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宋人《芦雁图》手卷著录于《石渠宝笈》,旧藏养心殿,画面钤有宝玺五枚,卷后有两位元末人题跋各一则。有关芦雁的绘画题材特盛于宋代,亦经常见诸于宋代人的吟咏,比如洪迈的《题芦雁屏》、毕世安的《杨照承议芦雁枕屏》、王珪的《和三司蔡君谟内翰麞猿芦雁屏二首》、郑獬的《省中画屏芦雁》、贺铸的《题惠崇画扇六言二首之二秋水芦雁》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宋人对此题材的热衷,其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屏风、扇面、手卷等等。
展读存世的宋人芦雁画作及诗词,可以体会到多重涵义,乡思、远志、谋食、隐逸,种种情愫在此题材中交融蕴藉,展现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而深切的心理状态。
可横置手机观看全卷
▼
北京匡时2019春拍 “澄道——历代绘画夜场”
宋人 《芦雁图》
绢本手卷
备注:
1.马琬、宗泐季潭题跋。宗泐(1318-1391),字季潭,号全室。活动于元末明初的一位临济宗名僧。尤擅隶书,笔法以古拙见功夫。
2.张晏、清内府、恭亲王递藏。张晏,字彦清,河北沙河人。名臣张文谦长子。与赵孟頫、虞集、鲜于枢、柯九思、袁桷为友,藏有颜真卿《祭侄文稿》、怀素《食鱼帖》、李白《上阳台》、杨凝式《韭花帖》等。
本幅 27.5×235.5cm;题跋 28×36cm
RMB 8,000,000-10,000,000
宋人 《芦雁图》局部
手卷起手处即绘数群芦雁栖息在水岸芦苇丛中,多作休憩之态,梳翎弄羽,安闲自在。有一棵姿态奇崛的古树生长在岸边,其枝丫姿态颇类宋代郭熙的“蟹爪”画法,坡岸皆施以浅浅的石绿,显示出江南秋色不同于枯寂塞北的特色。芦苇的叶片用赭色及石绿笔笔写出,风格柔和而恬淡。
宋人 《芦雁图》局部
继续展玩画卷,便看到一处临水的石矶,上面有数只芦雁,或引颈远望,似可闻其鸣叫,或低头觅食,栩栩如生,自休憩而振作,层次井然,也是画家匠心之所在。
水流风动,在之后画卷中便可以看到天空中翱翔的雁群了。起起落落的雁群占据的画面空间的大部分位置,中间平坡暂为休整,而飞翔的方向和姿态亦有所调整,整体的变化节奏显得丰富的和谐。
宋人 《芦雁图》局部
结尾处的雁群飞向画面外部更为遥远的天空,无限潇湘云水之意尽在不言中。品读此画,如听一曲《平沙落雁》,悠远、萧瑟而富于秋日的勃勃生机。“西风吹尽芦花雪,水驿云程未易量。”正是此画意蕴所在。
佚名《荷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琬、宗泐季潭题跋
卷后元人马琬题诗云:嗷嗷鸿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去寒就暖识何处,天长地久棲忽稀。风霜酸苦稻粱凝,羽毛摧落身不肥。徘徊反顾群侣违,哀鸣欲下洲渚非。江南水阔朝云多,草长沙软无网罗。闲飞静集鸣相和,违忧怀惠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颇寓感慨,亦与画题呼应。
马琬为元末明初秦淮人,工诗善画,时人号为诗书画“三绝”,台北故宫及上海博物馆等公立机构均藏有其山水画作,风格接近董源、巨然,笔墨平淡天真,造景清幽深远。
宋人 《芦雁图》局部
吴僧宗泐的观款题于洪武四年,时代亦与马琬接近。宗泐为元末明初有名的高僧,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宗泐应召称旨,住天界寺。其人善诗工书,学士宋濂赞其像曰,“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证大智慧”,“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此卷经清宫收藏,后归恭亲王,可谓出身名门,足可珍也,不可等闲视之。
清内府《石渠宝笈》著录书影
北京匡时2019春季拍卖会
预展
7月11日-12日
●
拍卖
7月13日
●
预展及拍卖地点
北京国际饭店 二层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9号)
●
专场安排
7月13日 星期六
A 厅
10:00 百年遗墨——近代名家书法专场
13:00 近现代及当代书画专场
15:30 半纸清风——成扇专场
17:30 古代书画专场
20:00 澄道——历代绘画夜场
21:00 畅怀——历代书法夜场
B厅
10:00 古籍善本
14:00 古雪今存——名人手稿信札专场
16:30 珍藏威士忌专场
19:00 百年艺程:现当代艺术专场
C 厅
13:00 方寸乾坤——印石篆刻专场
15:00 神工妙造——瓷器工艺品、紫砂及茶香道具专场
17:00 传承经典 酒久留香—— 酒久堂茅台红酒专场
19:00 寻味求真——祺昌号茶事茶叶专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电子图录
作者:北京匡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