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画家黄般若:学习传统需要毅力,变革传统需要胆识,耐得住寂寞

学习传统,需要毅力;而变革传统,不但需要胆识,还要耐得住寂寞——黄般若

黄般若

黄般若(1901年~1968年),名鉴波,字般若,号万千,别号“四无恙斋主”,广东东莞茶山园头乡人。

黄般若《小鸟天堂》 广东美术馆藏

黄般若自小便受到艺术熏陶,对绘画产生浓厚兴趣,但叔父黄少梅开始并不支持,告诉他:“画画是不能当饭吃的。” 

10岁黄般若临摹古画卖了10个大洋,黄少梅及其朋友潘达微、潘致中这才开始注意黄般若的习作,从中看出他的执着和悟性,于是开始引领其步入艺术殿堂。

黄般若 癸卯(1963年)作 远山 镜心 设色纸本

黄般若的临摹笔法也可谓神乎其技,无论石涛山水、新罗花鸟、老莲人物,都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北京琉璃厂流传的华喦作品里,竟有不少出自张大千假手黄般若之作。

黄般若的笔墨功夫,得益于他与传统派名宿的往还。与潘达微的忘年之交,对他的影响最大。

黄般若 香江渔村 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六一年

虽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黄般若也没有与时代绝缘。潘达微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主持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工作。由他亲笔撰写的《实用广告法》、《广告学杂谈》,更是中国美术广告理论研究的先驱之作。

黄般若 桐君山

与方人定一样,黄般若也在探听、感应中西碰撞的时代脉搏。他曾临摹印度和波斯绘画,也研究过欧美表现主义和未来主义。黄般若坚信,世界性的艺术并无国界之分,不断创作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丰富的阅历,为他后来的艺术蜕变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黄般若 庚子(1960年)作 龙穴岛 镜心

在黄般若的眼里,南宗、北宗、工笔、意笔、院体、文人画的界限,都变成了“一件愚蠢的事”。曾经钟爱的诸家路数,都被他置诸脑后,甚至连从前气格高古的花鸟、山水、佛像亦不复多见,只在笔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香江山水”:在他的作品里,看不到半点欧风美雨的都市风情,画家却深入穷乡僻壤,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荒山野岭。

黄般若 1958年作 太平山下 立轴

“写画就是写心”,与其说黄般若写的是香港山水,还不如说是他的心迹。“变革传统比学习传统更难十倍。”黄般若在《谈艺录》里如此坦言:学习传统,需要毅力;而变革传统,不但需要胆识,还要耐得住寂寞。在香港这个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昔日故友多已星散,寂寥的画人更难寻获知音。这也让黄般若更加醉心山水,寻找心中失落的一份韵致。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