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水墨淋漓风雅姿

2018-10-26 16:00

金庸的艺术之路是在美术学院之外走出的一条独特的艺术生长之路。学艺之路是一个“技进乎道”的过程,技术需要指导和点拨,艺术更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85新潮席卷全国,当时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处于“中国画穷途末路”的争论和焦虑中,学子们纠结于求新求变。而金庸没有这些挣扎与纠结,他在文人画的艺术道路上走得坚定而愉快,他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画,以自己的方式自我完善。现在看来,这样“放养”式发展成就了他的艺术。从宽度来看,他既能花鸟又能山水;从深度来看,他的笔墨出入石涛、八大、宾翁、陆老等诸多大家。2000年后,他有机会进南京艺术学院这所高等学府读研究生课程,较为系统地接受了中国画学院式教育,个人艺术面貌更为清晰,艺术语言也随之趋于成熟。

金庸中国画的“风雅姿”,是他将其唯美气质倾倒在他的中国画当中,与中国画讲格调、讲气韵的传统调和在一起,使得他的中国画自然散发出悠悠文气。

“水墨淋漓”,是金庸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显著特点和艺术特点之一,他很重视文人画意义上的笔情墨趣,他的花鸟画承继明清以来大写意画的传统,将大笔挥洒的泼墨与控制有度的勾勒结合起来,作品既粗犷又细腻,既有豪气,又有文气。而他近年的山水画,多画暮色苍茫中的浙南山水。语言单纯,节奏却抑扬顿挫。石树厚黑同精心的留白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使画面透气空灵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震撼力。这与他这些年研究和吸收了黄宾虹与陆俨少的笔墨不无关系。

应该说,金庸近期中国画,既追求力度,也追求韵味,可谓笔沉墨厚。黄宾虹先生曾说:“士夫之画,华滋浑厚,秀润天成,是为正宗。”金庸这是循着这样的笔墨之道上,坚定地走传统出新的道路。

具象生形,抽象生韵,笔墨是中国画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笔墨直接影响到画作的品味和格调。金庸好用泼墨,用笔时笔笔相错,水墨淋漓,厚薄相宜远山清透飘渺,近处扎实厚重,层次丰富分明虽说宿墨黑而无光,但其易见笔触的特色,金庸加入画中,使黑中又多了个最黑的层次。同时干湿皴擦的协奏,也有助于最黑的墨色不至于突兀和孤立,又加之有浓淡墨色的勾勒,随退随进,虚实掩映。这虚与实的对比在中国画中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金庸作画时,故意经营的小空白随着笔与笔错落所留下,再在最亮的留白处点上最黑的焦墨,不仅可成就更加丰富的层次,还给画面增添灵气和透亮感。这些千变万化的细微笔墨,大大丰富了画面上单纯的艺术语言,可谓平中求奇。金庸这时宛如一个太极高手,对阴阳动静把握得恰如其分,以和谐作为最后的宗旨。而“和谐”正是天地幻化的规律,更是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他的笔墨是他艺术修养的积累,是他艺术个性的记录,更是他有意识地对传统的延续。

显然,今天金庸中国画已然有了自己的面貌,但每一幅画的表情却各不相同。我看着他的画,经常会想到他画画的情景会是怎样,我似乎看到:有时,是一个人坐在他的山里,静静地听风声鸟声,感受流水流过树叶拂过,甚或,完全放空自己彻底融入自然之中。有时,他是一个人自己卷起包袱,攀山越岭,让体肤受乏,忘却凡尘琐事……他千变万化的“表情”是从感受中来,从造化中来。他平日留恋往返于真山水,足迹布大江南北,雄奇秀丽的大千世界,幻化成他笔底下的一幅幅淋漓洒脱的水墨画图

是以为序。

                                                甲午夏日于京华汇园

                                                        王平

              (作者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王平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