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1 13:51
艺术家王同仁
王同仁讲解作品
导语:2015年9月2日,“泼墨天地间”中央美术学院王同仁教授作品展在深圳东方美术馆开幕。作为中国著名的水墨人物和水墨动物画家,王同仁他恪守“笔简意真”,强调“水墨独具审美功能”,作品具有造型大度,笔墨酣畅,收放有度的个人艺术风格。
本次展览由东方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昕海担任策展人,精选了王同仁焦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水墨动物画、书法等85幅作品,呈现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探索的心路历程及国华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师承黄胄、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师,王同仁在经历成功的焦墨艺术创新实践后,再次回归传统,研究、临摹八大山人的经典之作。回顾王同仁的艺术成就和艺术道路,可以看出他艺术创新主张——注重中国文脉的传承与笔墨精神的发扬。
雅昌艺术网: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展览“泼墨天地间”的情况。
王同仁:这次“泼墨天地间”展出了85幅作品,是我从近三十年的创作中挑选出来的。其中绘画作品76幅,书法作品9幅,题材多样,包括焦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还有动物画和山水画。因为展出的作品内容和题材比较宽泛,所以为展览取名“泼墨天地间”。
雅昌艺术网:您为什么会选择在深圳东方美术馆开业同时举办这场作品展?
王同仁:我在半年前受到朋友邀请来这里举办展览,据我当时的了解,深圳东方美术馆是由酒店客房改建而成的美术馆,可以说是全国首创。三十五年来,深圳经济发展飞快,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同时深圳也有着“文化沙漠”的别称。深圳有些企业家还是很有理想和抱负,积极投入深圳的文化建设,希望让深圳成为一个经济发展飞速的城市,同时也是文化昌盛的城市。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而美术馆的设计大方典雅,装潢简洁明快,非常适合艺术精品的展示。
雅昌艺术网:王老师,您的画作中非常注重线条的体现,请问这是将书法融于绘画的体现吗?
王同仁:中国画的特点是以线为主的造型。与西洋绘画的轮廓线不同,中国画的线条既表现对象外型的造型、形体的质感,还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情感,可以说,中国画对线条的要求非常高。在创作者情绪激动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条往往饱含激情,而懒散的时候画出来的线条却显病态。傅抱石先生有一方印章 “往往酒后”,说的正是他饮酒藉着醉意进入到自由自在、率性而为的创作状态,创作出许多不一般的作品。
中国画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不少从事中国画的画家都会尝试把自己的书法功底融入绘画之中。不写书法的画家可能更加偏重绘画形体、结构、明暗、墨白之中,千笔万笔塑造一个形象,少了些书画的趣味;经常练习书法的画家在作画时尽量做到落笔成形,点划之内,有连贯之气,以少胜多,更为通畅,虚实穿插,变化万千。
我的焦墨人物画的创作其实也和我多年来写大篆的习惯有关。练习篆字的时候,我发现篆书的线条力度及其粗犷感特别美,所以借鉴了金文《散氏盘》的一些规律,既要表现性,又要自然地流露线条。所以把金文的线条运用到焦墨绘画中,让线条更有张力和艺术趣味。
雅昌艺术网:您的画作中大部分都是使用简单的线条来体现深刻的内容,这是您所说的“笔简意真”吗?
王同仁:我自幼跟随黄胄先生学习速写,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要在生活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地磨练技巧,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这数十年来我都一直坚持画速写,速写给我带来了很多创作材料和创作激情,因为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想要将其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原始的核心,然后再将其深化,提炼概括出来。
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时候,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先生对我的影响也十分深刻。叶先生的速写、白描作品非常地简练、概括。叶先生当时经常画舞蹈人物和戏剧人物,他的动态的作品非常生动,对我往后的人物画创作影响非常大。向叶先生学习白描以后,我深刻体会到,中国画创作需要把白描基础夯实了,再去泼墨,然后随着物像的整体走,这样就会十分自然。经过这样一些学习过程后,我在创作中进行不断地提炼,形成今天的这种风格。
王同仁《法国男人》
1995年我在法国的时候画过一张法国男人的速写。近几年再翻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就用毛笔将其勾勒出来。下笔前先是稍微定型,然后以写字的方式将人物轮廓勾画出来。一条线条画出了脑门、头发、枕骨,到末端线条就虚化了。线条虚进虚出,眼睛仅以一条线来描画。整个画面非常简练、概括。我认为中国画就是这样的风格,用简洁的笔墨来表现一个形体、一个内容。
王同仁《朝阳万里》 126×96cm 2001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人物创作中,有些作品的构图和摄影很相像,请问您的创作思路是怎么样的?
王同仁:过去我们对摄影并不重视。想要把墨用黑,我们的山水课老师李可染先生选择了用逆光。逆光的时候物体都被统一在一个色调之中,所以逆光的效果特别厚重,特别强烈。李可染先生敢于把墨画黑,而且他使用重墨也很有道理,只勾勒几条线唯恐别人看不清,可是画得太清楚别人看得会太简单,于是他就把墨一层一层地加。我的作品《朝阳万里》借鉴了李可染先生的手法。画面两个朦胧的剪影,但在太阳的照耀下色彩灿烂,有欣欣向荣之感,体现一种藏民走向新生的语义。阳光照到地面的光线以及照到人物身上的光线我借鉴了一些摄影的手法。
王同仁《戴月行》 112×96cm 1992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水墨人物画中不少的创作使用了“焦墨”技法,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尝试?您认为焦墨的特点是什么?
王同仁:70至80年代的时候,我到甘南藏区进行写生。看到藏民的形象特别高大、健壮,为了表现藏民的神韵,我尝试过好几种方法,包括淡墨、水墨等技法。最后尝试了用浓郁的焦墨来作画。焦墨画更为注重画作的整体效果,它排除了一些零碎的细节,是一种高度提炼、概括的创作。焦墨画吸收了古代的岩画、拓片、版画以及贴画的特点,所以焦墨画的画面色彩更为单纯,这种单纯使得焦墨画的视觉冲击力度更为强烈。
王同仁:过去,我在藏区写生的时候,看到藏民的形象特别高大、健壮,一般的水墨人物画难以表现这种神韵。从内容方面考虑,也为了更好地表现藏民的特点和神韵,我尝试用浓郁的焦墨来作画。
我认为焦墨的最大特点就是富有张力。起初,我尝试画全身人物,后来专注于人物头像,因为人物头像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大,尤其是当尺幅达到一定程度时,这幅肖像就像是一幅广告,一下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过来了。
王同仁《点睛》 98×98cm 1996年
王同仁《雪山老人》 186×98cm 1991年
在刚开始尝试焦墨技法的时候,我创作了《点睛》、《戴月行》等作品,这些都是水墨和焦墨并用的作品。《点睛》的龙和人物都使用了重墨的,云彩是用淡墨和不同层次的墨色勾画出来的,从整体效果来看,《点睛》富有层次感。后来我舍弃了水墨,纯粹利用焦墨作画,如《钟馗》、《雪山老人》这些作品以特写的镜头,拉近距离,甚至突出局部。《雪山老人》省略了琐碎的枝节,突出了老人的眼神、五官,视觉效果更为强烈。我创作齐白石肖像画《艺坛巨匠》的时候也是如此,当时我们只能参照照片,如果完全按照照片,则效果与照片无异,但不参照照片,人物就不像齐白石。因此在线条的处理上,我进行了重新组合,额头、胡须、头发等线条我做了加强的处理,并将一些细微的变化变成线条。在粗细线条交织中描绘出了具有齐白石神韵的艺术形象。这里面有我们对线条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对如何把形象刻画准确的认识。
我认为在焦墨人物画中既要注重对象的形象,又要将其简化、规律化,统一在一种墨色中。焦墨人物画的创作和我多年来写大篆的习惯也有关系。练习篆字的时候,我发现它的线条的力度、粗犷感特别美,所以借鉴了《散氏盘》的一些规律,运用到绘画中,让线条更有张力和艺术趣味。
王同仁《美国学者》 34×24.7cm 1984年
雅昌艺术网:您提到您的很多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创作过程中一些趣事吗?
王同仁:1984年去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的时候,我在中国馆里拿着速写本和毛笔进行速写。后来有一位美国人看到我的毛笔特别听话,特别好用,就想买下我手里这支。我当时告诉他旁边也能买到一模一样毛笔,但是他表示就是要我手上这一支,后来也就给他了,其实我当时用的就是一支普通的中白云。后来我画了一幅他的速写,他也很喜欢,于是很痛快地就在旁边签了名。
王同仁《毕萨诺》 52×38cm 1998年
1998年我在日本讲学的时候去参观了一个毕萨诺的画展时,看到了毕萨诺的照片,我当时对这个形象很感兴趣。当时因为没有带纸,所以就向周围的朋友借用了门票和圆珠笔进行速写。在观看完展览后,我对毕萨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回到画室后,我画了几张毕萨诺的人物画,其中一张比较成功。这幅肖像仅用一支毛笔完成的,也就是说,在这一支毛笔中同时有书写、速写和素描的功力。由此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书法再研究、再学习的想法,并将书法融入到我的创作中。可以说这是我创作现代人物画的开端。
雅昌艺术网:您认为您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王同仁:主要可以分为夯实基础、研讨探索和沉淀提炼这三个阶段。
我年少时期跟随黄胄先生学习速写打基础,1955年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当时考上央美并不容易,我们班上也只有5名学生。求学期间,我不断向古人、老师以及中国传统学习。当时我们向蒋兆和先生学水墨人物,向李可染先生学山水写生,向李苦禅先生学写意花鸟,向叶浅予先生学速写、白描。同时,李可染先生和李苦禅先生也有教授我们书法。这段期间我为造型能力和笔墨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王同仁《东方红》 182×340cm 1967年
1961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教书,开始了我一边教书一边进修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当时老师们都非常认真地钻研业务,上午上完课后,下午开始备课,到了晚上,老师们就会聚集在教室里画人物肖像,临摹任伯年、吴昌硕等名家之作,天天如此。在美院附中教学这段时间非常有助于我们的艺术修养的提升,就像是读研究班一样。当时,美院附中的老师创作了不少佳作,如《当代英雄》、孙滋溪先生的《在天安门前》等,我也创作了《高原军民鱼水情深》、《东方红》、《韶山银河映朝晖》等一系列作品。1975年,我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书,教授水墨人物画、白描人物写生等课程。自身更加加强了对白描、水墨人物写生的研究。美术学院其实是一个学术圈子,所以大家在学术上很下功夫,我们不断外出写生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也是改革开放的时候,国外很多艺术思潮影响了国内的许多画家,当时我们都经历过一段困惑期和反思期,后来在外游历,体会到自己国家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根本,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专业上。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不论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还是绘画,都必须立足传统,否则为了创新而创新,根基是不深的。
王同仁《达摩讲道》 41×32cm 2001年
退休之后,我有更多的时间专注在自己的艺术追求上。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只有寒暑假我才能够外出写生,而在校园内,更多地是根据教学内容来绘画练习。退休以后,我能够更加专注地研究自己的艺术道路应该怎么走,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这段时期,我开始向中华文化和传统绘画再学习,反复参悟以前不完全理解的知识。20世纪初,我研究传统书法,临摹王羲之、张旭、怀素的书谱,也研究、临摹八大山人的画作,从中获益匪浅,并创作了一批水墨人物画,包括《孔子先师》和《达摩讲道》等作品。这一批作品先用大笔蘸墨、和水,然后大胆泼墨,再视乎画面水分的多少来决定现在何处下笔,再视乎水分的变干程度,穿插不同的线形,逐步使物体形象呈现出来,最后再用重墨提醒一些需要加重、加黑的部位,使画面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这种创作手法打破了以往先勾线后染墨的传统水墨技法,也舍弃了用明暗、素描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对于现代人物画的表现方法是一种新的拓展。这个阶段正是我的人物画走向成熟的阶段。
雅昌艺术网:其实也有留意到您的作品越来越偏向写意,可以和大家谈谈这个转变吗?
王同仁:我一直是勤于画速写,我觉得素描和国画关系并不是很大。素描对于国画创作有用的部分我还是有所吸收,但不完全照搬。所以我的速写多少也有些明暗构图的技法在。因为速写的时间短,所以要“不择手段”地去捕捉对象的形象神韵。但是用毛笔作画的时候,这些暗面的东西、投影都不能应用,否则就破坏画面了。所以更多地使用白描技法。
雅昌艺术网:其实您的创作也体现了创新,如焦墨人物画,同时您也提及了对传统的重视,很多从事中国画的人都想要创新,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画创新与传统的关系?
王同仁: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中国画的创新一定要立足于本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基,注重中国书法传统和绘画传统。如果完全脱离传统,把立足点摆在西洋画角度,则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不中不西的。我认为只有认真研究中国书法,从书法、绘画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才能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这是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的。
雅昌艺术网:现在这个时代,不少搞艺术的或关注艺术的人都对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和出路表示怀疑。您游历过不少国家,见识过更多的艺术表现形态,请问,您在国际艺术交汇融合的时代语境下对中国画有怎样的理解?
王同仁:我对西方的一些艺术也不是那么容易接受和那么容易理解,有些创作确实是很有想法,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在构思方面的不同一般的追求。但是更多地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艺术天地中,否则有些创新就脱离了文化根基,就容易走偏。我认为艺术还是要有文化背景,以深厚的文化传统做基础的。
雅昌艺术网:对于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研究与认识,您认为应以怎样的深入方式才是教学和创作的关键?
王同仁:国画方面,我们学校就是主张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我认为这个方法很是实用的,也很有成效。先学传统作品、临摹,从中吸收不少东西,然后再到生活中写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再创作。这种规律还是很对的。
雅昌艺术网:您近期的创作计划是怎么样的呢?
王同仁:我这几十年也画了不少画,需要冷静地思考将自己的焦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再丰富,再推进。在退休之后的十几年,我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也区别于其他画家,区别于我以前的作品。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工、提炼、概括,将其更为完善。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郭宇卉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