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4-10-30 09:37
感谢朱迪斯尼尔森基金会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葛思谛教授对展览和讨论及视频的支持
2024年8月4日由新南威尔士大学朱迪斯尼尔森基金会主席葛思谛教授支持的中国艺术家一鹊的个展在英国伦敦的知名实验空间UglyDuck空间举行开幕,展览回顾了艺术家一鹊历史创作的同时,特别就一年前的2023年8月4日于一鹊于英国东伦敦涂鸦街创作的作品《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 The Movement of the opposite》展开了学术讨论会。
参会嘉宾有基金会主席支持人,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英国-中国人文联盟、北京清华大学的杰出荣誉研究员。书系《当代东亚视觉文化、社会与政治》的共同主编,葛思谛教授。当代中国艺术和中国侨民艺术领域的资深策展人和教育家,OCCA美术馆馆长凯特-希尔博士。南安普顿大学媒体研究副教授,兼任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包宏伟博士。知名中国艺术家一鹊和,首席策展人,美国国际大学里士满分校获得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硕士的塔迪安纳-马丁内斯共同参与。
背景和感谢
策展人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 我们即将开始小组讨论,我们的教授葛思谛想先说几句话。
葛思谛教授:
我只是想表达一些感谢。我是葛思谛 (Paul Gladston),现任新南威尔士大 学(UNSW)当代艺术讲席教授。很高兴能够用我们的一部分捐赠基金来支持这次展览 及其相关工作。我特别想感谢一些人。当然,首先要感谢Yique,他是这次展览主推的艺术家,我们在整个过程中紧密合作。此外,我还要感谢策展团队,包括Tatiana、Dandan 、Marie和NickTariah,这次的社交媒体专家,还有一大批在展览中身任不同职務的人 们。如果我没有提到你的名字,请不要觉得被忽略了,我的感谢之情与你同在。
我认为这次展览不仅合乎我的预期,而且在空间和作品展示上也完全达到了我所期望 的目标。我们一直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引发更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关于 Yique 去年在东伦敦 Brick Lane 的作品。我曾受《南华早报》的邀为该报的文章提供一些评论,和世界 各地的一些人一样,谈到了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在撰写这些评论时,我对这 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记者帮我联系 Yique。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讨论策 划这个展览。我想很多人都知道,Yique 的作品引发了非常激烈的反应。我不認為任何人可以轻松应对他在社交媒体上所遭受的猛烈抨击,以及那幅墙被各种评论覆盖成了 “多层书写”的样子,其中有些评论是正面的,但许多是负面且令人震惊的。
我认为问题在于,作品邀请了来自不同文化视角的不同回应,而这一点在新闻报道和媒体对作品的呈现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也认为,Yique 的其他作品在某种程度上 也承担着类似的功能,但还没有在批判性的层面上得到深入探讨。媒体和新闻有它们 的特性,它们往往无法以一种细致入微的方式呈现事物,这是这种写作形式的本质,因 此,留给我们,包括你们观众在内,去激发这种更加深入和细致的讨论和辩论。今天晚 上的讨论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我非常高兴我们能够支持这个展览,希望从中发展出一种 更具洞察力、更为深刻的讨论,不只是去年媒体所呈现的表面讨论。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计划明年将这次展览巡回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纽约,所以请大家关注。我们可能会在不同的空间做一个不同版本的展览,但我认为可以更国际化的呈现这件作品及其相关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今晚的讨论大家能有所收获。如果我在感谢环节中遗漏了谁,我为此表示歉意,但请相信,你们的贡献得到了我的由衷感谢。我认为你们在这次展览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嘉宾介绍
Panel guests introduction
策展人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
大家好。我是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我是首席策展人。现在,我将为我们的讨论小组做一些介绍。
首先,我们有我们的艺术家 Yique,他出生于中国。Yique 因其具有挑衅性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荒诞。他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他的多学科艺术方法涵盖了各种媒体和外部元素,深入探讨了人类意识的复杂性。除了艺术创作外, Yique 还曾担任杭州知名博物馆和画廊的策展人和创意总监,使他不仅在艺术领域中备受瞩目,同时也是一位策展人。他的研究涵盖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的批判以及新自由主义下的社会变革。Yique 的作品和策划的展览曾在许多国家和著名场馆展出,如泰特现代美术馆、Oxo 塔、Cromwell Place、布鲁塞尔 KLA、希腊的 Fluxus 博物馆、上海的明当代美术馆和杭州的宝龙艺术中心。Yique的作品常常引发争议,并因此获得了国际关注,曾在 BBC、《卫报》、《纽约时报》、CNN 和路透社等媒体上出现。他自豪地认同自己既是批评家也是挑战者,他不懈地挑战传统,推动艺术和知识话语的边界。他多方面的贡献继续塑着文化景观,通过发人深省的艺术影响社会。
接下来介绍我们的教授 Paul Gladston,他是本次展览的赞助人。他是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首任Judith Nielsen当代艺术讲席教授,同时也是英国-中国人文联盟、北京清华大学的杰出荣誉研究员。他是书系《当代东亚视觉文化、社会与政治》的共同主编,并且是《当代中国艺术、审美现代性与张培里的批判当代性》期刊的创刊主编。Gladston的专著《当代中国艺术:批判历史》曾在中国艺术奖中获得最佳出版物奖。他曾担任 “变革艺术:中国的新方向” 在海沃德画廊的学术顾问,并共同策划了多个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平台上的雨》、在台湾NCKU画廊、《迷人的现实:谭力珠作品选 2002-2013》在澳大利亚萨拉曼卡艺术中心、《终止传统:来自中国的当代录像艺术》也在澳大利亚萨拉曼卡艺术中心,以及《新中国,新艺术:来自上海和杭州的当代录像》在 Zhu Nagli画廊。
接下来介绍Dr. Katie Hill。她是当代中国艺术和中国侨民艺术领域的资深策展人和教育者。她于1989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中文荣誉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在萨塞克斯大学获得哲学与艺术史博士学位。她经营自己的咨询公司——当代中国艺术办公室,专注于策展、艺术咨询和教育。她目前是苏富比艺术学院的亚洲学术负责人和高级讲师,并在该学院创办并指导现代与当代亚洲艺术硕士课程。她是《中国艺术书》的合著者,并为《 Chinese Quarterly》、《当代中国艺术期刊》、《Third Text》、《Apollo》、《Burlington杂志》和众多艺术家目录撰稿。她即将在2024年10月于SOAS画廊举办的水墨画展览中展示季子及其他中国领先的水墨画家的作品。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Dr. Hong Wei Bao,他是南安普顿大学媒体研究副教授,兼任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他是《酷儿同志: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同性恋身份与同志活动》、《酷儿中国》、《后社会主义下的同性恋文学与视觉文化》、《中国的酷儿媒体》、《当代中国的酷儿表演》和《酷儿亚洲侨民》的作者,后者预计在2024年12月出版。他共同编辑了《当代中国酷儿艺术》和《Routledge中国性别与性研究手册》。他还共同编辑了两个书系,分别是《牡蛎:女性主义与酷儿对艺术、文化和性别的研究》和《酷儿中国:跨国性别与性研究》。
正式开始的讨论
现在,我将把话筒交给 Yique,他将谈论「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的创作过程及 其后续影响,并且他还将展示一个预告片。
艺术家一鹊:
感谢大家来到我的展览,也要感谢Professor PaulGladston联系到我他支持了整个展览,然我我们在这个上面工作了大概一年的时间,这个展览的初始其实就是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也是我在伦敦完成的最后一项创作,这个事情确实产生了非常非常多的社会的反应,这个作品一开始的初衷到现在,我自己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是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事情会变的newyourks time(纽约时报),guardien(卫报),动静这么大。一开始的目的也就是个艺术的目的,用中国的一面,可能是弱点的一面,去反射西方的虚伪的一面,所以我会觉得这是对两个社会的,两个价值观的双向反叛,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
而最具有艺术性的在于,当我们看到一个80年代的中国图示以西方自由涂鸦的方式出现在文化如此丰富且曾经马克思工作的东伦敦的涂鸦街时候这种跨时空,跨文化的碰撞具有一种极强的美学特性,这是让我非常激动的点。同时最有意思的是我知道这些文字马上会被覆盖,就像这些本该是人类所有人都追求的主流价值观和理想,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似乎这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设置空间的时候用金色的字作为掉落的意向,就是因为这些理想一开始是金色的,后来或许是太过于追求,然后他们变成了鲜红的颜色。
这个事情遇到保罗之后就非常惊讶他对中国的历史,政治,包括文化都非常的了解,然后我们就讨论了中国非常多早期的艺术家。当然不仅限于和他同个时代和更早的那一批艺术家,甚至对新的年轻一批艺术家也有着观察。我和他聊天的过程中甚至开始怀念起中国艺术的80年代,他是我认识的西方人中对中国的艺术最了解的。我会和他说我喜欢的顾得新 黄永ping等人,或许他们并不是那种炙手可热的明星,没有那么被人所熟知,但是Paul 都非常了解,这其实让我非常感动,因为大部分时候比如我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时一样,基本我认识的老师,他们对中国艺术的了解相当之少。我们不断的学习西方的各种内容,比如种族,环保,LGBTQ等等,而就像大家知道的一样,事实上中国的当代艺术因为中国中国的政治环境不同,导致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和世界处在一种有些脱钩的状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接触这些话题会觉得和我们的环境相去甚远,当然有意思的是你们肯定知道。英国的老师讲着他们在意的这些,但你很容发现英国的教育系统里面超过1/3的中国人在贡献着学费。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个关于那天晚上我们涂鸦创作过程的预告片。你们可以看到那晚 发生的一些细节,是什么引来了警察,还有那条街上那晚的一些对话。
Part 3
作品的反响,与中国与西方媒体
策展人塔蒂亚娜-马丁内斯-科勒瓦蒂 :
谢谢。这确实是纪录片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小片段,主要讲述了「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的开端。正如我们刚刚看到的,Yique 完全覆盖了一些 不里克巷涂鸦墙上的壁画,并且实际上是在 2023年8月4日,他和一些朋友一起完成的。之后,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左侧的展区我们实际展示了他在Instagram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收到的一些回应。他还从 BBC、CNN 等国际媒体那里获得了很多关注,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我想提给讨论小组的第一个讨论问题是: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如何呈现彼此不同的声音以及在描述「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上存在的很多差异。所以我想请问各位嘉宾,你们认为导致中国媒体和英国媒体在看待 Yique 作品的反应上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葛思谛教授: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详细回应可以在 UNSW 官网上的那篇文章中找到,您可以在那里详细阅读。但简单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因为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立场之间形成了对比和共鸣,比如自由民主和威权主义。所以,与其说它是对任何一方的反对,不如说它是通过将这些元素放在 BrickLane 的特定涂鸦空间里,瓦解了这些规范,以一种跨文化、跨国界和跨政治的方式进行对话。当然,这其中也涉及到特定社会和政治语境的特定话语习惯。自由民主国家及其媒体对这些事情的默认立场,通常是将其视为某种持异议行为或是支持中国政治价值观的行为,但这件作品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地表现出支持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与此同时,中国媒体最初的反应是支持这件作品,觉得这是在伦敦街头提出中国政治价值观的绝佳机会。但随着作品成为“多层书写”的场所,表达不同观点的涂鸦层叠起来,其中有一些是支持这件作品的,但也很多是在批评中国GCD,更有一些在社交媒体上对 Yique 本人的误解和误读。我认为这些反应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回应者所在的特定政治和话语立场所决定的,而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从中立的立场来看待這件事,这件作品实际上邀请了这些不同的、非中立的声音。即使你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批评威权政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我认为同样重要的是你表达的立场和态度。另外,伦敦涂鸦文化本身就受到一些规范的约束,而这件作品打破或至少扰乱了这些规范,更广泛的政治环境也包裹在这类文化控制和意识形态控制之中。我们没有看到,但在短片中有展示的是,市政人员试图阻止这些人进行创作,然后警察也來了,两边都说:「停下,你们不能这么做。」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关的限制。一鹊和他们的团队事先做過调查,冒了风险,其实是可以继续作画,因为警察和市政人员实际上没有权力阻止他们。这是一种未明言的约束或控制,而这件作品本身展示了这些控制是多么脆弱或虚构。当然,这也成为了更广泛的政治问题的指标。我先讲到这里,我相信我们会回到这个话题,希望我们等等也能讨论道家的元素。
包宏伟教授 :
我在大学教授媒体研究。我认为我们试图向学生传达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信息是尽管记者和媒体业者声称会尽量保持客观和中立,并尽可能做到客观,实际上这种绝对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需要完整的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界限,以及我们能控制和影响的讨论范围,并尽最大努力达到我们所能实现的目标。我还想指出的是,当我们谈论英国媒体或中国媒体时,我们都知道英国媒体并不存在统一,一致的声音,有不同的政治倾向、不同类型的媒体,社交媒体、报纸和非正派的小报等,中国亦是如此。在中文媒体中,我看了看目前有的报导,发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当然是社交媒体,尽管社交媒体受到监管,但仍然存在一种自发的观众反应的时间差,媒体审查者也需要时间来反应和了解发生了什么。第二个集中的点是香港媒体,如《南华早报》和凤凰卫视等。在当前的环境下,考虑到香港所处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环境,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香港抗议者会将这视为一种传播GCZY的行为。我们在影片中看到,有人提到香港人更有可能将此视为一种冒犯性的信息或讯息。这是我想强调的:媒体消息并非平等传开的,有些媒体的声音比其他媒体更大。
凯特-希尔博士:
是的,我认为就艺术品本身而言,它使用文字的方式非常有意思,还有它的模板印刷方式,使用的物质材料方面也非常有趣,还有空间上的选择。选择这面墙非常棒因为它在某种公共、民事空间的层次中运作,可以说是在一个表达所谓特定空间的层次中。
但我也感兴趣的是,这对我来说非常有力量。我认为这作为一种艺术作品,一种介入,它运作得非常好。这是一种文字上的介入,它让我回想起 Yique 提到的前一代人在中国几十年来对文本的深入探索,以及他对语言概念的强烈兴趣。对于我来说,语言在不同层次上运作非常有趣。因为,如果你是一个走过那面墙的读者,而你不懂中文,那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文字立即传达了一种视觉信息,在某种层次上,我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作品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对于意识形态和意义的概念,以及意义的不可能性,回到批判理论上,语言的语境非常有趣,因为这些文字传达出一种潜意识、即时的信息,你立刻明白它与某种意识形态相关,追溯到ZGGCD创立时期,确切地说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它具有一种历史性的艺术,这点非常有趣。它激活了历史,也有效地激活了宣传的概念,因为它将我们带回到了文本的去地域化版本,但在当下的背景中表达出来。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我曾在西方大学研究过多年宣传海报,这些海报都展现了人们集体在墙上书写宣传标语的场景。因此,对我来说,非常有趣的是 Yique 这一代的艺术家正在与一群 20人一起在 Brick Lane 做类似的事情。这种现象与从 5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宣传历史产生了非常有趣的共鸣。因此,这种对话涉及了历史、GCD、某些文本,以及非常独特的、具有共鸣的视觉语言形式,它与中国的视觉文化有着特别的共鸣。
保罗-葛思谛教授:
我只想补充一点概念性内容:这件作品的语境脈絡非常重要,不仅是它在语言上的意义,还有作品的形式。尽管时空背景不同,但在20年前,你也能在中国看到公共墙壁画、模板印刷图像和文字,进行这种意识形态和宣传。如果追溯得更远,特别是在50年代和60 年代,这类东西会更为常见,但甚至在1949年之前,人们通过墙壁画传达政治信息和争论理念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这也是这件作品所汲取的内容,正如绘画所正确指出的那样,通过将其置于不同的涂鸦绘画传统和语境,重新组织它的语境脉络
艺术家一鹊:
我想回应一下凯特-希尔博士的关于文字含义的评论,其实是这样的,我们一开始在创作之前,也想过是否需要增加翻译,最后我觉得这并不必须,因为符号的使用最让人直接和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变动的方式,这种力量是最直接的,同时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需要激发人们的兴趣不是非要把所有东西都说清楚,而且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之后一定会有人帮我说出那部分我没有说出去的话, 所以我选择用最直接的方式。
策展人 Curator 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
谢谢。我想回到Ketti博士提到的关于24个中文字在Brick Lane的语境中的问题。看到它们在这个地方的存在真的很有趣。我想问一下Yique和其他小组成员,您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在英国当前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如何转化?您们觉得它们与当地价值观产生了什么样的共鸣或冲突?特别是在Brick Lane这个地方。
包宏伟博士:
如果我们看那些词,其实没有哪个词在英语或法语中特别有争议。都是很好的概念,有些词听起来非常像平等、博爱等类似的概念。然而,问题在于它们与GCZY语境和宣传的关联。我认为Ketti是对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理解这些术语的真正含义,但这些词的字体、外观确实带有一定的内涵。而且,这些词来自中国,这一点立刻让人感到它们有某种显著性或一定程度上的被民主国家所认为的负面的含义。当然,语言不仅仅是关于意义,也关乎它起的作用,还影响情感、意识等。
凯特-希尔博士:
对我来说,审美方面真的很有趣。我想到王广义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作品,他当时在时代北背景下的图像上叠加了像可口可乐这样的西方品牌。这种视觉信息非常简单直接,在商业上对艺术家来说非常成功,但在那个时代也非常有趣,因为那时这些品牌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变得越来越普遍。Yique在他的创作中也在探讨消费主义的问题,虽然背景与王广义的作品非常不同,但這樣的视觉传达和概念在現在也是非常根深蒂固的。
在隔壁房间里的苹果作品我也觉得非常有趣,它非常有效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你可以看到苹果品牌,还有他装扮成一个老人试图在一个非常时髦的购物中心卖一些苹果水果。所以很有趣的是,虽然以不同的方式,这种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概念也出现在了Brick Lane的作品中。我认为媒体的作用也很有趣,Yique说他没有提前告诉媒体。媒体自己就报道了它,这让我想起了我丈夫跳上Tate Britain的Tracy的床那次事件。我们那时是提前一天告诉了媒体,目的是为了让大家谈论这件事。但这次Yique的作品根本不需要他提前通知媒体,这件事馬上抓住了他們的目光,这让我相当感兴趣,显示出与25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变化。对我来说,这些变化使得这件作品非常适合当前的政治环境和我们生活在的COVID-19文化。
Part 4
中西方艺术差异和讨论
保罗-葛思谛教授:
当你把这些术语翻译成英语或法语时,可以想象你把这些术语展示给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你问他们“你同意吗?”.. 这些术语是主流政治的核心部分。当然,如果把这些术语以英文或英文翻译形式替换掉中文字符,可能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影响。对于不懂中文的人来说,这种作品的形式——某种语言上的神秘感和形式上的冲击——正是這作品的本质。这些复杂的字符背后有着超越中国意义的内涵。它还告诉我们,在任何语境下,政治语言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无害的。即使是大家都应该同意的概念或情感,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专制行为,不仅在中国如此,我认为这正是我们意图表达的,而这也是艺术家的观点。
艺术家一鹊:
当我和保罗交流的时候,我们也讲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环境,交谈起来的时候,我也表示确实想念那个90年代的艺术氛围,王广义,顾得新这些人。这让我感觉到还有人在面对这些社会和人类处境的重大问题,以及以艺术的方式和形式,试图面对和解决这个情况。但是基于中国的政治现状,很多话题是无法讨论的,这是一个事实,我没有说这是在政治的层面好或不好,只是在艺术创作的层面,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拖钩和不链接。但是艺术和文化又恰恰是人性的一种反应,人生来就是向往自由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艺术家们难以认知这样的情况,并且惧怕触碰到政治的敏感部位,这种惧怕会影响他们的艺术创作,这便时时让我感觉到中国艺术有些失去了灵魂,他们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过分的在意经济价值,学习西方符号,制作复制品。当我们在英国我们学习了很多议题都告诉我们艺术怎么样介入社会并且处理与社会的关系的,并甚至想要帮助和偏振的调整社会以他们的方式,但是在中国这很难,我也不认为我就真的做到了。
包宏伟博士:
我想推荐一下我的书和最近出版的关于当代中国酷儿艺术的文章集,去年由英文出版,收录了大约13篇由艺术家、活动家和策展人撰写的文章。对我来说,目前中国的艺术之所以令人兴奋,是因为他们没有采用那种非常直白或者露骨的表达方式。他们没有使用像彩虹旗这样的标志,而是以一种更为微妙、隐晦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我们谈到Z的剪纸作品,目前正在厦门展出。这件作品很有趣,因为它使用了西方艺术和传统中国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同性恋的亲密感,这种表达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观众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才能看到其中的信息。同样,许多中国的酷儿艺术家使用表演艺术,这些表演通常是闪现式的、突发性的活动,比如在街上举行一个酷儿婚礼,然后迅解散。我理解这种艺术形式与在画廊中的酷儿艺术有很大不同,但这些形式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并且以更为隐晦的方式进行,这非常令人兴奋。对我来说,很多当代中国艺术家都在做非常有趣的事,他们可能不像极端艺术家那样公开批评中国,但他们通过更隐晦的方式进行创作。我发现,审查制度的存在实际上为更具创意的表达创造了空间。当然,我并不是为审查制度辩护,但我认为在限制和条件下工作的这种隐晦表达确实值得关注。
保罗-葛思谛教授:
在自由民主的背景下,政治批评已经被制度化,这可能会给人一种有效批评的错觉。事实上,制度化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形式,因为你已经预期到这种批评,它变成了一种常态。正如我们在讨论Yique的作品时所看到的,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的威权语境下,文化、言论和表达都受到了限制。有时我们会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在自由民主的背景下有更大的自由,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实际上,制度化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就像涂鸦艺术一样,它看起来是自由的,是表达自由的空间,但它在亚文化中有自己的规则和规范,而且它也被政治上控制,政府官员会来阻止像这样的艺术创作。
策展人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
我有一个问题,关于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在言论自由方面的差异。无论是在西方世界还是东方世界,您认为他们在挑战社会规范的能力上有什么不同?
Part5
当代艺术的批判性
凯特-希尔博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正如Bao刚才提到的,表现性和动态的艺术实践,比如快速出现然后迅速消失的行为艺术,早在80年代初在中国就已经存在。这种实践往往是集体性的,因为当时当代艺术的空间非常有限。以厦门为例,一些艺术家试图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艺术,但被公共安全部门制止。这种情况一直在两种语境中发生。但我认为,现在的情况很有趣,Yique提到中国当前的条件。我感觉到,这些条件在过去五年发生了变化,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变得更加受限,比十年前更加困难。因此,我们在讨论某个时间段时,需要非常具体,特别是对北京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工作室经常面临被拆除的威胁。很多艺术家从国外回来,比如在Goldsmiths学习过的艺术家,回到中国后,他们的创作变得更加边缘化,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涉及到政治、意识形态或权力体系时,这在过去的几年里变得更加受限,尤其是2014年以後。
保罗-葛思谛教授:
实际上,金融方面、商业方面等…你提到了你的工作与道教的关系。我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在帝制中国的几百年里,在多元共和时期之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批判关系,包括视觉文化,所以绘画、书法渲染和诗歌作为文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批判关系,这使得艺术家、艺术家在长期发展中,对了还有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能够向当局表达一种凄凉的不满情绪,在此之前,它是系统内部的一部分。原则上,你们是艺术家,这是一个批评出版人物,也是中国贵族和行政结构的一部分。这个群体有一种义务,遠大於一個人可以在权力面前扮演的道德角色,对权力表示不满,如果它当然成为一种压倒性的力量,在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中,这种特殊的地位是有理由的。但与欧美启蒙后的西方观点相比,那种批判性的立场是可以理解的,即认为反对权力是危险的。即使你反对权力,权力的另一种形式也会取而代之即使它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在西方后启蒙体系中,批判性对立的观念或理論說法,被嵌入到社会转型、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中,在社会、政治以及文化层面都是如此。在中国,这种对立的立场要罕见得多,因为它不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因此,当我们谈及中国的现代、当代艺术家受制于权威时,这是事实,但他们仍然与权威保持着批判性的对话,我认为这种方式与中国的历史、思想遗产和实践遗产有着强烈的共鸣。
一方面,我们经常会去研究复杂的理论是因为它具有批判性。它结合了道教、佛教翻译,以及最近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想。有趣的是,在我把话筒递还给他之前,我想听听他的问题。你们都见过 "阴阳中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老生常谈,因为它进入或象征了一种特殊的知识观点,即矛盾之间的关系。中文中的符号和文字通常都有泛读的根源。我一直在想,阴阳符号就是两个鸡蛋在一个平面上煎。下次你在锅里煎两个鸡蛋时不妨试试。如果你做对了,它就会出来。有蛋黄,有蛋清,还能画出曲线。如果你能做出这样的曲线,你就能做到这一点。它象征着 "阴阳 "的观点,即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全对立的。它总是带着一些它不该含有的事物的痕迹和那些看似有的、看似被应用的,所以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交互关系中。这不仅是在道家体系里,而且它实际上早于道家,在孔家的开端之际,还没成为中国主要的哲学体系时,现在它在很多方面与欧洲哲学的主导辩证法截然不同,我们谈论的综合在深远的传统中从未发生。因此可以看到对立面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及时的展示,显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家Yique:
一开始的时候就对这个作品设置了主副标题,副标题我就是链接和反应道家的老子思想。主标题很简单East London Socialist Core Values,就是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作为初始,就是以作品做了什么为标题,同时我还给他了一个副标题,想要简单但又深刻的表达出作品的部分含义,所以我选择了直到现在我都没能完全读懂的中国思想集大成的书《道德经》里的一句话。。
是的,我引用了老子的话 “反者道之动“ 这出自《道德经》,虽然大部分媒体根本难以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同时他们也不可能想要去研究和在意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只想要借用作品某个片面的部分来讲自己想说的话, 是的“反者道之动”这个作品很好的可以给它们发挥的土壤。
何谓“反者道之动”?我认为真本身这太难用语言本身来说清楚了,我们会看老子这样的思想家是如何用古文精妙的进行表达的。也就像维特根斯坦说的,当有些隐喻和概念已经超过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边界,这时候艺术的作用也就变得极其重要了。“相反的运动是道的运作方式,即万物都遵循着道的规律,而这个规律体现为当事物到达某个极限时,必定会发生反向变化。例如,强盛到极点会转衰,盛极而衰,正反互为根源。”这个白话文翻译似乎还算准确,但显然一个感受和体会过历史和生命的人来说这样的解释甚至难以发挥作品象征含义的哪怕十分之一。
这十二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对比东伦敦本来模式化的自由的美丽的涂鸦,就像两个不同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的缩影。西方的涂鸦本身也早已经成文了西方的虚伪民主自由的缩影。但这样的一种民主总让我质疑和感到存在问题,你可以看到大部分艺术家只是在涂一些唐老鸭和符号化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涂鸦就像卡通图案一般,以此进入到商业的体系之中 。我的这一观察结果引起了我的警觉,因为当地管理者利用自由表达的幌子来宣传和推销他们的区域和空间。这些艺术家免费前来作画,帮助他们开发土地和业务。这是西方资本化民主和自由的象征。这就是我选择这个标题的原因--因为它代表了两种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有趣的是,两者都没有直接表达政治意图,但本质上都是政治化的。它们都代表了看似美好的思想和理念,但背后都有阴影。
包宏伟博士:
最后说几句。我只是想说,我们可以就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论,但我想说的是,很多对艺术作品的误解是由于对当代艺术缺乏了解释造成的。因此,尽管当代艺术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我们有杜尚? 有特蕾西·艾敏(Tracy Emin)这样的艺术家,但艺术、当代艺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艺术产品,这一点还没有被公众所接受。社会对艺术的反应,几乎是艺术作品本身的一部分,而很多媒体的报道,我认为尤其是西方媒体的
报道,几乎都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现实,一种人们想法的现实再现,而不是对现实的批判性社会参与。因此,我认为艺术史学家、艺术家和策展人在促进当代艺术的接受度上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Part6
问答环节(节选)
观众提问1:
观众1: 让我感兴趣的是這個地点, Brick Lane,多元运动、激进政治的发源地,而这种类型的斗争也確實导致了正常化,正如你所说,也许你用不同的方式,但它是普遍的,它使世界各地区规范化。德国人划定了公众界限,人们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说欢迎民主,但他们却退了回来,试图逃避规范......但我认为那个地点,你谈到了悖论,当你选择 Brick Lane 作为实施这件事的地方时,你是在玩这种悖论吗? 或者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要选这个地方 ?因为一种特殊的涂鸦形式在那里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鹊的回答:
这没有花掉我非常长的时间,很简单,第一东伦敦涂鸦姐我能找到的在伦敦最可以做最大面积的,长条的一个街道。
第二呢,我必须说这个地方它具有比较强的吸引力,而同时它有非常强的商业属性,这 一点也非常吸引我,将这个完全非商业的一种形式放入进去。
最后再再补充一下,就是我觉得一开始其实对东伦敦整个的状态,本身它就是一个在伦敦我觉得很特別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场所 我和涂鸦艺术家谈到就像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的,所有艺术家都说这很好,你可以做任何事情 ,而且会在五天內就会消失。
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感觉到这十二个字以这种方式消失对我来说真的很情绪化,这是一個空间,这不仅仅是十二个字。
这就是这是一种非常跨时空的一种碰撞和对话,而这种空间感的,这种碰撞其实是我觉得最具美学特质的一种东西。
观众提问2:
我只是想问一下,之前提到……我对能够影响社会变革的艺术感兴趣,我想知道,这种作品在这一层面上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在思考,类似于“反抗艺术”,例如“BP或不BP”这样的艺术行动组织,他们确实在三年前成功促使泰特美术馆撤资、终止与BP的赞助关系。这一行动的高潮就是泰特美术馆停止接受BP的赞助。他们通过艺术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包括表演作品、干预行为以及非常有力的实物行动。这些依然是艺术作品,但它们被用来推动社会变革。我想知道,涂鸦这种媒介,又是如何寻求实现这种变革或那些变革的?
Anwser by artist Yique 一鹊的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关注到很多这样的行动组织,比如英国的环保行动组织Just Stop Oil,行动和艺术的边界很多时候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但我确实认为,像Just Stop oil这样的行动是我相对支持大过于反对的,虽然有的时候他们的行动缺少一些创意,过于冲突。但是如果能达到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减少英国财政对燃油矿井的拍照的目的,似乎创意性本身也没那么重要了,因为你也知道有多少艺术家的作品打着宣传环保的旗号,不仅并不真的对环保有任何帮助,甚至在制造更多的污染和垃圾。我非常认为,也认同艺术介入社会变革是一个非常富有价值的事情。但是更有创意的方法和轻松的方法并且能够链接更多的叙事性或许可以让事情看起来更“艺术”一些而不只是定期的行动,这样或许就沦为了像游行这样比较标准化的东西了,但很多时候大型的游行并不起到作用。
至于涂鸦,我觉得这个后现代的时间点,媒介本身的特性越来越没有那么重要了,不管用了什么样的材质和形式表达,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对社会和文明的思想产生推动
讨论会嘉宾介绍
Introduction of panelists
Paul Gladston 教授
Paul Gladston 屡获殊荣的研究和批评性写作对中国当代艺术/文化批评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证据包括,Gladston 的出版物被列入欧洲、北美和中国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阅读书目,他受邀与主要机构合作 - 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伦敦南岸中心、苏富比学院、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清华大学、牛津大学、Third Text、泰特现代美术馆(泰特论文)、上海香格纳画廊、纽约前波画廊、纽约视觉艺术、文化和政治杂志《布鲁克林铁路》、英国中国国家委员会和澳大利亚亚洲协会;他的英文出版物被翻译成普通话、西班牙语和俄语;他指导了来自欧洲、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几位候选人的开创性博士论文。他目前担任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首任 Judith Neilson 当代艺术讲座教授(由 700 万澳元捐赠 + 累积利息资助),致力于发展一个国际根茎网络,致力于当代艺术/文化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倡导和教学。
Dr.Katie Hill 凯特-希尔博士
凯特-希尔博士是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现代和当代亚洲艺术硕士项目主任。她是众多机构和画廊展览和活动的定期演讲者。她最近的作品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评选小组/作者、“艺术变革,来自中国的新方向”、伦敦海沃德画廊,以及《中国艺术书》(Phaidon 2013)的专业顾问/作者。她还与他人共同编辑了《视觉艺术实践》杂志 2012 年出版的《当代中国艺术与批评》特刊。她是 OCCA(中国当代艺术办公室)主任,该艺术咨询机构致力于在英国推广中国艺术家。
Dr.Hongweibao 包宏伟博士
Dr. Hongwei Bao是英国诺丁汉大学媒体研究副教授,兼任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他著有《酷儿同志: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同性恋身份和同志运动》(NIAS Press, 2018)、《酷儿中国:后社会主义下的同性恋文学与视觉文化》(Routledge, 2020)、《中国的酷儿媒体》(Routledge, 2021)、《当代中国酷儿表演》(Routledge, 2022)和即将出版的《酷儿亚洲侨民》(Sage, 2024年12月出版)。他是《当代酷儿中国艺术》(Bloomsbury, 2023)和《Routledge中国性别与性研究手册》(Routledge, 2024)的共同编辑。他还是两个书系的共同编辑:Oyster:女性主义和酷儿对艺术、文化和性别的研究(de Gruyter)和酷儿中国:跨国性别和性别研究(Bloomsbury)。
ArtistYique 艺术家一鹊:
一鹊,是一位当代中国艺术家同时也是一名策展人,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他的研究范围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以及新自由主义下的社会变革。他的作品和策展展览在多个国家和著名场馆展出,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OXO塔、克伦威尔广场、布鲁塞尔KL8、希腊的弗拉克斯博物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和杭州保龙艺术中心。一鹊的策展工作常引起争议,获得国际关注,被BBC、《卫报》、《纽约时报》、CNN和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和采访。目前在由安藤忠雄建造的良渚艺术中心担任策展人,他自豪地以批评者和“麻烦制造者”自居,不断挑战传统,推动艺术和知识讨论的边界。他多方面的贡献继续塑造文化景观,通过发人深省的艺术影响社会。
Head curator: Tatiana Martinez Collevati
主席策展人塔蒂亚娜-马丁内斯-科勒瓦蒂
塔蒂亚娜-马丁内斯-科列瓦蒂 塔蒂亚娜-马丁内斯-科列瓦蒂是一位独立策展人,在伦敦和洛杉矶两地工作。她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得人类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在美国国际大学里士满分校获得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硕士学位。她的学术研究涉及DIY视觉研究。她的策展实践体现了多学科方法,包括文化、考古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凭借对创新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文化动态的深刻理解,塔蒂亚娜在洛杉矶和纽约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策划了大量的弹出式展览。
翻译及文字编辑介绍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and Text Organizers
现场翻译与文字整理及校对:诸琼子JUJU
伦敦艺术家和展览设计师,同时担任伦敦艺术大学研究员及客座讲师。她以空间装置和油画等视觉媒介探讨后现代社会中的性别、身份与归属感,并将其与对话和积极性相结合,融合感性、诗意与现实表达。
后期文字整理及校对:Dana
目前就读于 UAL 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作品横跨视觉艺术、社群行销平面设计、文字及策展。她将自己在策展、艺术史、文化和时尚方面的所学融入她超现实的多媒体艺术中,并结合多种文化传说故事、自身经验、女性议题和环保意识。而她的策展型叙事与艺术史研究她散布在她对于女性艺术家发展与女性权益相关的写作中。
特别鸣谢:
出品方:朱迪斯-尼尔森基金会、丑小鸭艺术中心
嘉宾:保罗-葛思谛教授、包宏伟教授、凯特希尔博士、艺术家 一鹊
策展团队:塔蒂亚娜-马丁内斯-科列瓦蒂、玛莉-希尔巴特、夏一平
合作行为艺术家:康妮-梅、卢拉-斯蒂
拍摄团队:邵涵彬、倪端
后期制作与配音团队:郑雀巢、李宗阳
字幕校对:JuJu、Dana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