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陈培上海画展速记

  4月12日,一场名为“笔墨浓情六十载”的画展在上海徐汇艺术馆拉开惟幕。画展现场展出了画家陈培六十年艺术生涯各个时期的精彩画作数十幅。内容涵盖人物,山水、花鸟,既有工笔彩绘,也有写意水墨,展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艺术。

  画展现场,有鱼港水深的江畔景象,也有轻花烂漫的山间美景;有少女赶驴的异族风情,也有牛背女童的书声朗朗。。。。在他的作品中,既有中国传统水墨的风骨,又增添了丰富而不失整体的色彩韵致,色块间的搭配、交叠,水墨间的晕染、点皴,让他的作品在雄浑的气韵中透着灵动的变化,也让观众叹为观止。画展现场,陈培的校友,著名画家韦智仁说:“陈培吸收了黄胄、程十发、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的绘画特色,他很聪明,什么有营养他吃什么,所以在他的画里面,能够形成今天的面貌。”而上海书画院院长陈佩秋则说自己是来画展现场学习的。她说陈培的画中有许多东西是她画不出来的,所以她来这是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些年,年逾八旬的陈培每天都会在这张画案前提笔作画。墨彩交融间,或山色沉郁,或白练如匹,绝妙的山水佳构总会在不经意间跃然纸上。

  说起来,陈培能进入中国画的殿堂,与岭南大家关山月大有关系。半个多世纪前,关山月带着学生来陈培工作的武汉钢铁厂下生活,作为接待人员之一,陈培几乎每天与关老形影不离。他们要下哪个车间写生,要去那个单位采风,都会去找陈培。而陈培在陪同他们的同时,也会在一旁一起写生创作,关山月看后,觉得陈培颇具美术天赋,便邀他报考美术学院。

  当时的陈培已同时被华中师大和广州美院录取,而正是因为关山月的这句话,让他最终选择了前往广州学习深造。

  广州美院的几年学习,让陈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在求学期间,最让他感触良多的就是老师们一直鼓励他下生活,外出写生,到自然中去汲取养料,提高自身素养。因此陈培也是不断地往外走,去体验生活,去写生采风。觉得,画家的艺术生命源于生活,不深入生活,不去写生,绝不会有好作品。也只有在生活中获取养分,才能下笔有神。那些年,他身体力行,不断地采风写生,在真山真水中找寻着灵感。

  正是通过不断的写生体验,让陈培日后的创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水之渊。比如他的作品《千万不能忘记过去》,描绘的是知识青年访问老农民的场景。人物穿着、乡野场景、一树一叶、一花一果,无不展现着农村生活的气息。又比如《大办农业多开荒》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开荒垦地的场景,画面中农民们三五成群,或站或坐,或耕作,或休憩,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再比如《茂名站等车》这幅作品,创作于1960年。画面中,17位劳动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扳道工在聚精会神的操作,穿背心的工人坐着抽烟,女邮递员正在送报纸,有人在等待火车到来,有人在谈笑休息,有人在听电线杆上的喇叭广播,整幅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当时茂名正在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为了创作这幅展现建设场面的作品,陈培数次前去现场采风写生。他回忆说,那是1960年5月份,茂名刚刚在建设当中,“我就去写生画了许多人物,这幅画题目叫《候车》,老老小小挤满一个车站,老是老,小是小,都要来自于生活,这样就比较生动。”

  在关山月先生的言传身教下,陈培的绘画技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改变,无论是造型,构图、笔墨,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样在山水画创作中令他受益最多的则是黎雄才先生。在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培的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

  而作为广州美院国画系的学生会主席,陈培有更多的机会随侍在老师们左右,开扩眼界。得以亲身聆听李可染、黄胄、傅抱石等大师的教诲。他们只要来广州,一定会前来美院看望关山月和黎雄才。那时候,陈培就会在一旁陪着几位前辈老师。陈培至今仍记得这些前辈都不叫他名字,而叫他小培,让他铺纸、磨墨,看他们画画。陈培也有幸近距离看这些大师创作,看他们的用笔、勾线、用墨,化为养分,从而为自己所用。因此韦智仁评价说:陈培比其他学生有更多的条件,能够近距离接触那些名师大家,所以他是幸运者里面的更幸运的人。

  与这些大师们近距离接触,看他们运笔、勾线,着色,耳濡目染下,让陈培大获裨益。如今,看他的作品,在山水之间,在笔墨线条之中,似乎隐隐能看到他老师们的笔墨神采。

  从广州美院毕业后,陈培任教于广东翁源尚同中学,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回到上海同济大学工作,生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然而不变的是他对绘画艺术的痴情和执着。六十年来,他一刻不停地画着画着,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着自己的情感。

  艺术源于生活。这些年来,陈培先生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天涯海角,高山大川,用自己的画笔讴歌着大好河山。看陈培先生的作品,第一感觉是“美”。美得雄壮、美得深沉、美得率直、美得真诚。这些作品往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让人久久回味,难以忘怀。比如他纪念1939年昆仑关大捷70周年而特意创作的作品《昆仑魂》,整幅作品创作历时长达四年。画面中,昆仑关重山叠嶂,绵延不绝。展现出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然而事实上,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培的儿子陈谦接受采访时说,有时候老爷子画这幅作品会画不下去,他就扔下笔,去广西昆仑镇实地采访,与当年幸存的老人交流,听他们讲当年的事情,然后再回上海。如此反反复复好几次,广西跟上海距离超过2000多公里,光坐飞机也要2个半小时,而老爷子硬是来来回回了好几次。

  陈培自己也回忆道,当他来到昆仑关旧址,在这片曾经的热土上采风写生,一切的所见所闻,都让自己感受到了无比的震撼。他说一些当地的80多岁的老人听说他是来画昆仑关大捷的历史的,都非常热情,一代要拉他去家中喝酒吃饭,说终于有后代愿意反映当年正面战场上最真实的情况了。讲到当年,他们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同样,陈培也被他们的热情所深深感染。目睹耳闻前辈烈士的壮烈情怀,加上当地老乡的热情,都让陈培下定决心,一定要画好这幅作品。于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数易其稿,全身心的投入创作这幅煌煌巨作。在他的笔下,昆仑雄魂跃然而出。巍巍雄关,万夫莫开。红梅如火,远山连绵,在山间云端,让人似乎可以看到作者浓的化不开的强烈情感。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乐震文评价陈培的作品,说他的作品中饱含深情,有着浓烈的感情,非常能够感染观众。

  欣赏陈培的每一幅作品,似乎都能从中感受到他的情趣、他的追求、他的喜怒哀乐。对于绘画,他有着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他宁可废画三千,也绝不容一丝败笔。画得不满意的作品,往往会被他弃于废纸堆而不自惜。据陈谦说,父亲创作时,如果觉得画得不称心,或者不满意,他往往会把画废弃,撕掉,扔到废纸篓中,所以说,他对绘画是带有一种虔诚严谨的创作态度的。或许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让陈培的作品总显得堂堂正正,不造作,不伪饰,有种酣畅放怀的美感,让人为之心动。陈佩秋先生评价,说陈培人物、山水、花鸟俱佳,粗笔细笔皆能,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也是一位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画家。

  追求艺术的大美,让陈培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创作,他低调而内敛,不事张扬,六十年来惟知在画案前挥毫泼墨,沉浸于自己的笔墨世界年逾八十,陈培似乎依然是壮心不已。在他心中,依然有着一系列的创作计划,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说自己还要外出写生采风。对于他来说,艺之大境,永远没有终点,追求的足迹,也永远不会停止。。。。。。。。。

作者系SMG纪实频道编导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导

作者:顾宇高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