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3月18日,“长江记--裴学红个人艺术展 ”在新加坡Mandarin Gallery开幕,展出艺术家裴学红用十年记录的三峡大坝拆迁下的人文状况,向观众呈现了历史性时刻背后的故事。本次展览也是裴学红在探索摄影创新的一次全新突破。
开幕式现场
裴学红,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的作品曾被洛杉矶时报、COLOR杂志、中国艺术学大系-摄影艺术论引用。他一直秉持着探索的创作态度,选择用“深入其中”的工作方法去呈现心目中的长江。
展览现场
对话裴学红
没人能脱离三峡而生活在长江流域之中
雅昌艺术网:本次展览展示了三峡大坝拆迁下的人文状况。作为重庆人,三峡大坝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裴学红:大坝的移民搬迁,是在特定环境当中的一次重大人文事件。对于这一定义,我们在摄影也好,绘画也好,并没有对此做过非常深入的探讨和追寻。我们有很多并不是很方便的地方,把这个涉及上百万人的巨大场景,一次又一次做反复呈现。我们没有这样的手段、办法和前期准备。我当时身临其境。十五年之后,我一直在想,应该做一个怎么样的还原。这一次展览是从众多还原手段当中,一个最可能触及到情绪上的手段,是对当时的眼前景象做一个再梳理后的、带有自我角度的一个展现。
雅昌艺术网:您开始拍摄三峡大坝,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
裴学红:三峡的故事,作为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人会脱离开三峡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又生活在长江的这段流域当中。
雅昌艺术网:此次展览是您十年拍摄和创作的成果展示。请您介绍一下这十年的拍摄和创作历程。
裴学红:这十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单纯的摄影的停滞阶段,同时也是对长江、三峡拍摄呈现的一个思考过程。怎样去表现当时那种画面感纷繁的场景,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摄影、绘画,乃至文字,任何单一的方向都感觉是如此的力不从心。
雅昌艺术网:展览展示的作品分为“本记”、“本”和布面绘画作品“云岩松风”三个部分,请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内容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
裴学红:“本记”是整个展览核心,本记也是整个“长江记”当中,进行画面的情绪干预之后,呈现的最根本的作品方向。“本记”来源于长江记再云阳老城拍摄的大量全景照片。“云岩松风”是本记之外的一个绘画尝试。在长江记中,当画面贯穿了整个江边的人文情感的时候,当感觉绘画更能表达、更有表现冲动时,《云岩松风》系列和以后的《溪山有邻》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是“本记”的一个分支。对画幅做了一些修正,对一些特定场景做了一些非全景式的固化。
“本记”系列
雅昌艺术网:请介绍展览中的重点作品。
裴学红:“本记”中的几幅作品来源于云阳老城的不同角度,这些在“长江记”中都是比较重要的。
雅昌艺术网: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方法,比如拍摄和创作中有哪些特别的方式?
裴学红:深入其中。
雅昌艺术网:对于长江和三峡,历史上曾经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从表现的方式和效果来看,在您看来,摄影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裴学红:摄影的纪实性和现场固化作用,比文学要直观。
雅昌艺术网:在作品的创作期间,您如何处理摄影纪实和艺术表现的关系?
裴学红:“长江记” 是立足于在摄影纪实之上的一次形式讨论。我把我的问题提出来:作为一个上百年的创作手段,摄影纪实发展到今天是否能有更新的表达方式?在人工智能取代一切的时代,每一位关注人文的艺术家、摄影家都应该思考自己的表达途径。
雅昌艺术网:在本次展出的作品中,《云岩松风》很特别,是一幅绘画作品。请您谈谈从摄影到绘画的过程?这幅作品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裴学红:对我来讲其实是一个从绘画到摄影的过程。因为不管是我的专业,还是所受的教育,都是绘画教育,摄影只是作为一个素材手段,只是我从未放弃过。从画面形式来讲,《云岩松风》 是一幅纯粹的绘画作品,但其结构和构图都来自于一幅完整的图像。所以,对我来说,这只是呈现方式的不一样。用较为缜密些的逻辑来推断的话,他还是一幅在整个“长江记”中,和其他作品是几乎一致的宽幅图像。创作始终是随着思考而才不断变化,创作没有前后、新旧,甚至改进前、改进后之分。不管是《本》也好,《本记》 也好,抑或是《云岩松风》系列的布面油画,都是在交叉进行当中。这样的方式,还不仅仅是为了想要呈现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更多是因为画面表现的需要。
《云岩松风》和放大的局部
雅昌艺术网:对于长江和三峡,您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裴学红:我想还是进一步地完善以前的素材,在影像、装置表现、甚至文字上去试图做得更多一些。
雅昌艺术网:谢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