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和2021秋拍将继续呈献「锦色——瓷器专场」,将为瓷器藏家带来超过170件佳瓷。
本篇数件来自明清时期的青花、斗彩、哥釉、红釉等,当中可见有来自徐展堂先生的旧藏珍器,系出名门、传承有序;亦可见雍乾两朝帝王如何慕古摹新,致敬前朝御窑之佳作,灵动细腻、饶有雅趣。
Lot 681
2. 广州艺拍,2005年8月14日,编号118。4. 北京保利,2010年12月5日,编号4458。RMB: 2,300,000 - 2,700,000
本品形制巨大而气势磅礡,造型饱满端庄,青花发色浓妍夺目,胎质厚重坚致,釉色滋润泛青,布局层次清晰,口沿以缠枝莲纹装饰,缸身上下绘莲瓣钱纹为辅助装饰,规整疏朗,而主题画面则为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四种吉祥鱼饰,辅以水藻纹,是为嘉靖官窑最具表现力的「满池娇」装饰。若以绘画而论,则「满池娇」并非以嘉靖为最早,但嘉靖官窑在「满池娇」画面的运用上是最为成功的。试以本品而论,则可见其绘画之线条并非如明早期官窑或稍晚之清代官窑那般工致细密,然则古拙有力,运笔恣肆而不失神韵,在鱼儿与水藻的空间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绘者似未刻意经营画面空间,然而此类「满池娇」画面则给人意蕴无穷之感,因为它质朴自然的生动,得以更好展现诸鱼无拘无束之游姿。近口沿处落青花楷书六字款式「大明嘉靖年制」亦是古拙遒劲,一如其画面风格,此类官窑风韵实在耐人寻味,为嘉靖御瓷之中风格别致的一类隽品。传世所见嘉靖官窑瓷缸多为口大底小的斗形式样,而本品则沿袭明代正统瓷质龙缸的形制,直口内斜,丰肩深腹,为嘉靖官窑绝少出现的造型,查阅目前公私收藏资料未见与之相同者,惟见香港苏富比1996年春拍第0336号拍品「嘉靖青花狮子滚球纹大缸」,造型和纹饰布局与之相同,可资参考,只是主题纹饰改为狮子滚绣球图,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典藏。此式胎壁厚重、形体巨硕的瓷缸,景德镇自明代以来统称为龙缸,但对绘画鱼藻纹者在嘉靖时期则有专门名称「鱼缸」,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对此有详细记录:「(烧造前的尺寸)大样鱼缸:高二尺八寸、阔三尺;二样鱼缸:高一尺八寸、阔二尺五寸;三样鱼缸:高一尺六寸、阔一尺五寸。」以本品的尺寸比例应归入「三样鱼缸」。有明一代龙缸(鱼缸)的烧制分别为宣德、正统和嘉靖、隆庆、万历五个时期。龙缸制作困难,仅烧制就需要历时十九天,且成器者「百不得五」,极容易变形疵裂。烧制龙缸有专门的窑炉,名曰「大龙缸窑」,《景德镇陶录》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御器厂自明正统停烧以来,历经一百余年之后,至嘉靖朝再度重新成功掌握烧制大龙缸的技术,成为当时难得的一大成就。
Lot 672
RMB: 200,000 - 300,000
器物撇口,筒腹中腰呈宽:频状突起,足微外撇,砂底。器身分三段青花装饰,上部为竹石花鸟纹,宽:腰部绘缠枝花卉,下部为变形蕉叶纹,上下辅以暗刻花边饰。纹饰搭配成群芳(各种花卉)、祝(竹)、寿(石)的吉祥寓意。此笔筒器身及装饰采用三段式布局,并辅以暗刻花纹带,青花颜色青翠,并根据纹饰需要调配青花色调,宜淡则淡,宜浓则浓,浓淡相互衬托,表现出枝叶之阴阳反侧,花卉之内外层次,小鸟描绘细腻,生动自然。为明代末期的代表作品。参阅:《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元明清釉下彩》,页230。Lot 685
来源:1. 香港佳士得,2019年10月9日,暨郭克礼珍藏专场:编号17。2. Helen D.Ling珍藏郭克礼珍藏,购于1966年。
此缸直口,平沿,沿上折,深腹,腹下渐内收,平底,底心略凹。器身通景以青花绘“连升三级”故事图。整体布局疏朗有致,画面生动自然,线条流畅有力,纹饰繁复饱满,青花发色浓艳。品相保证完整。是一件过渡期时期不可多得的文房案缸。
此画片“连升三级”为明清瓷器画片中的常见祥瑞图案。传闻明代天启年间,山东临清州有个大地主出身的子弟张好古,上北京闯进了选拔人才的贡院考场。阴差阳错之下张好古钻了空子,居然金榜题名,进了翰林院,并且阴差阳错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一时间官运亨通。这也是中国传统故事中的名篇,后在晚明至民国时期一直有绘画,以彰显祥瑞。
Lot 613
来源:纽约佳士得,2012年9月13~14日秋季拍卖「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 编号1542。
明•张谦德(1577-1643),《瓶花谱•品瓶》赞曰:「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入清以后,雍乾二朝尤慕古风,对富于文人趣味的宋瓷颇为钟情,以宋人审美为自身品味追求的典范,故雍乾御窑对摹造宋代官窑瓷器尤为重视。雍正十三年(1735年),景德镇督陶官唐英(1682~1756年)在总结雍正一朝瓷业成就的《陶成纪事碑》中对当时宫廷御窑仿制哥釉瓷器的情况作如下记述:「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旧器色泽。」 以清宫旧藏的哥窑实物来临摹仿烧,其品格自然不同,甚或达到「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本品正是此番摹古热潮下的杰出代表。本品造型自西汉青铜壶化裁而成,侈口,束颈,斜肩,鼓腹下渐收,圈足外撇,周身凸饰弦纹五组九道,双肩置铺首衔环暗耳。通体施青灰色仿哥釉,略泛黄色调,釉水凝润,器身遍布「金丝铁线」,开片疏朗有致。圈足底外沿施褐釉一圈。整器敦实沉稳,端庄古雅,宋人意趣,尽在其中。乾隆时期《西清古鉴•卷二一》录有「周兽环壶七」图样,其造型、纹饰亦与本品类同,可资参阅。
拍品敞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施白釉为地,皆饰以青花缠枝西番莲纹,枝蔓盘曲,花卉盛放,柔美舒雅,繁而不杂,错落有致,既有婉转之姿,又有灵动之态,其流转间精到的笔触与自然活泼的意蕴完美融合,有灵动隽秀之感。底落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拍品为清代御窑传统制式,器型规整,胎质细腻,如玉如脂,青花发色艳丽,缠枝西番莲纹饰布局疏密有致,活泼婉转,为雍正官窑上佳之品,且成对保存,殊为难得。
参阅:南京博物院编著,《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 123。
Lot 740
清乾隆 斗彩团菊纹罐
高:11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青花款
来源:
1. 美国藏家旧藏。
2. 中国嘉德,2015年秋季拍卖会,编号2525。
RMB: 400,000 - 600,000
圆口、溜肩、鼓腹、圈足。胎质致细,釉质莹腻。肩、足饰青花如意纹,腹部主饰上下两层八组相间的斗彩团菊和缠枝莲花。图案布局错落有序,绘笔工艺精美细致,纹饰色别淡雅素净。
此罐形制,纹饰仿明成化天字罐遗韵。据《乾隆记事档》记载,乾隆九年(1743年)御窑厂曾仿制明代成化官窑天字罐,此即其中之一。此罐胎釉细腻,斗彩填绘准确,彩质莹亮,成对传世为乾隆御窑斗彩佳器。又据清代宫廷绘画《乾隆中秋赏月行乐图》等,此类12厘米高的小罐常与皇帝御用的茶壶摆在一起,或可能是贮茶之器。此类器从乾隆年开始,以后历代均有制作,已成为官窑固定纹样。但完整存世、或于市场流通者较少。1. 南京博物院编著,《中国清代官窑瓷器》,页224。2. 钱振宗主编,《清代瓷器赏鉴》,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页155,图198。
古瓷中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有以浓淡而演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又有豇豆红、胭脂水等各类名色,可谓万千美态。此对盘便为红釉瓷器。盘敞口,浅弧腹,高足,足底微撇,足上部有凸起弦纹节,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器身内施白釉,光洁滋润;外壁通体施红釉,留口沿及底白边一圈,施釉均匀细腻,釉色沉稳暗雅,乃典藏臻品。
本瓶通体作倭角四方形,形成不等边的八角状,口略外撇,短颈折肩,长直腹,俗称“八方一统瓶”。瓶通体施仿汝釉,釉质肥厚,温润如玉,散见开片,颇具旧迹,搭配庄重造型,从而使整个作品体现出一派端重凝练,敦厚古朴之气。瓶底青花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八方一统瓶为乾隆朝创烧的瓷器造型。本瓶为道光作品,造型俊秀挺拔,品质上乘,且品相完美,颇为难得。此外本瓶底部还贴有“在望山庄”标签,说明本品还曾为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旧藏,更值珍视。参阅:《清代瓷器赏鉴》,钱振宗主编,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图280。
Lot 629
来源:香港佳士得,1994年10月31日,编号673。
拍品属同类器中较大尺寸者造型端庄典雅,气度饱满宏丽,纹饰彩绘具浓郁西洋巴洛克风格,装饰效果极显堂皇华美,传世较为少见。
此式碗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称为“洋彩黄地洋花宫碗”,约乾隆二年开始烧造,按清宫《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司库刘山久、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高玉交……洋彩黄地洋花宫碗一件。传旨:……洋彩黄地洋花宫碗甚好,再烧造些……钦此。”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此式碗颇为钟爱,此后历朝均有烧造。拍品即为道光朝延烧之精品,碗心以矾红彩绘五蝠翻飞,寓意洪福齐天;外壁施黄釉为地,其上以洋彩满绘缠枝洋花纹,百合、牡丹、西番莲、铃兰等花卉俯仰向背,花叶卷曲繁缛,绘工精湛流畅,色彩鲜艳华贵,极富立体质感。
本品造型端正,碗心料彩绘宝相花,花蕊层迭,花瓣排列整齐有序,间以菩提叶与璎珞作点缀,在素白瓷胎映衬下愈显华丽。碗外壁以黄釉轧道为地,娇嫩华贵,富丽堂皇。其上洋彩绘勾连花卉,借鉴了西洋绘画技法,规整庄严。四面圆形开光内分绘携琴访友、踏雪寻梅、寒江独钓、楼阁静思四幅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山水楼台错落有致,人物描绘生动传神,深具中国古典山水画之风骨,画风淡雅高洁,格调清新脱俗。此式洋彩宫碗为道光御窑延续乾隆之作,集皇家华贵之气与文人儒雅之气于一身,其制作工艺精湛,胎釉质色俱佳,不看款识,实难判断年代,是为道光官窑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品相保存完整,更为难得。参阅:《玫茵堂藏中国陶瓷•第四集(下册)》,康蕊君着,伦敦,2010年,第309页,图1773。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