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6-21 13:39
5月18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在雅昌数字美术馆开幕,可以看做是打造艺术元宇宙的具体实践,此次展览将水墨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虚拟化媒介转呈,从虚拟视觉沉浸式的映射和交互视界中,探讨水墨艺术媒介面向未来的多样可能性。5月31日,“元视界—水墨与未来”移动端正式上线,同时,还举行了线上直播论坛,嘉宾们围绕数字时代下的水墨与未来,发表不同观点,这场学术论坛持续了近四个小时,非常具有学术意义,以下为嘉宾王玉良教授的观点。
详情可识别二维码
《吟雪 》68cmx 68cm 2014年
在视界中,中国水墨是特殊的存在,而且自成系统,传之久远。作为视觉文化形态,其辨识度明晰豁然,风标独立。在世界文化史上少有人置诘。
展览现场
但百年以来,由政治及科学文化的各种思潮涌入,使处于“亘古未有之巨变”的压力下,中国传统艺术自然也渐融入了有关艺术现代性转化的世界大潮。
展览现场
《月色》 90cmx96cm 1998年
《 须弥柱窟》 68cmx136cm 2000 年
无论主动与被动,中国艺术也必然会在这种世界性的历史潮流中历经淘洗,这亦是历史的现实。
《香雪 》68cmX 136 cm 2017年
开放性的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在今天虚拟数字时代中的生存发展,亦需要与时俱进、与世相适。虚拟视觉的效果意味着艺术语言与媒介的扩散、衍化、异化……总之,不会休止。
艺术的视觉方式与空间认知的转化,导致艺术语言与媒介的外延,是时代演化的铁律,而艺术语言在历史中的演变规律,往往也是悖论的难题。
《古塬雪》 145cmX365cm 2018年
从构造逻辑上看,物质化的视觉实体的遡源是有限的,而精神与视觉观念的追索是无穷的。物质和科技发展到相应的阶段、神性的启发性的作用就必然显现出来,进入精神的高度,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必然,也是这种精神发展的外显,它使得不可见的精神变得可见。
《金顶雨过》 45cmX 53cm 2018年
艺术家是分类不同的空间创造者和经营者。必须承认现代科技和数字媒体更适合于公共艺术家,科技的综合应用使其创造实践行为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古木葱郁大围山 》45cmX 53 cm 2018年
而进行独立性创作的艺术家们、如我们讨论的“水墨与未来”者则更侧重于独立的心源的追求,关注点往往在艺术的形式规律和艺术语言的个性思考与创造。相应的技术、材料的研用也可为其主旨提供了新的空间。但现代社会的整体趋向是艺术的普世化,实用主义的同时伴随着精神的流失,这是每位艺术家应重视的隐患。
《丙安老城》 53cmx45.5cm2019年
《柯桥》 45cmX 53cm 2020年
《花径》 45cmX 53cm 2021 年
王玉良,1949年生于山东烟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庞薰琹艺术研究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