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1949年4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七军四十九师全副武装进入景德镇,浮梁县及景德镇正式宣告解放!
解放初期,景德镇全镇人口为11万多人,其中瓷业工人连同家属占全镇人口的近一半。当时全镇的瓷业户正常开业的不足10%,绝大部分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景德镇陶瓷生产的萧条和瓷业工人的困苦可想而知了。据相关资料分析,当时景德镇陶瓷生产和流通面临的主要困境为:
1、 窑坯厂停业,工人流散;
2、 资金和原材料短缺;
解放初景德镇最大的余鼎顺瓷厂也只有137人,资本总额几万元;最小的个体生产户就是一个人,“仅有一瓶颜料,几支画笔,几元本钱,生产靠借款”;一般的瓷业户是3——5人。原材料方面主要是瓷土匮乏,窑柴供应紧张。
3、 交通闭塞,运输困难;
4、 销路不畅,出口受阻;
5、 社会不安定,反动势力极力干扰破坏。
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出于巩固政权、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公债发行规模(为还未完成的全国解放战争募集资金)和出口创汇(进口必须的军工机械设备、重要药品和专供高档消费品等)的需要,当地政府根据国家的总体经济政策,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措施,恢复和发展景德镇陶瓷生产和流通:
1、 说服和动员瓷业户开工,工人复工;
2、 帮助瓷业户及时解决生产和流通中的各种困难(包括多方筹集生产资金、全力解决原料困难、尽力组织燃料供应等);
3、 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4、 积极疏通流通渠道,打开陶瓷销售市场(比如1949年8月成立浮梁专区贸易公司陶瓷部;1950年11月25日成立瓷器交易所;组织瓷业户下乡推销等)。
以上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1985年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工业年鉴》记载:景德镇的陶瓷总产量,1949年为6350万件,1952年为9022万件,整个陶瓷生产开始走上有计划建设和生产的正常轨道。
在解放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三年(1950、1951、1952年)中,国家对陶瓷行业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积极扶助与合理调整;陶瓷行业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及个体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私私合营工作的开展;陶瓷行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诞生与实践;陶瓷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形式的萌芽和国家鼓励等,不但是影响当时,并且是决定以后几十年景德镇陶瓷生产与发展的重大因素。
作者:陶瓷不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