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美术教育中应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我们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有日益沦为一种单纯技术性教育的危险。在高等美术院校中,我们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突破过去的技术化教育模式,走艺术教育和人格教育相统一的路子。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质;培养

  2006年10月,“纪念庞薰琹先生诞辰100周年庞熏琹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笔者观看了庞先生的展览后感触颇深:庞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有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庞薰琹(1906—1985年)作为我国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者和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开创者。他一生执着追求艺术,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油画、水彩、国画、工艺美术、书法等均有很高造诣。庞先生艺术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基于他自身的艺术天赋及付出的辛劳,但我认为更重要也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是:庞先生身上具有一种深厚的人文素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始终都有一种人文主义的温暖贯穿其间。

  反观我们今天的高等美术教育,却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教育正有日益沦为一种单纯技术性教育的危险。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是大量的专业技能训练,而能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人文学科,如文学、哲学、美学、艺术史论等课的比重则明显不足。当然,课程的安排要受国家教育体制等的影响与制约,有时学校也很无奈。那么,学生的情况又是怎样?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艺术学子们,一进校门,纷纷去学画效果图,学电脑软件,其目的多是贪图早点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弥漫在许多学生心中。许多学生对一些特别重要的专业课都难以沉下来潜心学习,满脑子琢磨的就是怎样及早赚钱,怎样能立马出去接活接工程。对于课时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理论和文化修养课则倍受冷落。对于许多学生来讲,不是旷课就是去睡大觉,更不用说课余时间再去读书充实自己了。当然,对此我们也需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不能一股脑儿的只怪罪学生。大学生虽然已不再面临高考时那种升学压力,但高校较高的学费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已是个不小的压力,尤其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来说,经济压力就更大了。很多学生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挣些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为父母分忧。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关注能够“快速治富”的手艺就不足为奇了。对于学生的这一做法我们是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的。对于他们的年龄来讲,这已经承载的够多的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多学一些技术,尤其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技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在以培养“弘扬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人才”为己任的高等美术学府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却着实令人焦虑和不安。艺术生普遍存在着轻视人文学科的学习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日渐技术化、功利化和浮躁化的趋势。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是,由于教育目的与功利主义结合在一起,造成大学生群体的短视和追逐名利,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高等美术教育来讲,如果对此问题不给以足够的重视和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象的话,其结果是将难以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中国人一贯有“重道轻器”的传统,《易经·系辞》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庄子更是提出“奇技淫巧腐蚀人心”。也许现代人意识到了传统认识上的缺憾,而赋予技术以新的地位。我们应该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艺术创作确实需要技术的支持,尤其在基础阶段教学中更是离不开大量严格而科学的基本技能训练。二十世纪伟大的写实大师巴尔蒂斯曾说过:“艺术首先是一种匠人的手艺,艺术是从这里出发的。”“艺术之所以艺术,需要有技艺。技艺毕竟是必要的手段,虽说艺术不仅仅是技艺,可是光靠发明不行。”以阐明技术手段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则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在如此强调技术的巴尔蒂斯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也远不止于单纯的技艺。技术终归只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和媒介,真正的艺术之魂则来源于作者的人文修养。“功夫在画外”即指这个意思。在古代,中国文人与画家的最高标准是合一的,他们确立的价值标准接近于终极,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为之而努力。但到了现在,学文的是学文的,学艺术的是学艺术的,专业化也成了隔离化。对于许多艺术生而言,以为守好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就万事大吉了。专业之间越来越疏远了。

  一个成熟的艺术家,不能仅具备熟练的技艺。文化素质不但影响艺术家作品的风格和韵致,而且还会影响作品的境界和品位。尤其当创作涉及到个人风格的形成和水平的突破时,艺术家自身修养和阅历的积淀便成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艺术家所具备的人文学修养及综合素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单纯强调技术训练而忽视学生人文修养的艺术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教育,是缺乏长远眼光的“短视行为”。仅有专业知识而无文化素养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不合格的人才。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培养的是规范划一、缺乏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后者培养的则是具有较高艺术审美素养的创新型精英人才。我国艺术生的人文素质本来就显得较为薄弱。大学艺术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后天再缺乏有效的熏陶和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就可想而知了。正如有些专家所担心的,在终身教育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成为世界教育的终极目标的现在,如果任由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我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我们国家有这么多学环艺及室内设计的人,画效果图水平绝对是世界一流的,可是至今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大师呢。同样,我们培养了这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许多世界名牌时装都在中国加工制作,而我们又拥有几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呢?我们缺少的仅仅是技术吗?

  日前,教育部下发了“教高〔2007〕2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是教育部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对于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问题上。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高〔2007〕2号”文件中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目标。这对于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作为中国高等美术学府,都有义务和责任为振兴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努力奋斗,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文化强国、艺术强国。在高等美术院校中,我们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突破过去的技术化教育模式,走艺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统一的路子。在注重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审美教育及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比重。加强学生艺术人文修养方面的内在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眼前的成绩,不能把对艺术的学习单纯的理解成为掌握一门技术。只有加强学生的这种内在人文素养的认知和了解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完整的艺术教育。

此文发表于《高教研究》2007年第三期

作者:田辉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