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笔墨含清气金石存古色

  引言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世人皆珍爱之。马子恺自幼聪颖,为书法艺术之美所吸引,与书通灵,与书结缘,为之奋进,至今有其所成,为人瞩目,真可喜可贺也。马子恺是我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学弟,后又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学习。更为深研书艺,新作不断。他的追求上进,锲而不舍,勤奋好学之精神,吾不如也。他佼佼于艺林有年。其书含清气,石存古香,成绩卓著,秀出朋辈。令人敬佩不已。当代国学大家文怀沙先生曾说:“马子恺是真正的书法家……”。

  马子恺由于学习勤奋,学识宏富,在齐鲁大地,一提起他的名字,在青年一代之中,可以说是公认的书法大家。他曾从师于陈左黄、武中奇、许麟庐、蒋维崧、欧阳中石、魏启后、韩美林等诸多名家。有俗语曰:名师出高徒!言之有理也。余在这里只略赏谈他的书法与篆刻艺术及其相关问题。若有不当请师友正之。

  每个人的书法,都各具有特点。汉·赵壹在《非草书》中曰:“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历代书法论文选》笫2页)从古到今,没有两个人写的是完全一个样的,就是同写一个书体,也绝不会写的一模一样,最多只能是相似罢了。马子恺的书法,赏之有其独到之处,当然,在赏评时,不能拘泥于字的笔画,而应赏他的书法内涵。欧阳中石先生说:“中国书法是闪烁在中国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中国书法艺术,把蕴藏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声有歌、有节奏有韵律、有神采、有极大震撼力和浓重感情的结晶体。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把“字”、“文”、“书”三位一体的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述境界,如果单独的看,就不全面。”(《中国书法艺术生命力无限》/《中国艺术报》专刊第64期)此语极是。我在这里,着重赏谈马子恺书法艺术内涵特点问题。

  博识高境汲古出新——马子恺的学风与书风

  马子恺的学风是勤奋,书风是严谨。正如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所说:“(人)最怕对任何东西都没有胃口,这也不吃,那也不吃,独沽一味,结果就会变成贫血。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大量吸收各种有益的东西,进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艺术恒言卷》第163页)马子恺就是因为他读书广博,并善解其意,故养成为自己的谨严学风。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发展至今,创新很难,就像是登山一样,越上越高,越蹬越难,能至高峰者方才能看出书学功力。书法一定要变要创新,从创变中求得新生。崔子范先生说:“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都必须自觉地认识到‘变’的重要性。‘变’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艺术家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恒言卷》166页)也有对此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书法艺术应另辟新路,推倒重来,结果是越弄越丑,越走越远,最后走到邪路上去了。不仅没有达到创新的目的,还糟蹋了书法艺术。创新非对书法有精深的研究、有渊博的学识、有高的境界而不能,非此,所谓创新也只是空谈。细观马子恺的书法,不仅继承传统,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融于其书法作品之中,使原来书体有新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入笔处,虽属逆锋,中有空白,是其绝技,不可多得也。

  执正驭奇静穆天成——马子恺的篆书品赏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两大类书体的统称。一般广义认为包括甲骨文、金文以及籀文等,即秦统六国以前的所有文字,统称为大篆。狭义地说专指周宣王太史籀整理审定的文字也即籀文。(《书法千题》第272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官方通行的书体被称为小篆或秦篆。马子恺所作篆书,写的厚重典雅,蓄存古风。虽然篆书作为社会使用盛行时代早已过去,但做为书法艺术的一个门类,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将永远延续下去。特别是对篆刻艺术,更有着特别的重要作用。因为篆书内容庞杂,体系繁多,把篆书写出风格,写出风采,写出特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然而马子恺基本上做到了,而且作品很有特点。余拜读《马子恺古篆书论语名言》)后,认为其主要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1)点画拙朴率真含情

  马子恺写的点画通达,线条流畅,率真自然,脉脉含情。我们可以从通篇中看到他写的篆书用笔流畅。其实,越是贴近自然就越难。已故书法泰斗启功先生说:“书法越自然越好,也越难;越做作越糟糕,也越容易。”(《腕底生机万古春》见《启功书法学》第71页)马子恺作篆书,点画拙朴率真,古朴大方,高雅秀丽,象富丽堂皇的美女,衣着盛装更显雍容华贵。

  (2)用笔有力刚柔灵动

  字的丰满是从内涵而言,主要的是表现字的内在精神。有一种内涵的揉性美。马子恺的篆书,字如龙爪,遒劲有力,外柔内刚,婉转灵动,充分体现了字体的丰富内涵世界。

  (3)端庄丰满结构严谨

  王国维在《史籀篇.疏证.序》说:“(籀文)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马子恺的篆书作品能使赏者心旷神怡,如彩霞翻腾飞舞,飘飘欲仙如醉。是其书艺之优也。

  (4)格调高雅飘逸潇洒

  观马子恺篆书,朴茂沉雄,凝重静穆,浑然天成,活泼流畅,富有生机。在字形把握处理上既能做到体势一致,又能严守法度,字字有来历,决不随意杜撰,执正驭奇,参古定法,与其高深的学养相得益彰,充分印证了他的深厚学识。

  雄逸遒劲动静和谐——马子恺的行草书赏评

  马子恺的行草书,其貌雄逸遒劲,其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达到动与静的和谐,做到了力度与风貌的完美。观之心悦诚服,概括其行草书的特点,拙见认为主要的有以下五点:

  (1)中锋行笔钩连情真

  马子恺的行草书,中锋用笔,洒脱迅捷,转承流畅,起收利略,上钩下连,变化丰富,顾盼有情。例如:《泉水诗卷》、《行书对联》……由此表现出他对于笔锋的回旋变向,看似平稳,中有险峻。衔接不露棱角,用笔贵在转弯,略有侧方微驻,随之提笔运转,钩连不留痕迹。其用笔的技巧,还表现在横、竖之间的转弯处,看似笔锋略侧,稍作转驻,实则,笔端时刻都在不停的转动,由于转折敏捷,不管是下滑疾速而行,还是上挑转驻,皆使线条由方而变圆,用运腕调节,此用笔颇为微妙。避免了在转弯时的驻节或痴肿,呈现出用笔流畅,钩连自然的多彩形象。

  (2)用墨适度干湿相宜

  马子恺对于用墨,更是有其特色,书法表现效果恰到好处。一般来说,墨的浓淡变化,是突出表现字的立体感,形象感。用墨的关键,可用水量的多少来控制,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用方法。用此法最难的是表现在宣纸上,水多就浸透快易洇,不仅使字显得不协调,还易于流于呆板。马子恺曾对我说:“以用笔的速度来控制墨的干湿变化,最为关键的是在行笔过程中要疾迟有度...”。在一般的情况下,若用笔徐缓,墨就入纸较多,显得浓重,线条厚实,特别是在写字的主笔时,臂、腕一定要用力挺住,写出的字,墨迹饱满,空灵险峻。若是腕力不够,墨虽厚重,字却显得缺少骨力。唐.欧阳询曰:“最不可忙,忙则失势,亦宜慎之。”(转引自《行草要法》第8页)余认为:凡用笔迅速,急书于纸者,字多俏丽。马子恺能以淡墨快书,以避其渍;浓墨慢书,取以筋骨。他深知墨之性能,此是其用墨水平之高也。

  (3)节奏清晰明媚多姿

  马子恺的行草书,写的有节奏感,似铿锵有声。最明显的表现是字的急转弯处。(见:附图)要把字写得有节奏感,最关键的是在运笔的过程中,“提”与“按”要相互交错运用,两者要有机的连贯,做到“提”中有“按”,“按”中有“提”。说的再确切一些,就是若提若按,若即若离,只有赋与乐感(指:顿与挫)写起字来,节奏性才会强。这种节奏的强弱与快慢,是很难用语言讲清楚的,只能用心灵去体会,只能是一种微妙的对笔力的强、弱感受,观赏者只能从其笔端的跳跃,体悟用笔的节奏之美。

  (4)用笔有力厚重情浓

  马子恺的行书,特别是带有“悬针”或“垂露”笔画的字,笔毫铺开,中锋直下,万毫齐力,精气通达,神奇俱佳。显得线条,质地圆润。具体表现在:运笔有力度。其字用笔刚柔有力,“刚”表现字的形态挺拔,“柔”表现字的笔画弹性。字形有质感。是表现字的明快程度,气质高雅,质感俊秀,给欣赏者一种积极向上的魅力感受。

  (5)布局协调收放自如

  就行书结字而言,内应相让,外应抱紧,字才显得大方。马子恺行书,伸缩有度,收放合规,字显得十分有气魄。正如清.朱和羹《临池新解》所云:“盖点画长短各有分寸,随其体而结之,不能泥于成见。倘字本用长,而长者不安,则就其短而适之,字本应短,而短者不足,则就其长而满之。”。(转引自《怎样学行书》第33页)就马子恺行草书赏观,颇有趣味和气度。字的笔画收放,各有别采,马子恺行书,就每个字而言,横竖挺秀,撇捺抒展,赏其美哉,使人心旷神怡。

  方寸之地气象万千——马子恺的篆刻艺术

  对于马子恺的篆刻艺术,诸多当代名家许麟庐、蒋维崧、欧阳中石、武中奇、陈左黄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例如许麟庐先生赞其印说:“子恺弟印迹,熔甲骨秦汉文字为一炉,创出个人风格,又不失篆书法度……无论章法布局、刀法均达到大家手笔,与南北印人相抗衡,当之无愧……”;欧阳中石先生赞曰:“子恺同道手制颇具匠心,正所谓:古不乖时,今不同弊,饶有情趣……”余观马子恺印迹,琳琅满目,特点颇多,略而言之有四:

  (1)章法新颖布局合理

  马子恺治印,章法新颖,布局合理。他首先依据印的用途、印石的形体与印面大小,确定字的多少,然后再根据其内容,配以篆文,使其错落有序,结构严密,布局新奇。徐北文先生赞曰:“构思布体,因物赋形,岂止铁画银钩,亦且飞舞生动,神采奕奕,令人爱不释手。”(见《齐鲁名贤印迹》序)马子恺对于石料的选用,也很考究,非遇寿山佳冻而不能发兴,亦深知小石有玲珑之美、大石有磅礴之势,不管大小,各具其美也。对于印章的价值观,当然不能以大小而论,其艺术价值大小,应取决于艺术水平的高低。余皆不足为取。韩美林先生曾对其印作大加赞赏并题赞:“子恺印迹,小石大天,不宗凡马。”,所赞极是。

  (2)用刀如笔流畅自如

  马子恺治印,执刀游刃非常自如,运刀轻重疾徐有度,疑之有神力之功。吾见他石一入手,随心所欲,左右逢源。他能用刀刻出笔意,一刀下去,刀到锋留,古朴典雅;起笔收笔,情趣横生,体现刀法之绝。蒋维崧先生赠之曰:“精诚所加,金石为开。”,此亦前人所云:“金石味”也。余认为马子恺刻石所用刀法,堪称绝技。刻石刀法虽有多种,宜因势选用。马子恺不管是用冲刀法,还是用切刀法都能刻得笔画自然流畅,怡情达意。马子恺说:“不管采用那种刀法,只要能把印刻好,以艺术效果为旨归,就是好刀法。”武中奇先生因为之题辞:“返朴归真”。余亦认为,此乃其治印技艺之高的体现。

  (3)文款和谐美观大方

  观赏马子恺所制印章,文款和谐,协调美观。王企华先生尝赞曰:“雕镌出秦汉,师法超皖浙。”这点可从其旧著《齐鲁名贤印迹》中得到证实。就此《印迹》所作而言,马子恺在治印时,就连印边的宽窄度的变化也非常注意,此度者乃指边与字的关系、边与内容的关系。印章不管字的多少,以协调为美。处理好疏密关系,再做到字与印边协调,就能方圆得体,情文并茂。马子恺深知,凡治印力求精神活泼,形式随意。如同人们穿着衣服,应大小得体,以合适为好,当然还应当注意到诸多因素。从人的衣着,就能窥视到内心世界。治印亦然,马子恺即能从章法、配篆、刀法各方面的协调关系,展现其治印的高超水平。所以关天相先生有书赞其印艺“超秦迈汉”。

  (4)整体协调相互映辉

  马子恺治印,字体多种,形式多样,款识新颖,更突出表现了整体的协调美,整体美是由个体美组成的。首先表现于马子恺一笔一画的过硬本领。而个体之美,则是整体美的基础,就整体而言,个体虽说微不足道,其实也绝不可少。整体之美,最为关键。个体与整体,二者必须统一。若印文字多,分若干行,就一行而言,也非字字相等,要大小有别,轻重有别,相互配映,才字字生辉。在一行之中,直中有曲,曲中求直。整体而言,结字成行,行积成篇,篇有布阵,是其美哉。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张鹤云教授,看过《齐鲁名贤印迹》后说:“马子恺不仅印治的好,从款识中也可以看到,他的文化功底很深,对各不同时代的书体,都有深刻研究,难能可贵……”。观其刀下笔画,真是变化无穷,长短粗细,各有分寸,绝非千篇一律,充分展现了他治印技艺的整体之美。

  由于马子恺是治印高手,对于书法作品用印十分讲究,根据书款长短、字的大小或书体不同,加盖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印章。使书法更加美观耐看,真可谓锦上添花。马子恺书法,宗法晋唐,以传统为本,“以书焕彩,切时如需。”(欧阳中石语)。笔法流畅、清丽高雅;形质自然、不激不厉;意态飞动、筋骨秀俊;笔力遒劲、浑厚朴拙;风采潇洒、浓淡充盈;章法布局、简洁合理;风度优美、技艺超群,使欣赏者通过视觉上的愉悦,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是其印与书至美焉。

  综述

  马子恺在书法与篆刻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绩。二者皆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没有学问,不可能有大的成功。写字与书法艺术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质的飞跃。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字,也只是一个“写字匠”,没有质的飞跃,终究也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从《马子恺书画篆刻集》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正如国画大家许麟庐先生所言:“可以说子恺在当代篆刻家中首推牛耳,他现在在篆刻方面、书法方面、绘画方面,由青年过渡到中年、老年,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借鉴古人、借鉴前辈,融汇贯通,追求必定还要高。我对他非常有希望,终久他非有成就不可……。”(山东电视台.北京(竹箫斋)访谈录)此语是也!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是艺术家所义不容辞的责任。综观的马子恺书法与篆刻艺术,他不仅是继承了传统,而且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传统的书法与篆刻艺术,更加丰富多彩,赢得当代名家的认可。当然大璞尚需细琢,若假以时日,披荆斩棘,努力进取,无瑕之玉必现于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马子恺定会大有作为,像一颗新星,将从孔孟之乡,冉冉升起!

2006年2月15日 

作者:靳鹤亭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