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
1月25日至4月25日,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觉翁书画——傅狷夫先生家族捐赠文物特展”,展出享有“台湾水墨开创者”美誉的傅狷夫先生百余件作品,借此纪念傅狷夫先生逝世10周年。3月4日至5日,“傅狷夫教授书画艺术风格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应邀出席研讨会并发表题为《傅狷夫早期绘画风格之渊源及演变初探》的学术论文。现刊发论文及现场照片,以飨读者。
内容提要
傅狷夫出生杭州望族,家学渊源。十七岁拜王潜楼为师,入杭州西泠书画社,西泠书画社专注于对古代传统绘画的研究、继承和发扬。抗战军兴,避兵入蜀,受业于国立艺专陈之佛。傅狷夫的绘画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写生和自身的感受,古意中包含新意,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了解其与家学、西泠书画社、国立艺专等的关系,分析其早期绘画的渊源,从而探讨其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以及对后期绘画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傅狷夫;西泠书画社;写生;山水;民族精神
“傅狷夫教授书画艺术风格发展学术研讨会”现场
傅狷夫教授故宫捐赠图录暨学术论文集
一
傅狷夫早期绘画风格的形成渊源
所谓绘画渊源,指绘画的学习对象和继承对象。通常情况下,一个时代的绘画有其共同之处,也就会有共同的源流,而中国画讲究程式的学习和流派的继承,也更容易捕捉到其画风的出处及相似性,作为个体能看到其学习的轨迹和表现的共性,这是研究个案绘画风格所绕不开的问题。学习绘画离不开师人和师造化这两种形式,师人有师古人和师今人,师造化则是指向自然万物学习。通过对傅狷夫早期人生轨迹的了解和作品面貌的对比,我们可以对其绘画的师承关系进行探讨。
(一)江南廿年(1917-1937):“师人亦师古”,由南宗到北宗。
傅狷夫(1910-2007),本名抱青,亦名唯一,浙江杭州人。根据资料记载,傅狷夫八岁开始随父亲傅御(1881-1963)学习书法、篆刻兼读诗文,临摹芥子园画谱及名人书画集,据傅狷夫自述:“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学习书法、篆刻,父亲教我拿笔,他说笔要正,我照着父亲的指点,把写字当作功课;每天从私塾放学回来,就兢兢业业的联系写字,大约是个性比较内向,在家中又没有玩伴的缘故,所以喜欢写字画画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功课很有趣。”前十年属于传统家塾式教育,奠定其中国文学的基础及涵养,对其日后的艺术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其最直接的学画途径是拜师,十七岁时师从王潜楼。王潜楼(1869-1932),名仁治,又字乐潜,号冷公,杭州人。清光绪间优贡生,品性高洁。工篆刻,善山水,近王忘庵一派。中年为清廷延为内廷供奉,去北京为慈禧太后作画,赐名“公理”,居凤凰池。辛亥革命后,回到杭州,以鬻画自给。民国十四年春,有教育家范效文(耀雯)和汪笃忱、陈礼文(谷水)、王存本(懋青)、陆霭堂、钱厚哉、胡简华诸人慕先生名,请共创立西泠书画社,公推先生为社长,并设社址于箭道巷。书画社每月有两次集社活动,每年春季举行旅游和聚餐。民国十五年冬迁至水亭址,推范效文为社长,先生为导师。王潜楼是一位山水、花鸟、人物皆擅长的画家。从现有王氏作品来看,王氏的山水画上师宋元,下及四王,气格苍润华滋。“潜师授画,不以一树一石入手,第一次就是一张完整的尺页稿。”傅狷夫在《浪迹艺坛》曾这样写到。老师对傅狷夫的影响很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山水画取法南宗,二是热衷于对传统绘画的研究。傅狷夫参与西泠书画社的活动达7年之久,这也成为除老师之外对其影响最深的经历,在西泠书画社中,傅狷夫与其他社员之间频繁进行艺术交流,在每月两次的社集活动上相互切磋技艺,并举办社友作品联展。这段时期,其经常往来的文士有王展如、朱龙盦、高逸鸿、张幼蕉、王可玉、钱子绶、唐侠尘、韩登安、屠敬白、洪敬兰等人。
傅狷夫也非常重视师古,除了学王潜楼南宗柔润的风格之外,还观摩很多古人作品,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伟气势,李唐、马远、夏珪苍劲简练的大斧劈皴,甚至石涛那种淋漓酣畅的风格。除此之外,兼临近代的胡佩衡、张子祥、蒲作英、陆碧峰等人的作品。其在《浪迹艺坛》曾写道:“在社先后约七年,在这数年中,我也曾临了一些明清真迹,以及一些珂罗版的画册,是想在潜师格法之外加以探讨,可说这段室内工夫不算虚耗,已奠定了我笔墨上的基础。”
傅狷夫旧藏王潜楼课徒稿
(二)巴蜀九年(1937-1947):“师人之上师造化”,注重写生。
1937年,抗战爆发,当时28岁的傅狷夫,遍游两广后入蜀,受业于国立艺专陈之佛,陈氏在重亲期间,出任国立艺专校长长达两年,傅狷夫能够拜陈之佛为师,频繁交往,对其的艺术道路举足轻重,使其能够得以受到科班教学的熏陶,由原来的“师徒式”传统习画转向现代美术教育的濡染。陈氏擅长书画图案和工笔花鸟,对色彩的运用使傅狷夫在色彩认知度上得到很大启迪。傅狷夫曾说:“抗战时,中央大学艺术系,艺专都迁到四川,集聚了不少优秀的书画家,以‘雪翁’为号的陈之佛先生平时乐于提携照顾大家,我虽然不像陈先生画那种精细的工笔花鸟,但对他的为人研究学问态度,十分钦佩,也经常到他家里听他谈论艺事。那时战乱,一切都很不安定,我由于工作关系常往返重庆、万县之间,有些书信就请人寄往陈先生家代转。所以常谒雪师,这段日子实获益良多。” 现存浙江美术馆的“陈之佛致傅狷夫手札六十九通”亦可见证这段经历。另外在陈氏门下,不仅可以与同辈切磋,还能与前辈探讨画理,当时交往较多有黄君璧、张书旗、丰子恺、邓白、潘韵、陈沂、徐悲鸿、唐云、俞剑华等。
自唐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后,师造化也就成为了画家们重要的学习环节。据傅狷夫《浪迹艺坛》记载,“廿六年抗战军兴,此一大时代的来临,人人奋起,我也参与行列,由京而鄂,经湘桂至渝,留蜀九年,渝、万之间,往返更是频繁。这一时期的所见,真是打开眼界,例如桂林山的突兀奇峭,嘉陵江的蜿蜒清朗,长江的急流险滩,三峡诸峰的萧森峻拔,这些景物,使我的笔墨,随着感受而大有改变,也体会到范宽说说的‘如其师人不若师造化’,和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等古人用心之旨”。傅狷夫自认为这段时期对于其绘画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这一时期,留下了不少对景写生的作品,在绘画题材、笔墨、构思上均有转变,已不再局限于前贤的规矩和江南的烟雨景色,这些作品的出现,一方面见证了傅狷夫对自然造化的学习过程,一方面也成为其艺术风格转型的契机。
陈之佛致傅狷夫手札
二
傅狷夫早期绘画风格的艺术特征
从现有傅狷夫的作品来看,题材基本以山水为主。为了进一步对傅狷夫的山水画风格进行分析,试将其早期画作归纳为仿古作品、写生作品、创作作品三类分别进行探讨。
(一)仿古作品:富个人构思,通古人乐趣
对于仿古,傅狷夫并未把它当做单纯的临摹,而是从临摹中学习技法,为创作所用。其在《心香室漫谈》中有谈到:“关于临摹这件事,原是学画过程所必经,凡是能画几笔的,谁也不能否认没有经过这个阶段,因此,临摹是不可厚非的,不过若以临摹为能事,不过若以临摹为能事,甚且尽毕生之力而为之,那就不值得了。自从元赵孟頫力倡复古以来,临摹的风气迄今不衰,不求自树或蓄意作伪的更持此为法宝,还说我之所画,笔笔有来历,处处有古意,或说先到古人,再谈创作,再或说古人且不易到,何谈创作。好像绘画必须先学到古人而才再有自己,于是低首就缚于古人了,殊不知临摹是一种学习绘画的手段,即是在使用这种手段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有你自己,何况到了有着某种程度呢?如果你到了某种程度还不自求出路,一味跟着古人走,那么到头来充其量成为一个假古人,假的又何补于事呢?你是如此的五体投地的把全部灵魂依附在古人身上,可是古人已逝,九泉无知,终于不能给予你一些助力,结果,事实上却是你负了自己,岂不冤哉!”
在傅狷夫现有的早期作品中,单纯的仿古作品并不是很多,受到老师的影响,偏重以南派山水画家的学习,常见的仿古对象也集中在南派画家身上,如元四家、清四王等。正如其在《浪迹艺坛》写道:“故乡的六桥三竺,风景清幽,水光激赏,山色空濛,故堪入画,嗣后余役金陵,玄武莫愁,以及燕矶台城,亦足写照,但以限于生事,不克远游,故画面所能表现的不外足迹所至或胸中丘壑,在笔墨上亦只能承袭师法或步武临本,实无自我可言。”如1933年所作《一林青松》可见四王影响,作于1947年的《山水长卷》,有仿黄公望之韵味。他在赴职南京后对石涛的绘画尤为偏爱,如作于作于1947年的《云沙小艇》《梧桐庭院》,以及作于1948年的《悟墨》《怅望归鸿》,均可看到受石涛影响。
傅狷夫作品《叠嶂留云住》
(二)写生作品:寻笔墨异趣,融古法其中
自晚唐以来,随着山水画表现技法的日益成熟,对于山水画写生方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都主张“心师造化”,以自然为师,深入自然体会。五代荆浩《笔法记》有:“固惊奇异,遍而赏之。明日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元代黄子久曾言:“皮袋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明代王履有言:“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清石涛则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黄宾虹有“得之于壮游”之说。通过这些绘画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历代中国画画家在写生的过程中虽然提出的理念不同,但就写生而言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并且在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中都对创作主体“心”的作用做了强调,非常重视画家心的体会。
傅狷夫重视传统笔墨,也同时重视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傅狷夫现存的早期写生作品非常多,集中在巴蜀九年,如作于1944年的《江寺塔影》《眉溪道中》《嘉陵一角》,作于1948年的《蜀中小景》(一)(二)等,多为蜀中胜景。傅狷夫的早期山水写生作品,有别于其仿古一类作品,有两个特点,一是笔墨摆脱了程式化,能从对象中探寻笔墨异趣,在描绘不同景物时使用不同的笔墨语言,甚至在一幅作品中也能看到几种语言的混合。
傅狷夫作品《黄岳松云梦寐中》
(三)创作作品:擅经营赋色,创清澹意境。
云水法作为中国画重要的法式之一,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是画家对自然云水观照、阐释的一种绘画方法。 魏晋时期,云水的审美价值不断地被画家挖掘,开始用于传达绘画意图,烘染所述故事情境的氛围,使得云水法在画面效果和视觉欣赏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唐、五代、宋是云水法表现语言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在这些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云水法的变化体现在各类云水法表现语言形成这一事实上。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指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因水面活,因草木而华,因烟云而秀媚。”云和水在山水画里起着调节画面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画面的动感和气势。在画家群体的努力下,各类云水法表现语言相继成熟,相互辉映,在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随后的发展中,云水法的变化表现在不同艺术风格的出现。云水法的技法运用表达了不同时期画家的审美趣味,使中国画艺术有了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
傅狷夫早期所作山水,气势雄伟,意韵深厚,全景式构图,内容丰富,讲究气势和韵律,喜欢表现奇突俊秀和沉实雄伟的意境,善于经营和赋色。如作于1947年的《桃花源记》之一,与1948年的《桃花源记》之二、三,均为大场景并设色。其次,这段时期傅狷夫亦善于表现“云烟”,并为下一个阶段的“云水裂罅时期”奠定了一定基础。如作于1944年的《一條寒玉走秋泉》《江上帆影》《秋江帆影》,及1948年的《一叶归帆》《清溪归帆》等,题材均表现江水云烟之境。
傅狷夫作品《双渡》
三
傅狷夫早期绘画风格对其渡海后绘画的影响
从傅狷夫渡海后所创作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早年生活所处的环境、重庆时期所经历的写生经历以及骨子里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对其创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傅狷夫晚年绘画中的江南地理
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阐述了他所发现的规律,认为文学创作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种力量。种族是内部主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是后天动量。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又具体结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论证了这一观点。丹纳的“种族”概念,是与民族特性概念混同的。在他看来,“产生大量杰作而在所有的作品上面印着一个共同特征的艺术,是整个民族的出品;所以与民族的生活相连,生根在民族性里面。这一片茂盛的花,按照植物的本性和后天的结构,经过树液的长期与深刻的酝酿,才开放出来”。而且要“分析种子,就是分析种族及其基本性格”。可见,丹纳实际上是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发来探讨艺术的。他从多方面就日耳曼民族与拉丁民族的不同进行格”。可见,丹纳实际上是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发来探讨艺术的。他从多方面就日耳曼民族与拉丁民族的不同进行了区别,认为:“拉丁民族最喜欢事物的外表和装饰,讨好感官与虚荣心的浮华场面,合乎逻辑的秩序,外形的对称,美妙的布局,总之是喜欢形式。相反,日耳曼民族更注意事物的本质,注意真相,就是说注意内容。”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不同,拉丁民族的文学是古典的,多多少少追随希腊的诗歌,罗马的雄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路易十四的风格;讲究纯净、高尚、剪裁、修饰、布局、比例。拉丁文学最后的杰作是拉辛的悲剧。相反日耳曼文学是浪漫的,最大的杰作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现实生活的完全而露骨的表现,达到抒情的境界,能把火热的激昂的情欲灌注到人的心理。而这一切又与“环境”分不开。丹纳说日耳曼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把这个天赋优异的种族盖上不同的印记。倘若同一植物的几颗种子,播在气候不同.土壤各异的地方.让它们各自去抽芽,长大,结果,繁殖:它们会适应各自的地域,生出好几个变种;气候的差别越大,种类的变化越显著。”而由此涉及艺术方面的表现.就是各个民族因环境而形成不同特点。丹纳特别强调了环境对荷兰画派的影响,认为“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创立绘画的民族性,使这一派的绘画有它的题材,有它的典型,有它的色彩”。
1949年渡海来到台湾后的一段时期,傅狷夫创作了一类带有故国情怀的作品,其寄情于笔墨,画面描写的都是早年生活过的西湖山水。从画面构图及题款诗文中,我们可以读出画家的"故乡之思",以及"国粹游子"的"文化孝子"情怀。可看出傅狷夫的艺术世界就是他自我胸怀的袒露和故乡情感的倾泻。其对故乡有着无限怀念和热爱,他在这种思想和行为支配下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也被赋予了这一艺术之外的高尚人格力量,这种被赋予了人格力量的艺术作品,饱含着故乡之情和时代之感。
傅狷夫作品《山水》
(二)傅狷夫晚年绘画中的写生观念
早年在巴蜀的“师造化”的经历,培养了傅狷夫善于观察、思考的写生能力。1949年渡海后,写生从未间断。其在《浪迹艺坛》中提到:“对这笔墨的嗜好,于从公余暇,用心之专,可谓寝馈系之,未作一日荒疏。退休以还,钻研尤勤。凡力之所及,如阿里山、横贯公路、清水断崖、日月潭等,屡作登览。忆昔舟经中国台湾海峡,见水深于黛浪起如山之壮观,心里常酝酿着这种画面···目之所接,心之所会。”可见傅狷夫对于“师造化”的重视,其在《浪迹艺坛》的最后曾这样总结:“在学习中,要注意三多:即多画、多想、多看,···,故多画虽很重要,但还得多想;另一点是多看,是多看古今人的作品和有关书籍,以及多观察自然实景,···至于观察自然实景,即所谓师造化,古来大家,莫不著意于是,能否别辟蹊径,此实重要关键。”
傅狷夫作品《听瀑》
(三)傅狷夫晚年绘画中的民族精神
傅狷夫的绘画具有浓厚的文人画传统,但其倡导临摹写生的观念,并以身作则,其认为,创新的重点是要由传统中挣脱出来,以不失民族本位的面目,来创立自我风格。其在《心香室谈片》曾说:“由于现代艺术浪潮的冲击,一部分从事国画的朋友,不免感到惶惑,颇有大海扁舟,风雨飘摇,前顾后瞻,进退失据之慨。际此时会,窃以为要沉得住气,心胸里存着一片安详冲和,不诅咒,不懊丧,不恐惧,不犹豫,一股劲的朝着准备的方向前进。···而所要表现的是民族本位的,不是假托附会的,是开创新机的,不是复古抄袭的,是整体调和的,不是东拼西凑的。”并说:“世界各国的艺术品,各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表现其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其评价也往往不高。即使天下大同,艺术仍将各自独立,蓋由于各国民族传统文化衍延之不同而使然,有其国自必保爱其本国文化之存在与发扬,似无可置疑也。”可见傅狷夫在创作中对民族精神的推崇和发扬。
傅狷夫作品《新娘纱瀑布》
四
结语
对于傅狷夫的早期绘画风格的探讨,我们很难用一种画风来进行限定,原因是傅氏是一位博取众长的画家,在传统中不限一家,涉猎较广,在写生中能师学造化,因物敷形,在创作时融汇贯通,别出新意。这使得其笔墨变换丰富,构图灵活多变,造物能工能写,意境或萧疏或繁密,所以其画风多变,但如果用“古意浓厚,清澹雅致”来形容其作品,是比较契合的。傅狷夫在创作中追求以不失民族本位的面目下来创立自我风格。在此外,傅狷夫能诗,书法亦有一定造诣,这些都成为其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微小编:刘雪霏
来源:2017-03-05斯舜威浙江美术馆浙江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