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彭鸣亮——蜕变着永恒

  他,从女性的曲线美中寻找灵感;他,用一条圆润的线条和一个个柔美的球形柔化都市;他叫彭鸣亮,一位抽象派画家,一位柔化城市的艺术家。生活在他的笔下而精彩,城市在他的画里而美妙。   孩提时的我,一支笔和一高一矮两只方凳,就是我最好的“玩伴”,各式各样的纸就是我的收藏,整天趴着涂抹,涂抹……   曾听过许多画家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大多脱不开诸如“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了到谁”、“自幼酷爱画画”或“家父喜欢画画受其影响”等等,但,从未有一个如彭鸣亮那样,给我感触那么深。   儿时的梦早已逝去,一生中宝贵的机会,不多,抓住它,梦想就变成了现实。   彭鸣亮说他从追逐梦想那天起,每一步都走得那么巧,所以笑侃自己“运气好”。其实,只有真正了解他的人才清楚,这种独树一帜的画风,明明白白地诉说着,这还不只是运气。在他的作品中,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技巧的娴熟运用,更能直接体验到他的个性风格和对艺术独得到见解。   翻开《蜕变》画册,一张创作于二十年前的“我的爷爷”列为开篇,赫然入目。爷爷的神情带着期许,目光慈祥而坚定,浓郁而华丽的背景映衬前的老人,身上流淌的是班驳的油彩,也是岁月的痕迹……   “爷爷是我的第一个欣赏者,他永远说我画得好,为支持我画画,他做了太多太多。”听彭鸣亮回忆起儿时和爷爷的事情,很让人感慨,再细看画,真的让人确信艺术的魅力在于给人震颤,而这种震撼源自于生活的感悟。虽然不是浓墨重彩地让人振声发聩,但,却是如和风细雨般,让人陷入回忆之中,如痴如醉。   几次,“孤注一掷”,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创作激情,将自己的生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   从13岁正式拜师学画开始,彭鸣亮就将自己的生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绘画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今天有一点成就的话,全靠自己勤奋和努力。这也是我最自豪的一点。”   很多接触过他的人都觉得,彭鸣亮“喜欢把自己推到悬崖边上的感觉”。他觉得人只有在外界重压这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作激情。   或者是年轻气盛时,“胆子大”,喜欢尝试一些未知结果的新鲜事,也或者是对绘画的热爱太过强烈。只要是对自己的绘画艺术生活有帮助和提高的,想到了就去做,立刻采取行动,付诸实施。   对他而言,点点滴滴的时间不是用来思前想后的,而是用来绘画的。来到彭鸣亮位于上海西区的一处画室可以看见到处堆满了画作,曾经的素描作品,最新创作的画,还有创作了一半的,甚至茶几上一个小便签,办公桌上的一张信纸,上面都随处可见他随手涂沫的插画。   80年代末,当时许多画家仍把加入美协等绘画组织看得很重时,彭鸣亮已经开始掘他的“第一桶金”。   1987年,彭鸣亮举办了个人画展。之后的他也没加入“主流”艺术圈,为了让所有人改变曾经对画家“贫穷”的看法,他毅然下海,经营自己的绘画事业。硬是放弃“铁饭碗”,做了“个体户”。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彭鸣亮分别在上海美术馆,华亭和希尔顿这些一直以来都由大师级画家“掌门”的地方举办了个展。   1993年,彭鸣亮赴新加坡出国“取经”,之后放弃优越的条件毅然归国继续自己的绘画梦想……   彭鸣亮就是这样下定决心走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路。他将自己的这种劲头,融入了20多年的职业油画生涯中,更直接地体现他所取得了成就上,几次“孤注一掷”的经历促成了他画风的逐渐转变和成熟,形成了现在的抽象风格。   彻底“自产自销”的自由画家和那“绕不开的城市风景”   不少人说彭鸣亮的油画像他的名字明快、响亮、纯粹。   人们评论彭鸣亮的画,多用简洁、明快、明亮、平滑、珠圆玉润的字眼。   他从人体的曲线,花鸟局部构造乃至千变万化的生物微观世界和宇宙星空的图像中,提炼出抽象艺术的元素,并参考了中国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结构,画出了一批非常具有新意的抽象作品来。他注重整体的完美和谐,讲究线与形的分割与组合,虚与实的交替与呼应。热情奔放的颜色组合给出了最好的诠释,传达着充满感情和活力,以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博得了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和专家的好评。   其实,对一般人而言,彭鸣亮的画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城市街头非常惹眼和出彩的巨幅作品广告牌,这已成为“一道绕不开的城市风景”。彭鸣亮的画不进拍卖行,不进画廊,是一个彻底“自产自销”的自由画家。但是他在上海众多繁华地段出现巨型广告让不进美术馆的人,也能记住他的名字和他极具个人特点的绘画作品。并且,彭鸣亮的画作一直就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从1987年举办首次个人画展开始,每次办展,总会吸引一大批海内外收藏者,同时也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收藏群体。有一批新加坡油画爱好人士,多年来一直定期来国内选购他的作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那段时期画坛很不景气,可依然有很多老外慕名前来购买他的油画。   “不夸张地说,那时我都来不及画,有些画还没画玩,就被人定掉了。”这些都是让他颇为自豪的。   当然,彭鸣亮也对记者坦言,他的绘画至今在业内依然颇有争议,鄙薄者、怀疑者和拥护者,赞赏者同时存在,难怪有专家称此为“彭鸣亮现象”。   如今的彭鸣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仍然执着自己的追求。那些穿插在楼盘模型中的广告招贴,繁华闹市的街头上大批印有彭鸣亮巨幅作品的广告牌,印上画作的限量发行的电话磁卡……都已成为曾经的标志,作为一个推广型的画家,他就是喜欢将自己的作品直接进入市场,让作品来说话。   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坛“异类”下一步还将有何“新手段”,着实值得人期待。抛开这一切的一切,单纯作为一个画家,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作品,而彭鸣亮继续着的辉煌,就在眼前。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