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凝视李东的“国学玉雕”

  李东主张以玉载道。他每创作一件重要的作品,几乎都会写一篇论述文章,其人其作都带着浓浓的书卷气。

  打正旗号理直气壮地声言“以概念治玉”、“以国学治玉”,李东在中国玉雕界可谓第一人。不过,初看起来概念或国学都是与艺术相悖相离的不同范畴,概念化向来为艺术所忌。而李东一如既往,不改初衷,却也成就斐然;这促使我再次凝神关注他的玉雕和他的执著。细想却也是,在艺术变得愈来愈不可定义的后现代,这个主张当无可厚非,并因此使他的玉雕作品具有厚重的、深沉的、既古典又新异的鲜明个性,一眼望去就能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区隔开来。做人贵在无我,为艺贵在有我,这是中国古今艺术家无一例外的成功之道。

  欣赏李东的作品,不光用眼,还得用心,好在国学于我这一辈人并不疏远。在中国,国学即哲学;追溯艺术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鲜活的哲学史。从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至老庄的道法自然之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以及新道家的率性风格“恣意之所欲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兴起,简直就是中国美学的开蒙,其影响遍及艺术的各个门类。

  但是,哲学也好,美学也好,毕竟跟艺术是两码事。艺术需要诉诸形象、意象、意境,从绘画、书法、诗歌到雕塑概莫能外,中国艺术特别强调大美而忘言。那么,哲学又如何与艺术相联系并相渗透呢?这其中奥妙的枢机在于“气”,也就是程朱理学反复阐述的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气:“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熹:《答黄道夫书》)。如有机会听李东面对面讲他的作品,这“气”字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

  中国古今学者对于“气”的滔滔宏论不绝于耳,气聚而生、 气在理先、元气淋漓、一气贯通……人们进而把“气”与“韵”合并起来,南北朝谢赫在著名的“绘画六法”中将“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这“气韵生动”俨然成中国艺术最重要的审美范畴,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各门艺术家。

  纵观李东的玉雕作品大致分为两个系列。一种是他从《周礼》中的礼器:圭、壁、琮、璋、琥、璜,也就是所谓的“六瑞”中吸收创作灵感,尤其钟情于战汉时期的乳丁壁以及玉剑饰的纹样图案。他将这些国粹一概视为随心驾驭的审美元素,在创作时信手拆分解构,重新排列组合,其风格颇似现代艺术的解构主义,却凭添了华饰以明趣的古典韵味。

  另一系列更可体现他的艺术追求,不仅是以国学为题材,而是对于“气韵”作为审美形态和艺术手法的深入探索。业外人士很难想象如此探索的难度,因为玉雕家不是面对着宣纸、笔墨或画彩,而是面对着最难对付的艺术材料之一 ——玉。看似温润柔和的玉有着仅次于钻石而高于钢铁的硬度,还有着无与伦比的韧度,在这东西上去追求气韵生动的效果决非易事。

  近期的《竹品》是李东创作的一次显著突破。郑板桥与竹子的题材其实最易落套。李东写了一篇专论来介绍这件作品,抚石而立的郑板桥“头微扬而不倨傲,目微闭似有所思”,“超凡脱俗,生动传神”…… 这些描述都不错。我在想,李东是如何达致这样审美效果的?是依循中国艺术的审美范畴于外在与内涵之间更加注重“内美”么?在形与神之间更加强调神韵么?是,但不完全。无论在这件玉牌子的正面或背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变形,比例夸张,繁简相宜,若离若即,游艺于离即之间。国学与表现主义手法在这里不经意地轻轻擦碰了一下,立即使这件作品变得更加率性而为,也更卓而不群。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