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谈收藏 | 收藏家的创意性劳动——收藏家是设计师

设计是创意产业的核心,与十三个创意专业几乎都有关联。但设计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技术层面的设计。比如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美术设计师,他们在做产品层面的创意设计,对产品的内在与外现带来变化。二是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策划,体现的是整体性。中国人喜欢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说的也是设计的策划、引领作用。

收藏家不是动手型的设计师,藏品已有人创造出来。但收藏作为一项专业、文化,他离不开创意设计。没有思想、理念的收藏只是杂乱无章的一堆藏品,即使内有宝物,也不会显出它的价值。在这里,为了以示分别,我们暂且用策划这个概念来说明收藏中策划创意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要求。

一个收藏家要达到一定的品级,其核心藏品和体系,总要有所策划、有所构思。这是灵魂之所在。世界太大,宝物太多,人生财力、精力有限,一个人所做的事也很有限。从前,没有拍卖会集聚藏品功能的年代,一个人一件件地去收东西很辛苦。今天有了众多的拍卖会,图录、藏品齐备,待藏家如上宾一般,请你去看、挑、买,但是价格高企,时间太短,对手如林,你要想把心仪的藏品一网打尽,尽收囊中也做不到。所以,有智慧的收藏界总是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做自己的特色。海派大收藏家钱镜塘的收藏在数量和品质方面,很少有人超过,但他也主要收书画。这次我们大会派出采访人员去香港,采访了杨永德、葛师科、张宗宪先生,他们的收藏也很有思想。比如杨先生收藏历代古瓷枕两百多件,形成专题,后来都捐给了广东省南越王墓展览馆。比如天明楼以收官窑尤其是青花瓷为特色,达到世界一流的品级。又比如张宗宪先生的收藏,三个阶段三个专题,在一个时期集中收一类艺术品,前后有变化,但也很有设想,意识很超前。比如先收古陶瓷,后收近代书画,最近几年收珐琅彩专题。又确定宁少勿缺的方针,所以达到一定成就。

张宗宪及其藏品

美国著名收藏家比尔·哈拉,收集了1200多辆型号不同、形式各异的汽车,最古老的一辆是1898年出产的“奔驰”,成为汽车收藏王国,集中展示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这一成果。瑞士人菲利普·费拉里用了近60年时间收集早期珍稀邮票,约占了全世界这类邮票的75%。这是两个方向明确,长期坚持方向不动摇的典型。从这些成功的收藏家身上我们悟出一个道理,由于主观和客观的条件限制,收藏家要善于分析、研究,做出选择判断。

王世襄及其藏品

收藏家的主观因素应该至少包括:兴趣、财力、时间、储存条件和收藏目的这五方面。兴趣既是收藏的动力也是目的。有兴趣,真喜欢,行为才会持久;同时兴趣引起审美求知的愉悦,本身就是目的。财力是收藏的物质条件,在今天特别重要。以中国艺术品为例,书画、油画、古画、瓷器以及当代水墨、当代艺术,已经价格不菲,入行的资金门槛大为提升,所以要量力而行,而从兴趣的角度分析,贵的和贱的收藏,一样可使人自得其乐。收藏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受此局限,即使可以到全球去寻宝,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此外收藏的储存条件也是一大限制。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时所绘作品都很小,因为家里供他画画的桌子不大,只能画小画。后来的作伪者并不知情,把署款金刚坡的作品画得很大,露出了马脚。创作如此,收藏更是如此。王世襄先生说到收藏,也提到家中地方太小,限制了他收更多的家具。很多人收画轴却没有收油画,不是未意识到其价值,而是家里没有多余的地方。至于前面提到美国人比尔·哈拉收1200多辆汽车,更是要有非常大的空间。收藏目的也是主要因素,是只想玩赏呢?还是要达到办私人博物馆的品级?还是也有投资因素想以此为目的盈利?目的不同,策划收藏也不同。有的藏品很有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展出效果,但未必有经济价值。以上主观条件,是策划收藏时都会涉及到的。

佩雷斯·西蒙及其藏品

另外,成功的收藏当然不是想收什么就收什么,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个是天时的要求。理论上说任何时代都可以收东西,但收什么东西机会最好,是大有讲究的。很多东西等到后来者发现,它已被各地机构、藏家收去,机会很少了。比如今天专收宋元明清古画,最好的机会已过去;收官窑瓷器,成本和代价也大得很,而90年代初的机会则好得多。大收藏家西蒙以及西蒙基金会收到了大约3000多幅名画,包括英国学院派、印象派、拉斐尔前派以及二战后当代艺术的代表画家作品,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一个好天时,他审时度势了。另一个是地利因素。从道理上讲,一个人可以坐上飞机跨洋越海满世界去收藏品,但实际上他最重要的收藏地,总是他居住地以及周边城市,这些城市有什么艺术品存货,对他的意义更大。海派出了很多收藏家,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写到了43人,他们的收藏行为大多发生在民国时期的上海。因为南宋以后中国绘画和工艺品主要集聚在上海及周边的江浙皖地区。上海在晚清成为全国的工商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后,艺术品也向上海集聚,所以成就了很多收藏家,他们的收藏也以书画、碑拓、铜器、瓷器为多。张学良的定远斋收藏,看了他的回忆,你就知道主要源自北京琉璃厂的货源以及到台湾后收了不少张大千的作品。所以收藏也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地利优势的。当代艺术以北京为主阵地,上海为辅,因为这两个城市有比较多的当代艺术家、画廊以及外国人,造就了较多的当代艺术收藏家。香港虽不产文物,却出了很多中国文物收藏家,其中1949年前后大批内地藏家到香港定居,以及1949年以后这里成了大陆文物(白道)和走私(黑道)的唯一通道,很多东西先由香港藏家留下,挑剩的才流向其他地区。新加坡藏家为什么有较多的徐悲鸿作品,这和徐悲鸿曾在此地定居,留下了很多作品有关。很多例子证明,藏家集中收到美术家的作品,也是因为与这些美术家同住一城,有这样的收藏条件。三是行情的影响。你生活的城市或地区,如果是艺术品交易的集散地,可能价格会比较高,但东西会流向你,收藏家有更多的选择。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艺术品流向海外这些价格高区,现在则流了回来。反之,价格低的地方,东西可能比较少,但有利于藏家买到便宜货。以前很多海外藏家跑北京、上海,甚至偏远乡村,就是那里东西便宜。

所以,一个成功的收藏家就是善于根据以上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自己的设计策划。第一,确定一个方向,或者讲收藏主题,一步步地走下去直至成功。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既容易见到收藏效果,也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目标从而更有信心。当然,一个人的收藏主题是会变化的。有的人是从无主题到有主题,开始时乱收一气,后来找到了机遇和方向,从此一路走下去。也有的人是找到了主题,后来也达到了目的,可以叫阶段性目标,但兴趣、机遇发生了变化,就把收藏转让掉了,又开始策划新的收藏、新的主题和目标,不断地根据策划调整自己的收藏。这就有了买进和卖出的过程,这是自然的、也是符合人性的。我们要用动态的观点看收藏家,不要认为从一而终、终身拥有、从不卖出才是最好的。这是静态地、理想化地要求收藏家,不要说今天做不到,就是旧时代的藏家也做不到。   

第二,学术研究和考证。这是收藏策划的基础性工作。一般来说,在第一阶段收藏作品的过程中,收藏家也做过一些零星的考证工作,但只是初步的,零星的。一旦收藏到一定的规模,应该进行整体的研究。一是使其系统化,二是使其学术化。但是一些收藏家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误区,他们认为把藏品集中起来拍拍照,请人写篇序,然后投重金出版豪华图册就是研究了。于是画册越大越好,越厚越好,越豪华越好,写序的人名气越大越好,没有跳出商品化炒作的地步。成熟的收藏家则注重学术研究,对自己的藏品和同类文物做系统的资料收集工作,尔后逐件考证藏品的作者、时代特点、真伪、优劣、价值评定。三是亲自参与提出有创见的艺术见解和学术评价。这里强调“亲自参与”,在于藏家尽管可以聘请学者来协助研究,但首先自己要参与研究。这是一个成熟的收藏家必须做的工作,也是他成熟的标志。思想和见解不通过文字和文章,是无法形成确定的学术价值的。所以,考证、研究的主要方式是文献、学术和注录。这也是藏品得到创意性提升的外在力量。你的考证、研究充分、深入,说服力强,藏品的价值才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前面提到王世襄先生对藏品做过系统研究、出版,所以与众不同。

刘作筹及其藏品

第三,经过学术研究阶段,藏家才可以进入事实上的公众推广阶段,让社会共享成果。有人说,做藏家要低调,不想被别人知道他的收藏,这是对低调的误读。一个成功的有价值的收藏,总是要让人分享的,这也是一种现代意识。而分享的方式除了传统的雅集玩赏以外,主要是展览、出版和博物馆陈列三种方式。例如办一个有准备的展览,从展品到介绍,都有一定的学术水准,给公众看到他的收藏思想、品质和学术水平;例如一本有研究的图书,不是图片的堆砌,而是有翔实的资料,解读出藏品的内涵,肯定该肯定的东西,同时又言之有理、恰如其份,发前人之未见,有藏家之独创;例如建一个长期陈列馆,或者捐给国家博物馆,如新加坡刘作筹捐给香港艺术馆,或者建一个个人博物馆或美术馆,后者更应该有精巧的构思,从藏品、介绍、布展到整个环境的设计,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创意,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既使有朝一日整体换手卖与他人,有研究、系统的收藏,也会使价格产生倍增效应。这在很多拍卖会已被反复证明了。而这一切,既来之藏品本身,又来之对藏品的诠释以及推介。

策划专题,选择藏品,加以研究,推向公众这一系列的方式,客观上提升了藏品原来的份量,同时在业界会产生品牌效应。大收藏家、著名收藏家,不仅因为有钱,有钱的人多的是,而是他有思想、有创见,有独到之处。这也是收藏创意的魅力所在。以往,某些物品因为皇帝、大官的收藏而因人显贵;后来,因为国家博物馆的收藏而显其价值;未来,可能因为名牌收藏家的权威而使其光彩夺目。以艺术家为例,他们的自我介绍也往往以作品被某某艺术馆收藏为荣。所以某些知名收藏家的收藏,会被业界认为真伪确定可信,品质一流。收藏家成为提升藏品的标志性符合。这就是收藏家创意性劳动的反作用,它是一种点金术,使不为人知的为人所知,平淡的显出神奇,珍贵的更耀眼夺目。它是一种聚光灯,把智慧的光芒聚焦投射到一个方向上,让人们去体验收藏家发现的魅力、鉴赏的魅力和策划创意的魅力。

这就是理想的收藏家,他们在山路上艰难地前行,又让后人沿着他们的足迹前行,去探寻收藏的奥秘,尽享发现的愉悦!

(选自《祝君波谈收藏》 上海文艺出版社 定价:29.00元)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