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2-18 19:08
2017年12月10日,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源流运动”平台承办的“图像中的远古——早期文明对当代设计的启迪”沙龙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举行。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研究员邓淑苹,清华大学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局副局长郭青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向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贾妍,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张剑葳出席活动,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主持本次活动。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们向早期文明溯源,在古今的交汇点对谈,用学术新知碰撞出思想火花。
志愿者的光影表演1
开场由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数学、哲学等院系的学生们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光影表演,大量元素取自良渚文化遗产,体现了从良渚先民生活形态到良渚博物院新馆落成的千年变迁。悠扬的音乐声中,现场观众在跳动的黑白光影中感受早期文明图像的震撼力量。
活动主持:秦岭副教授
主讲人:方向明研究员
主讲人:贾妍老师
方向明研究员带来了以《结构和元素——作为观念的良渚神像》为题的讲座,从良渚玉器上的神像出发,分析了神像结构和构成元素,并联系对比了中国其他地区的早期文明图像;接着他介绍了良渚神像形式的变化,与图像在漆器、陶器上的体现;最后方向明研究员向大家分享了若干典型案例,探讨如何从良渚文化中提取元素进行文化创意转化,设计出更尊重历史并发挥创造力的作品。
嘉宾与谈环节:邓淑苹老师
嘉宾与谈环节:方向明研究员
嘉宾与谈环节:郭青岭副局长
嘉宾与谈环节:贺艳院长
嘉宾与谈环节
贾妍老师以《观看的力量——上古艺术与“无文字的图像学”》为主题,用美术史的学术视角分析如何“观看”图像并解读其中的信息。贾妍老师从眼睛出发讨论艺术史中的“Icons”(圣像)和艺术视觉结构,为观众们介绍了两河文明中与“眼睛”有关的图像、载体及其传达的信息,之后分享了不同文化中对眼睛图像的解读,关注从肖像式到叙述式的转化,并探讨了艺术中眼睛力量的延展。
观众提问
活动现场
在对谈环节,秦岭副教授和嘉宾们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了如何理解和诠释良渚文化,将纹饰转化成形式,怎样创作出更好的文创产品。邓淑苹研究员从万物有灵、“物精崇拜”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良渚文明的看法;贺艳院长阐释了如何用技术手段达到与古人共情的效果,帮助公众重新“看见”久已消逝的画面;郭青岭副局长从良渚文化申遗和传播的需求出发,呼吁文化创意设计保护、传承、传播良渚文化;方向明研究员和贾妍老师提出需将图像从器物中解放出来,进行图像解构并理解其所承载的信息,最终再落实到文创作品中。
现场观众与嘉宾们针对怎样设计适合青少年儿童的文创、如何平衡真实的历史信息和多样的文创形式之间的关系、文创如何实现教育功能、良渚文化的传承与当地的结合,进行了热烈的问答互动。主持人代表“源流运动”平台向各位嘉宾送上心意自制的中国传统纹样饼干礼盒。活动最后,观众们体验了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工作团队带来的良渚主题VR互动,在虚拟现实中亲赴良渚。
本次跨界沙龙是配合“源流·良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专项赛”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基于良渚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创设计,希望公众可以用创意设计诉说现代对先人所创造的伟大文明的尊重与发展,将远古的文明接引至现在,希望此次沙龙中嘉宾们的分享可以为有意参赛的公众提供设计素材,激发创意灵感。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