经巨匠林立,但我不因此而胆怯,更不能放弃。高擎膜拜的双手,心怀感念,任重而道远。

李晓宇

2014-12-24

作者:李晓宇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