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罗敏简历
罗敏,出生于四川泸州,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我怎么创作《花丛中》
罗敏花丛中 2017-2018年
200cm×160cm 布面油画
《花丛中》局部
《花丛中》画稿
由《花丛中》延伸出的话题
问:您怎么理解画家这一职业?
答:画画应该是一种爱好,如果要把它当职业的话,就是一种费劲还不一定能养活自己的职业。
问:您是怎样走上绘画之路的?除了画画,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答:画画是我一直以来喜欢并坚持的唯一一件事情。除了画画,日常的兴趣也多半围绕画画这件事,即旅游、看博物馆等。
问:您认为绘画创作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在创作的时候会不会考虑看画人的想法?
答:绘画是极其小众的,即便你考虑到观者的想法,也不一定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你的画。
问:请您谈谈《花丛中》的创作过程。
答:这张画是在多年前一张老画的基础上改成的,算是二次创作吧。
问:在您的作品中有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同时吸收中国传统的东西,结合创作实践,您觉得作为一个“当代”画家如何面对“传统”以及“中”和“西”的话题?
答:无论“中”还是“西”,作品都应跟随真实的“心”走,相信你的内心已经打上了属于你自己的烙印,你读的书、行的路、生活的经历变迁,都在你的这个“心”里。
问:您的很多作品,有很明显的“时光流逝”之感,是有意为之还是自然流露?您为什么喜欢这种感觉?
答:可能我天生就有比较容易感怀的性格特质,容易被时间、变迁和生活的细节所打动。我并不是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多让人孤独呀!
问:好的作品是本真反映画家生命状态的,您的创作有非常明显的阶段性,请谈谈您创作的心路历程。
答:这个话题需要很长的篇幅来说。简单地说,就是我一直是沿着自己的生活在画画,当兵、做母亲、做女人,然后走向衰老。
问:您的作品涉及人物、花卉、静物……请您谈谈是如何“有机”转换这些题材的?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困境吗?
答:困境一直伴随着我画画的过程,我从来没有感觉画画是件轻松的事情,时常都很沮丧。
问:我们在谈到艺术风格形成的时候,常常提到“渐修”和“顿悟”,您属于哪一种情况?
答:前者吧。
问:您对自己之前的哪些作品比较满意?
答:始终是在路上的感觉,小满意会有,真正完全满意的作品还没有。
问:由生活到艺术,中间有很多环节,普遍的认识是:写生是必要的路径。请您谈谈写生和创作的关系?画家如何深入生活?
答:我们现在普遍认为的写生,带有很强的程式化、表演性和共性,而我喜欢在写生时寻找事物本质上的陌生感,就像面对一朵玫瑰花,多数人都可以画出来的样子,并非是我所寻找的东西,我说的“陌生感”更像是某种神经末梢上的感觉,这需要非常安静地与之对话,所以我不喜欢当众画画。但离开实物,我就失去了绘画的兴趣,因为缺少了直接观看的冲击和细节差异带来的敏感。所以不面对真实,我很难去画一张画。
问:现在对于画家作品的评判往往看重的似乎还是“技”的层面,您如何看待画家的表现能力?同时,艺术家是文化人,要有修养,当作学问,您觉得这对于画家来说重要吗?
答:画家分为好几种类型,凭直觉也好,靠知识积累也好,可以把这事看得很大,也可以看得很小,“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问:现在艺术界存在一味追求效益而不惜放弃艺术本真,去创作迎合市场的世俗谄媚的作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觉得艺术家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
答:市场不是你想迎合就可以迎合的,大的环境和经济不好,想卖媚也不一定有观众,所以正好可以沉下心来画自己的画。
本文内容选自北京画院编《一幅画的诞生》
(编辑:罗元欣)
图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作者:北京画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