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书画一家亲——黄苗子、郁风书画

  逢年过节,谁家的客人最多?在北京的友人中,我看苗子和郁风家当名列前茅。许多前辈和他们有久违的情谊,而年轻的新潮派也喜欢他们家那自由开放的气氛,他们家真是兼容古今中外,春满小楼。学者、作家、画家、雕刻家、书法家……朋友已够多的了,加之约文稿、画稿、求书法的……

  所以他们往往要躲起来工作。他们在文艺领域中涉及的面确实很广,夫妻双双的文笔都很生动,各有千秋。但现在苗子的书法和郁风的画为人们瞩目。

  潘天寿老师在授课时曾说:“有才气,下功夫,如果绘画须二十年,那么书法要三十年。“我当时对此并不理解,但必须练字,根据潘老师的指导,临碑帖,临颜真卿、黄道周,但并未体会到书法的精髓。后来我专攻洋人的洋画去了,连毛笔也不碰,更谈不上练字了。从具象的绘画进入造型艺术的形式规律,这个规律与书法原来也是血肉相连的。严肃的抽象绘画只能是从具象发展、概括,由量度而进入质变的结果。那么,我开始学绘画时不体会书法,这是自然的,潘老师说练书法要比绘画加十年的观点其实也基于形式发展的规律。对苗子,我先是拜读其文章,从中取得艺术方面的教益,后来才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我看字同看画一样,首先着眼于构架,苗子的字就特别讲究构架,大概就因此一眼便吸引了我。构架的讲究基于对造型艺术体会的广度和深度,苗子积累了深厚的艺术素美,厚积薄发,书法还只是其抒情之一面。我自己不写字,是外行,但外行也爱看门道,因书画间之门道是畅通着的,尤其苗子的字,还有张正宇的字,我都是当做绘画来欣赏的。老友熊秉明是雕刻家、哲学家,但他对书法分析的独到论著(如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等)令内行的苗子大为赞赏,这也都缘于造型艺术规律之共性。近几年兴起将书法推向更绘画、更抽象的倾向,“鬼画桃符”,字是根本认不出来了。但此桃符与彼桃符往往大有差异,有鬼画乱画的,有的却是极有深度的抽象艺术作品。不过既是抽象造型之探索,就不必囿于书法这框框,而作为书法,就不能扬弃可读性,我喜欢苗子书法的造型美,并可读,有亲切感。不止我有亲切感吧,中国人民也大都喜爱,到处求苗子的字,他到处受欢迎,我曾对郁风说,我们跟苗子到外地去,便于一切不发愁,大字底下好乘凉。

  我认识郁风远远早于认识苗子,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水彩画展的评选中第一次见到了解放前早就扬名的女才子郁风。她岂止画水彩,并画舞蹈速写,当场画劳动模范和战士们的肖像,设计服装……但她的职业却是中国美术馆的展览部主任,专门管展出;为人作嫁衣,经她手嫁出的姑娘可多了;她见多识广,深悉美丑之微妙差异,眼高。朋友多,请她写评论的年轻画家也多,她写来绝不千篇一律,生动准确地勾勒出各人的特点,一幅幅轻松简洁的肖像画。

  毋须解释,她失去了许多年自由,被剥夺了创作生活。夕阳无限好,她再度获得了艺术生命,如饥如渴地画起来;她饱看了世界新潮,自己心头也播满了新苗;她不服老,也根本没有“老”的顾虑,像青年人甚至儿童一样任性画起来。她吸取的面很广,是优势,但消化各种营养,又使她煞费心思。一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九位女画家之展,除郁风外,都是中青年,但从作品看,却不易寻找“老”画家的画面。细细品详,她的作品含蕴着文学的诗的情意。

  (文章来源于《中国美术馆》2006年第1期)

作者:吴冠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