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李慎的人生里,艺术始终伴随着他成长。其数次人生机遇都与艺术密切相关。最初他因绘画特长而进入电影放映行业,十三年后又因为艺术特长而转入地方文化馆,随后进入南京艺术学院。从艺之路几十年,李慎上下求索,最终在青铜器的表达中找到了自我的笔墨韵律。可以说,青铜水墨艺术的创作奠定了李慎的人生道路,成为他终生的生活内容。
李慎走上青铜水墨艺术之路的最初契机是为当地财政局创作一件《盛世兴财》的浮雕,需要研究青铜的相关资料,由此引发了他对浮雕和青铜的兴趣。制作一次青铜浮雕,再将它移植到水墨造型里,这个过程李慎用了几年时间。
在最初确定以水墨来表达青铜主题元素的时候,李慎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全新的笔墨探索。但一开始他就遇到了困难,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题材,此前并没有专门的青铜画作可供参考,因此画面的构建无法依托。为此李慎陷入迷茫之中。
不过这个迷茫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李慎就作出了选择。他独立往前走,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探索,用自认为优秀的作品参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在反复中求正,一步步走出瓶颈,确定笔墨图式的成立。
他首先从青铜的历史发展入手,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参观博物馆、写论文,并于2006年将这些论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和《文艺报》等刊物。
李慎遍览夏商周的社会发展史,认识了元典文明初发的时代背景,在阅读中体会原始先民的苦难。他以历史进入青铜创作的研究,在探索中激发创作激情。第一阶段李慎以“神秘璀璨的生命光焰”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作品,这一阶段持续了几年时间,有了可观的作品数量,他也从中摸索出笔墨表现的节律与装饰性手法,奠定了笔墨风格的趋同与题材内容的契合。
期间李慎也经常外出写生,西安是他最常去的地方。那里遗留了许多汉唐文明的斑驳古迹,唐代的黄河铁牛,永乐宫的元代壁画等。他从古迹残骸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博大,沧桑与变迁的遗存;也从中原文化中领略了青铜文明的遗韵与元典文明的神秘。
此外他还走进太行山各大峡谷,感受大自然的壮伟。在黄河中游一路追溯,龙门口、壶口、韩城、郑州,感受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民俗民风中仍传承着的文明习俗。这些写生与游历经历,让李慎对青铜发展的历史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数十载坚持不懈的探索追求,李慎的艺术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得以在更大的场合与世人相见。2008年奥运会,他的部分青铜水墨画配合北京首都博物馆迎奥运特展,在首博五楼青铜器实物馆走廊悬挂;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两件作品参加了当代中国名家作品展,展览于国家元首走廊。
随着作品数量的积累,李慎开始注意到整体笔墨的有意追求。漫长的探索历程随着思想的浸染,情感的润化,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青铜水墨之路。现阶段李慎仍在青铜艺术与人物之间反复探索,有一些作品虽然离开了青铜元素,但依然呈现若即若离的魅力。
对话李慎
有哪些艺术家或前辈对您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李慎:在我心中高举和追随的艺术家旗帜有周韶华、李伯安、赵建成、吴冠中、王敬平等。周韶华的博大胸怀与文化担当都体现在气势恢宏的作品中,理论更有犀利的思想锋芒及宽广博大的艺术麟角;李伯安的作品让人感到什么是艺术震撼;赵建成的人物画将写实与抽象笔墨成功的融合,耐看大气;吴冠中的画世人皆知,不需多言。这些大家我都追随过,他们的思想与艺术渗透在我的灵魂深处。
您怎么看待中国画传统与当代,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李慎:创新是文化意义的自主选择。但有特色面貌的创新是难能的,要有强烈的辨识度和灵妙的审美知能,风格不可以去特意追求,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渐变演化出独特的笔墨样态,获得批评的公认。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才是成就艺术的高度,也是艺术家探索的使命。创新就是传统的增量与延续,是对当代文化的贡献。对于有些画家与作品,只超不承,或能承却不超的现象,与水墨画的主流发展无关。
您如何看待当下艺术生态的现状以发展趋向?
李慎:对当下艺术生态的认知及美术批评的正确引导,以及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协同与适应。与时俱进的艺术生态,例如全国十三届美展获奖作品,呈现了强烈的变革趋势,多媒体、新材料的选择,明显区别以往的老套。
您的艺术主张和观点是什么?
李慎:自己的作品即是自我最好的艺术主张,呈现了自己的内在精神与认知,让“本我”有一个笔墨体现。是在行业内综合了所有感知集成自我样式的最终选择。而且认知观点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今天的观点有可能被明天的新知所替代。
除了绘画,您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爱好吗?
李慎:我喜欢戏曲、音乐、体育等。戏曲是程式化的艺术,念、唱、做、打,都与绘画对应有同感。绘画的音乐性,旋律、音色、音阶、节奏都在绘画对应中存在。体育生活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健康的体能才能保证创造性的旺盛,艺术创作需要智慧的头脑和健全的身体。
您认为艺术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作品意境和高度格局?
李慎:艺术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调整自我和适应。参与群体活动,取长补短,转变发展方向,接受名家,美术史论的点评与帮助,提高理论知能,扩展艺术视野。在宣传和流通领域接触高端的推广平台,以优质全新的包装打造新格局,新高度,让个人风貌呈现独特的市场景观。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