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醴陵釉下彩瓷的工艺之兴》

 

  编者按:釉下彩是我国一种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醴陵釉下五彩瓷已成为湖南陶瓷的象征,而人们通常所说的醴陵釉下彩瓷,就是指釉下五彩瓷器。

郑宁 釉下五彩山水瓶

  釉下五彩这一装饰工艺的创始,正好在醴陵瓷业由粗到细的转折点,是随着醴陵细瓷的烧造成功而出现的。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传统陶瓷烧制技艺,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

湖南醴陵姜湾 文昌阁

  釉下五彩诞生之始

  中国瓷器发展历史可分为青瓷时代与彩绘瓷时代两大阶段,宋以前属青瓷时代,元以后属彩绘瓷时代。

  釉下彩是彩绘瓷一种独特的工艺,先用色料在素坯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纹饰隐于釉下,色彩经久不变。我们常见的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都属于釉下彩系列。

  釉下彩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当时只是简单的褐色点彩,并没有刻意绘饰。真正的釉下彩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长沙窑创烧于唐代,因在长沙市郊铜官镇首次发现,又名铜官窑。长沙窑虽然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不如越窑、邢窑显耀,然而它代表着中国陶瓷釉下彩绘装饰的起点,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当时仅以氧化铁、氧化铜等金属氧化物为原料,在素坯上绘以纹饰,主要呈褐、绿两色。用笔写意、形象生动、构图简洁,尤其是花鸟的表现,笔法娴熟、气势豪放、自然天成,似有唐代画家所求“逸品”之韵味。这种画法十分适合民窑快速绘制的工艺要求,同时也流露出陶工追求艺术美的自然天性。

  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的出现,将陶瓷彩绘装饰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代青花最显著的特点是“繁”和“满”。特别是有些较大型的作品,器身几乎被画面覆盖,纹饰满布于器体,装饰与造型的结合浑然一体。元代青花大多呈色浓艳,蓝白相映效果强烈,工艺形式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及线描青花等。彩绘多以勾线结合皴、擦、点、染等方法,线条苍拙劲健、布局繁密有致,既表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能,又显示出非凡的设计才能。

  明代青花一改元青花以繁复纹样为主的图案型装饰形式,强调绘画性,吸取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创造出全新的如同水墨画般的陶瓷装饰。这种陶瓷绘画装饰形式完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另外,明代初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生产率的需要,出现了大量民窑青花,采用了大写意画法,用笔轻快、构图简洁。明中后期,以徐渭、陈道复等文人为代表的水墨写意对青花产生一定影响,万历至天启期间青花写意画法十分流行。这时还出现了青花分水技法,利用分水法将彩绘原料分为不同深浅的色调,如同国画中墨分五色。

  釉下五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出现之后。清康熙年间就创烧出一种红、蓝、青三色的釉下彩,也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钴呈色,青则以氧化铁为呈色剂。早期的醴陵釉下彩色料是单一的氧化钴,俗称土墨,实际上也就是较粗釉下青花。20世纪初,在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研制出了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20世纪50年代以后,釉下五彩发展很快,颜色品种多达数十个。

清釉下五彩花卉葫芦瓶 高30cm 底款: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 醴陵瓷艺堂藏

  醴陵五彩瓷的前世今生

熊希龄

  醴陵釉下五彩瓷创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者视野非常高远。开创醴陵陶瓷产业的主要人物熊希龄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极有思想的政治家,颇具社会影响力。民国成立后,曾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作为五大臣的参赞官之一,东渡扶桑出洋考察。期间,他注意到日本的瓷器选料优良、做工精致,而最早烧制瓷器的中国,在某些方面技术已显落后,于是萌发了振兴中国瓷器的愿望。回国后,他立即向湖广总督端方上书,提出一设学堂、二设公司的建议。接着他到醴陵实地考察,并亲自策划呈请政府拔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醴陵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次年又成立了湖南瓷业公司,并亲任学堂校长和公司总经理。当时的湖南瓷业公司下设圆器厂、琢器厂、机械室、电灯室、化学室等,引进日本精良制瓷设备,更新管理观念,积极改进工艺,广集优秀人才,且不惜工本地选择优质原料,精益求精地加工制作,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开创性的革新,成为中国近代发展高端陶瓷产业的先驱。熊希龄对醴陵瓷业提出了由生产粗瓷转向生产细瓷的重要要求,他认为只有生产高质量的细白瓷,才是醴陵瓷业的出路。他在瓷业学堂勉励学生“由爱而专,由熟而巧,不独可成为一高等技师,且可于洋教员范围之外,睿其心思,发明新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改良于外人所未及创造之物,而另辟一器一法,以战胜古人”。观察事物眼界之高远,认识瓷业见解之深刻令人钦佩。

  湖南瓷业公司的首批技术人员,就是1906年由瓷业学堂培养的第一批速成班的学员,他们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司成立之初,色料都是从日本进口,在他们的努力下,1908年成功研制出玛瑙红、海碧、草青、艳黑、褐色五种高温釉下颜料,从此有了自己制作的颜料。尽管当时品种有限,色泽也不够鲜艳,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研制成高温瓷釉下颜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颜料研制的同时,对烧成方式也进行了改进,采用“三烧制”的方法,烧制出前所未有的釉下五彩瓷器,从此醴陵瓷器一改以前只能生产粗瓷的状况,一跃步入了生产高档细瓷的行列。当时张晓耕、彭筱琴等湖南书画名家都参与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作,所以不仅瓷器的品质优良,画工也极为出众,尤其是陈设瓷的装饰独具品味,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平。

  民国初期,醴陵瓷业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黄兴、蔡元培等仁人志士都曾对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支持。

  1909至1915年期间,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先后荣获了武汉劝业会一等金质奖、南洋劝业会一等金奖、意大利博览会最优奖、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从此,醴陵釉下五彩瓷名扬海内外。

  湖南瓷业公司的发展也是坎坷的,创办初时为商股,后添官股,再后来为官有民办,兴旺之时还曾收购了普利公司(后改为湖南瓷业公司第二厂)。可是在苦难的旧中国,醴陵釉下彩瓷只盛行了一时,没有得到持续发展,醴陵釉下彩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只维持了短短的二十余年。民国19年(1930年)前后,终因时局不稳,财政不济,加上战争的摧残,湖南瓷业公司等瓷厂的相继倒闭,釉下五彩技艺濒于失传。但是,历经艰难曲折的湖南瓷业公司,开醴陵细瓷产业之先河,创烧了醴陵独特的釉下五彩瓷,并为中国近代陶瓷工业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醴陵瓷业逐渐复苏,1955年成立的陶瓷研究所做了大量工作,他们致力于恢复釉下彩工艺,积极寻找老一辈的优秀技术人员,传授技艺给年轻人,使停产25年之久的釉下五彩瓷的生产得以恢复。当时陶瓷研究所由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吴寿祺先生担任技师,专门负责传授釉下五彩技艺,通过培训艺徒和举办训练班,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了一支很有实力的新生力量。邓文科、邓景渊、陈扬龙、李人中、易炳莹、温月斌、丁华汉、佘华等人,都是那时开始从艺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濒临灭绝的釉下五彩瓷不仅恢复了活力,而且在制作规模、题材内容、装饰手法以及色料品种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烧成工艺也有改进,改柴窑为煤窑,改三烧制为两烧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饰题材与内容方面也有很多扩展,由以前的花卉为主要题材,发展为人物、花鸟、山水、虫鱼、走兽及龙凤、书法、印章等全面展现繁荣的局面。装饰手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勾勒技术外,在图案设计、色彩处理与综合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

  醴陵釉下彩的工艺成就

吴寿祺 釉下五彩牵牛花瓶 高46cm 二十世纪60年代作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藏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优点首先在于耐酸碱、耐磨损、无铅毒、不变色。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由金属氧化物与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配制而成的,此种颜料与釉上彩颜料完全不同,釉上彩原料需要借助高含铅量的熔剂以降低焙烧温度而发色,而釉下彩需经1380-1400℃的高温烧制,高温状态下颜料中的熔融物与熔融状态下的坯釉粘合十分紧密,所以胎质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釉面滑润。釉面光亮、清新雅致、水灵通透,采用双勾分水的方法,使色彩浓淡过渡自然、明快晶莹。

陈扬龙 釉下五彩《春色满园》瓶 高42cm 2004年作

  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格调可以用高洁典雅来形容。釉下五彩在画法上十分讲究用笔,包括了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类型。釉下五彩瓷装饰的绘画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意境”与“笔趣”是评价这类作品艺术品质的重要标准。表达心中的意境,需要借助绘画性的具体描绘。釉下五彩描绘的对象多是具象的景物,而非抽象的图形,但在具体表现时又往往是近似抽象的简练表达,而非事无巨细的具象描绘,这就是釉下五彩特有笔墨之趣。中国人很讲究笔墨味道,通过笔墨书写心中之意趣,传达心中之意境,这就是写意。釉下五彩的写意性,又是中国陶瓷绘画性装饰的重要特征。换而言之,釉下五彩的绘画性装饰与中国绘画的笔墨之趣同出一源,其装饰的意境,通过笔墨线条、构图造意和题材内容等因素清晰地表达出来。

李游宇釉下五彩《满地绿叶菊》瓷罐 高45cm 作于2003年

  对线条的出色运用是釉下五彩瓷装饰美的重要原因。醴陵釉下五彩瓷典型的传统工艺是在坯体上勾线再进行分水填色,勾线和分水填色都需用毛笔,这一点与绘画技法相似。因此,釉下五彩瓷装饰与绘画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仅需要工艺技术的支撑,也需要绘画艺术的修养,单就用笔而言,钉头鼠尾描、铁线描、颤笔描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描绘技巧在釉下彩表现中都是十分常见的,这类线条洗练、纯粹、精确,具有严谨的装饰性。勾线非常讲究运笔的起、承、转、合等用线之趣,既要追求线条的笔力、笔趣,还要符合分水填色时的工艺要求。

  醴陵釉下彩的色彩运用也是极为丰富,着色最典型的技术是分水填色,其方法与青花分水略有不同。它一方面要求所填色块平整无痕,另一方面又要求能达到色调变化、层次丰富和水分感强的效果,这对创作者是一种挑战。醴陵釉下彩采用双勾分水填色的方法,先用墨勾线,再用分水技法填色绘制,然后罩釉高温烧成,烧后墨迹挥发,呈现白色轮廓线的彩色纹饰。总体而看,这集中了多种表现方法,将点、勾、涂、洗、染等技法综合运用,极具装饰效果。除分水法以外,还有滴水法、渍水法、点染法、罩染法等技巧,多种技法的综合使用,使醴陵釉下彩的装饰别具意趣。

作者:郑宁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