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家的故事—王晓东人物影像的背后

  很可能,是肖全的《我们这一代》摄影集,一直影响着我对人物影像的观看与理解。他那种对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他对“这一代人”的细节显现,使得他的照片超越了个人行为的层次,而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坦承着生命的刻度。因而,当第一次看到晓东的摄影时,就有一种潜意识的认同。尽管这种认同并没有完全达到我对摄影最高要求的理解,但其作品中的这种潜力的确不容我们忽视。

  晓东是个性情中人,他的摄影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是纯朴内敛的,画面优雅地传达了一种抒情的魅力,从意识、文化与观念上力求贴近被摄者。他的作品似乎总有一种想表达被摄者内在精神力量和人文思想的冲动。我们知道,人物摄影的个性往往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秉性、文化修养与自身的素质,当艺术家面对不同人物时,需要瞬间的感性冲动和敏锐的感性把握。一张出色的人物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强烈表达被拍摄者内在精神的力量,以直觉的方式凝固成瞬间的精彩。约翰·伯格曾说“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 【英】约翰·伯格: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沈语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这句话提示着我们应该如何去“阅读”一张照片,如何观看摄影中的人和事。毋庸置疑,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可以把生活中那些最平凡的、不被人关注的东西,变得耐人寻味、过目难忘,甚至具有影像独特意指的东西。特别是在人物摄影中,性别、身体、表情、光影话语等作为工具所进行的人物摄影中的编码,其所使用的光影语言,决不是纯粹的现实再现,而往往是人与现实的一种想象性关系的再现。因此,摄影所涉及的问题并不是技巧高下、操作娴熟与否的问题,甚至不是构思的问题,而是摄影家对摄影观念及其与其相应的摄影话语的一种显示。当快门按下的瞬间,摄影者所认为的最能代表现实、最能表达他对现实的理解的那部分,他认为适当的光亮、色彩、距离,从现实的某一瞬间中被提取出来。于是,一种述说、一种对某种情节的设计,一种渗透了自我与被摄者之间的现实性想象关系,即潜意识的现实凸显也就必然熔铸其间。于是,摄影就此带来的“真实”, 成为了一种现实的符号。提供了一种对现实的描述,以及摄影家的自我独立思考和被摄影家思想言说和传递的现实与真实。换言之,被取景框定格的“现实”已成为某种隐喻,甚或是已按照某种叙事模式成为了“故事”的“现实”。

  晓东最初只是在商业摄影之余,闲来给自己的朋友们照相,后来,他就逐渐地迷上了这一张张形形色色的脸及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这里展出的大部分影像是拍摄艺术家们的结果,这些影像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身处不同的现实状态,晓东不断去表现照片中人物影像的出色层次,以及每个人物独特的质感和外在细节。将艺术家们的精神内置在历史与现实、记忆与事实共同构建的影像的复调之中。晓东的这些影像,可以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试图以一种有关生命的图像当作一种再现,也就是说,他将影像的表征制作成一种可理解性的叙事图像来描述一个关于生命存在的故事。因此,当我们站在晓东的作品面前,我们必须通过影像的整体来理解艺术家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不过,这已不再是一种直接的分析,而是一种结构性的描述——我们可以通过影像中的讯息获得一个承载着另一个系统的符号——一种内涵,来感知到影像带给我们的外延,从而体验“艺术家的故事”。

  在我个人看来,晓东的摄影并不复杂,经常只用两盏基本灯和一个简单的背景,既可以在摄影室里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多场合下使用。运用这种照明技术可以从各种角度突出男士脸部最具特征的部分。在拍摄时,他喜欢被摄者随意动作,由不失时机的对被摄者进行姿势和动作方面的引导,或要求他转动身体以利用强烈的侧光照明拍摄侧面、四分之三面部和正面肖像等等。他的摄影比较注意反射光用量控制,以免削弱侧光的强烈效果,背景喜用适当的灰色调,达到增加侧光的效果,从而增加肖像的立体感。晓东的摄影用光喜欢一种效果很强烈的侧光照明技术,这种用光方式很类似美国的伊斯特伍德式用光[ 参见http://club.pchome.net/thread_2_3_6990647__.html。由于这种用光最初见于美国西部电影明星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照片,伊斯特伍德式用光因而得名。],其独特的照明方式能把那种不同凡人的富有阳刚之美的层次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在为艺术家造像的同时,也表现出他的浓厚的历史性情结,摄影成了一种切入现实的手段。也许,这正是他喜欢摄影的动机之一。因而,摄影对他而言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其真正的目的是探讨摄影如何记忆、确认记忆与现实的关系,并揭示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记忆图像,勾画着我们的故事,溶入到我们的记忆中去。

  笔者私下以为,相对于这种纪实摄影的真实性,我们还应该更注重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寻找其在当下的语境中摄影所潜藏着的内在价值。因为,纯粹自然的客观真实,是无法用任何一种媒介来完全记录、再现的。“图象符号中那些被认为是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的,其实正是这些符号的‘外延’。在某种程度上它相当于语言的‘字面意义’。而那些构成‘喻说’意义的,则是这些‘本义’的‘转义’,属于‘内涵’。”[ 参见http://www.artsbj.com/Html/lilunjia/wz_3147_1700_4.html。藏策:一个“神话”的解构——论“纪实摄影”。]不同的地域、种族、时代以及人生境遇,都会把人塑造成不同的样子,而这种塑造的过程,也都像密码一样镌刻在了人的身体上。罗兰·巴特就发现,影像既是编码的又是未经编码的信息,是一种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符号。尤其是纪实类的人物摄影,总能给人一种“真实感”,这就是其未经编码的“自然的”一面。但是,当我们站在摄影家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时,我们将发现,摄影家对被摄物的控制,以及影像之间的关系处理、结构布局等等,都不能简单地用营造来解释,这里涉及的是被摄者本身所传导出的符号意义和摄影者希望通过被摄者所传达的意义。摄影师的摄影正是由这种视觉现实转化为符号,构成了摄影的观看。晓东在平时的不断实践、不断观察、高度专注及个人的情感体验基础上,用摄影镜头把自身与客观被摄物衔接起来。作为一个社会阅历经验丰富的纪实摄影师,在选取题材和拍摄主体时,他总是带有鲜明的目的去观察镜头外面的世界,绝不会随意性地拍摄生活中呈现的任何场景。对于晓东而言,摄影就是用自己的心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镜头下的影像是源于生活的观察以及多角度的关注与记录。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总是能够较大程度的还原人物的真实。而从中散透出的一点点灵感,正是来自于他自己活生生的、充满人情味的、单纯化的人生感悟。他深知,浅层的美已不再是摄影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内心真实面貌的感知。他透过镜头将内心的感动升华为影像的感知,将人物、场景与充满创意的技巧凝固在一个瞬间,牢牢地抓住了被摄者的内质。影像中呈现的视觉力量,不仅显示出他做为摄影师独特的观察,也使他自己成为了这些影像中永远抹不去的一部分。

  2012.07.30于深圳大学三号艺栈

作者:陈向兵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