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访碑(63)|乾隆时期的李在明墓

乾隆时期的李在明墓

2014年1月3日  晴   平昌县黑马山




       一早,带着研究生一行从重庆长途汽车站出发前往四川平昌,下午才到达,稍事休息之后,便在平昌县文物局杨老师和白老师的陪同下去到距离县城不远的江口镇五一村,四川省第八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马山李氏家族墓群就在这里。如今这里正在大手笔地造新城,十几个村悉数拆尽,本来不远的地方,差不多颠簸了近一个小时,穿越了一片大工地。我们一下车就看见前面树上牵着一条红底白字的横幅:“严厉打击破坏盗掘古墓葬的刑事犯罪活动”。再往前走数米,就看见一座高大的石墓坊,坊后的墓地有新翻动的土,文物局的老师说,不久前就有盗窃构件的行为发生,于是他们已加紧了看护。


平昌黑马山李在明墓


       李氏家族墓在黑马山坡地上,坐西向东,占地近3000平方米。该墓群受保护的主要有三座墓,相隔100米左右。最早的李在明墓,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一条村级公路紧挨着墓前牌坊抱鼓通过,牌坊次间外侧的抱鼓石已不存,地上还可见石雕。文物局的两位老师介绍说,此前墓坊前还有多层字库塔。如今,就只存墓前牌坊和主墓碑,主墓碑前有一个石雕方形祭台。


黑马山李在明墓墓碑及横枋装饰


       主墓碑为三间五柱二重檐庑殿顶,顶脊被荒草遮盖,隐约可见山字形脊饰。因为靠近山体和土冢,湿气很重,加上烧纸祭祀烟熏火燎,墓碑通体黝黑。第二层的左右两次间坍塌,只剩下两柱一间的明间,柱联为:“本支百世不□,蒸尝万古如□”,这都是比较常规的表达。明间碑板完全风化,只有门柱侧壁上的文字依稀可读,为地名和四至界畔等内容。底层四柱三间,明间和左次间碑板早已不存,现为土坯砖封砌。明间柱联为:卜牛眠藻存□□, 染马鬃埋祀万世”。次间只有左侧柱文字尚存。右次间原来门柱之内再嵌门柱并刻联:“祖孙同大墓,山水共长著”。碑文显示,埋葬时间为道光十九年岁序已亥十月初九日。据看墓人李占奇讲,原来该墓埋葬李在明夫妇三人,后来,右侧这位妇人被她侄子迁走,留下空穴。于是李在明的孙子去世后,便埋葬在这个墓室里,这种埋葬方式比较少见,只可惜文字不可详读,迁坟原因也不得而知。


       墓碑第一层顶为跨三间庑殿顶,檐角起翘较低,屋顶瓦垄比较写实,檐下横枋雕刻图像分别对应其下的开间,正中刻两匹相对奋蹄的鞍马,形体较小。左右刻对称布局的浮雕花卉,正中一朵小花,左右分出一支,叶片宽而卷曲,花朵为心形,有点像郁金香,估计也是匠师随意而为的装饰纹饰。在墓碑次间两侧各有庑殿顶式茔墙,为的是保护墙上所刻诗文,但因时间久远,那些文字也都模糊不清,比较遗憾。

 

李在明墓坊明间额枋正面和背面


       所幸墓前牌坊保存情况较好,为四柱三间三檐结构,每柱前后抱鼓宽厚,高度超过1米,鼓面虽没有什么雕刻装饰,但侧面可见为对半破开的鼓腹丰肩短颈瓶的造型,内外各半,正面也有简括圆润的起伏变化,颇为美观,是很有创意的设计,也是确保墓坊至今稳稳矗立的重要原因。


       墓坊顶脊正中为镂空钱纹,左右为翘尾的鱼,圆形的钱币变成了两条鱼张开的大嘴,寓意和图像也富有创意。庑殿顶的檐下为左右仰覆斗支撑的坊心,坊心横长,其内雕刻折枝花卉。坊心之下为三口仰覆斗支撑的第二层檐,斗面仅有一朵浅浮雕小花装饰,倒也简洁。


       这座墓坊的主要雕刻装饰就在一层檐下的三个门枋之上。墓坊正面明间有匾额刻 “毓秀钟灵”,正中刻一方篆书印文,底板涂黑色。匾额上下各有横枋,下枋刻“二龙抢宝”,左右端头再分出三角形的区域,刻角隅云纹。横枋底面浮雕仿撑拱纹饰,龙纹造型有些生硬,但纹饰线条则优美流畅。


李在明墓坊上枋镂雕花卉


李在明墓坊正面左右次间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匾额顶部的镂雕折枝花卉,雕件为一整块石头雕折枝花卉,正面以正中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两朵开放的圆形花朵。枝条从中间向左右伸展,内紧外松,形成恰当的疏密节奏,花朵在细长的枝叶衬托下格外突出,花与枝叶缠绕形成多层次的变化,繁复而有序,在碑坊的背面,因风化损坏,虽有三分之一的部分都残损,但这也让我们可以看清楚镂空雕件的内部构造,这是在一块整体石料上的掏空作业,最终留下玲珑剔透的花卉枝叶。墓坊上的其它建筑构件上的石雕动物和点缀的装饰也颇有意趣,为我们展现了较为完整的清乾隆时期该地区民间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左右次间稍显简单,匾额分别为“世德作求”,“刻昌厥后”,上枋突出,线条平直,正面可见隐约线刻纹饰,下枋为植物纹饰。


       墓坊背面与正面结构一样,明间额枋刻“福山寿海”,匾额左起有“署巴中江口司严/为”,落款有文字 “封翁李在明唐氏/万氏。乾隆五十年姑洗吉旦”。其中“姑洗”二字不知何意。匾额下出现了“双凤朝阳”,与正面相对。左右次间的匾额没有文字,取而代之的是植物纹饰,下枋左边出现了鱼水纹,右边为云海日出纹,显然取对仗之意。总体看来,该墓的纹饰造型显得有些硬拙,除了那件镂雕作品,其它纹饰的雕刻工艺也比较简单。


李在明墓坊背面左右次间


李在明墓柱联文字


       但是该墓坊柱联的文字书写则显得成熟老练,值得重视。除了匾额的榜书大字,正面明间立柱联曰:“佳城垂万古,事业昭千秋”,而相对的背面明间立柱有联:“物华天宝日,人杰地灵时”,这些文字姿态端庄大方,用笔柔韧流利,于平实散淡中见潇洒内敛之气,虽说不上书法佳品,但也是有较高书法功底的书者所为,文字均阴刻较深,底部打磨圆润,看上去干净漂亮,不足之处倒是刻工对书写中的偶然的笔线墨迹缺乏经验,显得有些机械造作,不过这也为我们细读书者行笔用笔提供了依据。正面立柱联次间只有两个字,分别为 “永达”“为昭”,字体更大,为同一人所写。尽管字数有限,但书者那沉稳自信的运笔状态却跃然而出,两个字的“柱联”可能是最短的对联了吧!


李在明墓坊次间柱联文字


       背面次间立柱为行书联:“德布坊铭有永令名备石简,恩晋旌表不磨姓字播人寰”。文字结体大方,书写流畅,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些柱联如此处理主要是因为抱鼓比教高,占去了大半截坊柱,因此只能减少字数,或分为两行书写,但此处处理自然得体,也是颇具匠心。


       这座建于清乾隆五十年,清代墓葬建筑,特别是前面的墓坊形制、雕刻和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川北地区清代早期墓葬建筑的典型个例。因为这一时期修建如此规模的墓葬还并不普遍,其建筑形制和风格更显得厚重硬朗,气势逼人。其装饰工艺简括,但其造型比例稍显失当,从工艺可以看出其纹饰图像内容布局并不十分系统和整体,工艺水平并不高,但这样的墓葬建筑群,包括墓地中已经不存的字库塔等附属建筑的出现,势必会对后世家族乃至区域的墓葬修建产生较大的影响。


       李占奇老人已经70多岁了,为李氏后人。他们夫妻二人被临时指定为李氏家族墓地看护人,每月有300元的费用。如今夫妇二人在李在明墓旁边临时搭起一个棚子,甚至连电都没有。他告诉我们说,村里原来住户也不少,但都被拆迁走了。


拆迁现场和守墓人李占奇夫妇的临时居所


       他们住在墓葬旁边就是为了看住这祖先的墓葬,该墓如今就位于拆迁地边缘,旁边又是一条马路,虽然当地文物部门十分重视,但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没有更好的措施。尽管民间墓葬地下没有多少东西,且已经被盗墓者光顾过了,但是精美的雕刻构建却成为盗墓分子新的目标,我们在测量和拍照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处倾倒、歪斜和风化脱落的现象,整体状况实在堪忧。


——完——


图文|罗晓欢       编辑|侯林灵         审校|门     吉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