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让精神充满物质

  南昌紫金城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是“江中集团”委托建造的项目,雕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东南岸的紫金城商业广场,它是集商业、人文、艺术、历史、宗教等因素于一身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市民创造一个具有思想历史张力和休憩活动兼容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用以纪念“中国第一传教士利玛窦”在信仰的坚守和传播过程中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杰出贡献。俯瞰广场雕塑的整体布局由一个“十字架”与一组“引流引觞、递成曲水”的水池组成,整体风格凝练大气,概括简约。“十字架”由金属“石阵”与斜指赣江的观景断桥组成。水池和“石阵”两组超视觉常规的巨大雕塑横贯整个广场,构成了近二百三十米长的公共艺术景观。

  艺术批评家冯原先生说“雕塑家是物体的语言学家”,冯原先生认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就是对作品进行文化编码。他将已经有了解读途径的艺术作品称之为正向编码,也就是建构,还没有建立解读途径的艺术作品称之为反向解码,也就是解构。在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近一年的创作过程中,我和广州土人景观的庞伟先生在设计方案上进行的反复修改,就是对作品不断地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这暗合了冯原先生关于文化编码方式中的建构与解构理论。在雕塑构思和建造过程中,除了和景观设计团队的沟通外,我们还要和项目相关各方进行无数次的“编码”和“解码”工作。我们既要达成设计方案和实施可行性上与委托方的共识,还要使雕塑得到建筑和景观设计单位的认可,不但要达成市民和政府对作品认知态度的共识,还要达成建造成本和加工企业的共识‥‥‥。整个实施过程仿若穿越“荆棘之路”般的痛苦和艰难,但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遇到时任江中集团董事长的钟虹光先生,他顶住了当时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质疑,对我们的设计和建造工作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他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上同样给予了完全信任,这促使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最终于2008年顺利完成。雕塑建成后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荣获中国建设部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2008年度全国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优秀奖, 2011年入选中国雕塑学会第二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并荣获中国公共艺术学术奖,中国雕塑杂志也将作品放在刊物封面进行了介绍。试想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没有委托方对雕塑创作者探索精神的充分信任,这件公共雕塑作品将会是什么面貌?过程的结束并不代表探索的终止,本文希望通过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的设计分析,探讨公共雕塑中对“物”与“境”关系的一些思考。

  一 精神性与公共性的有效结合

  看看每天的媒体和新闻就知道,造假、贪污、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的现象在当下中国社会比比皆是,今天的我们是怎么了?为什么中国民众普遍面临信仰缺失和集体拜金的倾向?在现今飞速膨胀的物质化生活方式和大量高速传播的各种信息浸淫下,“集体晕眩”似乎是我们的通病,人们迫切需要寻求精神空间来平衡浮躁的心理。所以作为能够以最直接的途径和观众接触和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必须提供洁净的精神空间给观众。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由物体呈现的视觉、触觉等感官机能必然会带给我们某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会否上升到人们的精神层面,并引诱其精神更具正能量和方向性,成为我在公共雕塑创作中思考的重点。在我们的艺术探索中,精神层面和作品视觉呈现关系如何得到有效的结合,进而使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力量在以物体形式存在的雕塑中呈现的更加清晰。强调公共雕塑创作中精神空间的介入,促使作品与环境空间和人文空间有对话的权利和能力,与观众之间产生更多的精神交流,使艺术滋养精神的价值在商业以及公众性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改变以往城市公共雕塑仅仅作为政府面子工程或城市装饰点缀而被大众漠视的尴尬,这是未来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在创作中的尝试。

  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雕塑的建设和发展。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知道,我们悠久的历史中没有城市公共雕塑的概念,我们曾拥有的雕塑辉煌基本是服务与宗教、冥界和皇权的。中国城市雕塑发展的轨迹只有短短几十年,人们缺少对城市雕塑的认识,更谈不上关注城市雕塑中蕴涵的文化和精神价值。要尽快提升人们对城市公共雕塑的阅读能力,就需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着重体现出作品关于人文精神的思考,使作品从社会学的角度或者是哲学思辩的角度,提炼出对于创作主题最大化的揭示,通过作品的视觉呈现,表达出对社会现存中的人文关怀。德国的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通过艺术作品与视知觉的研究,建立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理论。他通过形状、形式和空间、方向、光、色彩、动态和张力以及作品结构等艺术形式,分析艺术作品带给观众的心理应答和精神去向,他认为在现代心理学的实验基础之上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并由此提出了“张力”说,认为力的结构是艺术表现的基础。阿恩海姆提出的“张力”就是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利玛窦广场公共雕塑表述的主人公是作为“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和开创者,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念完美的演绎了对一个与自己完全异样文化体系的介入与改变。雕塑“荆棘之路”精确的点出了利玛窦身为开拓者在中国二十八年的种种艰辛,而遍布在荆棘之路上的一尊尊巨大的磐石更是象征了中国几千年来政治与文化的固若金汤。通过对雕塑表现形式的处理,作品中所有的石头顶部和侧面都似乎被某种外界的强大力量劈成了规则的平面,一股隐形的巨大能量和制约感在作品中被勃然突现出来,其代表的精神含义在物质的雕塑中被人们所强烈感知。当人们置身嶙峋斑驳的铁阵中,神秘的几何造型和沙沙作响的黑色砾石路面给观众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好奇与遐想诱导人们有了获取精神探索的动机。作为提升精神层面的要求,单纯而简练的雕塑形式更从“神性”与“人性”之间取舍出了恰到好处的人文内涵。与石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借鉴了“曲水流觞”的水池构思。若粗犷、大气、棱角分明的巨石代表了西方式的理性与宗教的力量和神圣,水池则如一曲悠扬的江南小调,温柔而感性地回归到了中国文人式样的情怀当中。水中融化的“石头”写照了远道而来传播信仰的利玛窦坚守信念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西方理性的几何形石阵与隐喻东方感性的水池和熔石在利马窦广场上遥相呼应,同时也隐含着忧虑:当下仍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大潮之中,而我们是否充分认识了利玛窦进行的中西文化交流对当下的启示?我们是否具备了足够的宽容与自信来接纳中西文化的冲撞与熔铸?在广场两百多米长的抽象造型作品中,利玛窦神父的铸铜肖像是唯一采用具象写实手法塑造的,肖像只用了不到两米见方的尺度,但它在整个广场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公用,放射出利马窦强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能量。

  二 人文精神与集体意识的互动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公共雕塑比起美术馆内展览的作品,有更好和更直接的条件与观众进行精神上的沟通。中国当代雕塑目前正在逐步地剔除圈子艺术的屏障,走出艺术馆的围墙,从当代艺术创作的观念中整体的移植到公共空间中。当代城市雕塑与传统的纪念性雕塑最大的区别在于强化与人的生存环境、观众的心理因素和精神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人类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我们对精神的依赖。人的生存环境包括了社会、信仰、政治环境,也包括了自然生态和人为环境,都是以人为主的精神活动空间。当代城市雕塑所蕴含的精神空间中既是从这些活动空间中抽取出来的,又同时是属于这部分空间之中的。两者关系是辨证的关系。艺术家的个体精神价值体现需要从艺术家的心理和整个文化价值出发,给当代中国城市雕塑艺术带来一种新鲜的感觉,而观众的心理因素在于观众自身也是处在于整体环境中,在面对视觉文化的警示时同样以行动作为反馈,作品与人之间形成了循环流动式的交替运动。利玛窦广场由于主题定位确定了其文化背景的唯一性,但综合性广场的业态要求又要体现出多重性,抽象造型的艺术形态巧妙的使原文化得到了无限的扩张,广场的视觉效果也在两者的推动下得到了多重体现。

  中国抽象城市雕塑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治的开放。中国是最早使用抽象艺术语言的国家,传统抽象审美和精神元素的提取,使利玛窦广场雕塑一反传统纪念性“碑”式雕像高高矗立、具象写实的塑造方式,通过低矮平铺的几何造型开发出这组雕塑“纪念性”的意义。利玛窦对中国的地理学、天文学、几何学、机械设计等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对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素材堆积式的表现显然违背了作为公共广场的条件限制,因此,提取人物精神和利用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便解决了这个问题。

  公共艺术如何实现提升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在开放但有限的空间中充分实现传递精神价值的意义,是检验城市文明高度以及作品的公共性和前卫性的有效标准。在利玛窦广场雕塑里,关于利玛窦的人文精神提炼贯穿造型流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石阵上方斜指苍天的断桥,它是传教士们信仰的最终指向和对永生渴望。作品中水的静谧和巨石的嶙峋,两种材质的对比正如东方与西方、愿望与现实、信仰与怀疑、忍耐与收获的对立和共存。石阵的直线造型显示了西方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而水池的弧线造型则显示了东方感性的悟道方式,两者的对比正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视觉体现。点、线、面的构成形式来源几何学,水、石、沟壑的利用来源于地理学。丰富的文字背景和图式背景在此都被演化成了当代艺术的表现形态,耐候铁与不锈钢的大量使用显示了历史文化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的某种对接关系,使该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背景出现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 历史价值与当代性在商业环境中的关系

  全球化问题将当代雕塑中关于人文精神的认识,悄然替代成一种时尙文化。公共艺术随着商业文化的发展,城市景观变化的影响,令其普遍出现了大量倾向于表现当下商业社会现象的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中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性在商业社会中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包括公共艺术所包含的空间、材质、尺度乃至精神意义上的种种探索,是艺术创作中人文性的诉求在中国城市雕塑里的复苏。中江地产商业圈的建立给利玛窦广场同时盖上了必须满足三个“价值”的印章。如何使该广场与地产有效的呼应也是倡导艺术至上的艺术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风格上从意大利到中国的“照搬”,西方的造型语言充斥了广场周围的所有建筑,所以在文化与艺术范围内分解出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是提升和辅助其商业运作的有效手段。

  中国当代艺术中对于人和现实的关注,以城市雕塑的发展为较晚,这其中固有政治的因素和社会现实对其的左右。对于人的生存,或者是人与历史、人与现状的思考,开始激起了触及现代意义上对旧有事物的深层文化涵义的发掘,重构了在商业价值体系里,世人记忆中早以逝去的人文价值体系。作为对雕塑艺术的人文精神思考,作品凸现出的是对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在繁复素材中取其中历史性的、哲学性和宗教信仰的意涵,达到对环境与人的一种关注,其开放性的意义将会呈放射性地辐射。艺术作品关注历史、现存和商业环境加以合理利用开发,使现代城市雕塑艺术比之其他门类艺术更明显地具有现实的力量。利玛窦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和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一种折射现象,在此种商业环境中被提及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大家更有兴趣继续追问,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便产生了价值。而中国当代的价值观念非常凌乱,用历史的文本教条与之对比就产生出了一种特殊关系,所以我们在艺术作品的空间、造型、材料配置中不断的引发着两者的对流。在石阵生锈的“古朴”中有当代概括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制作手段,在现代感极强的水池中又可寻到阡陌般古老的语调。从写实的利玛窦肖像中可追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曲风,却又受到方碑式简约造型和现代材质语言的艺术限定……。

  利马窦广场在园林景观方面的精练限制了雕塑的形式,所以雕塑也以“减法”的一致性和广场景观统一风格,在具像符号的运用上惜墨如金。这组作品在公共雕塑的学术意义上大胆尝试新语境的运用,在中国公共雕塑的整体格调中加入了较强的实验性血液。雕塑避免了传统的叙事性手法。微妙而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广场的主题性。艺术在商业以及公众性中,没有过多的妥协,在文化表现力度上强化了艺术与大众的某种存在关系,有较大的前瞻性和文化艺术价值。总之,广场整体的艺术效果删除了每一点的不必要,是单纯的精神充满物质并根植在了这块土地上,生长出多支的人文内涵,使人们得到一种别样的心灵洗礼!

  中国城市的公共雕塑正面临一个新的转变时期,城市公共雕塑更多地朝向表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传递精神内涵信息为主的多元化。城市雕塑的状态是发展,并不断地变化之中。从研究的角度上看,利马窦广场公共雕塑是我们公共艺术设计过程的阶段性汇报和总结。通过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强化了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艺术公共化还是公共艺术化问题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些尝试在近几年我们设计的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园区的公共雕塑《大医精诚纪念碑》,西安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公共雕塑《日落大明宫NO.1》,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裂墙》等公共雕塑创作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将成为我们未来在公共艺术创作上可持续性发展方向的一部分。我们对于城市雕塑的人文性关注和文化生态的探讨才刚刚开始,对于滞后与当代艺术的城市雕塑的思考还是浅层和表面的。对于公共空间中在视觉艺术上展现关于人性的思考,衡量艺术内涵的准则,城市雕塑不失为一个恰切的出发点。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陈克

作者:陈克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