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11-09 20:07
【编者按】从国内的石渠宝笈到国外的纽约大都会中国书画精品展,“古画”是最近两个月以来持续关注度最 高的话题之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古画的价值除了被观看以外,艺术家们更从中获得感悟无数, 他们把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变成了一幅幅实实在在的作品,由于艺术家的观念、性格、经历、艺术手法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近期开幕的展览中,徐冰、吕胜中、周春芽、何森、肖谷等人的艺术创作均与中国古画有关。
周春芽:将画中古物完全“转换”为现代品
2015年10月16日,“始终是开始”周春芽新作展登陆澳门艺术博物馆,近两年创作的十余件作品首次集体亮相,这些新作中不乏“园林”、“松石”、“四王”、“四僧”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其中一幅《仿石涛》更突出,主要由石涛作品《自写种松图小照》转换而来。
周春芽
周春芽认为,现代与古代“截然不同的只是表面。现在住的是高楼大厦,以前住的是茅草棚,现在坐的是飞机,以前是骑马,但人性本身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依旧有头发,依然穿衣服,只是服装造型不同了,发型变化了。大自然没有变,生儿育女、爱情这些都没有变,人性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周春芽《仿石涛画》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石涛《自写种松图小照》台北故宫藏
对于艺术创作,因为生活在当代,不可能完全按照传统的艺术家的方式进行创作,那样的创作对于周春芽来讲仅仅就是“复古”,没什么意思。所以面对中国古画,艺术家将作品中的“古物”完全转换为“现代品”,当然也包括人。
何园的片石山房
作品《仿石涛》中,周春芽将《自写种松图小照》中坐着的石涛转换成了我自己坐在那儿;将石涛种的松树转换成艺术家现在能见到的石涛叠石作品;石涛周边的景物转换成了艺术家所见的何园片石山房的风景……周春芽通过对中国古画的转化和改变,将“此”物象转换成“彼”物象,从而让观众对事物被改造前后之间的关联性产生联想和独自判断,并引发心理的共鸣,以隐喻艺术家的某种观念或思想,领会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深刻涵义。
徐冰:将平面绘画“重构”成光的绘画
2015年10月23日下午,麒麟当代艺术中心(KCCA)开馆展“三又三分之一:尚扬×梁绍基×徐冰”正式拉开帷幕,展出尚扬、梁绍基、徐冰三位中国著名艺术家的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其中徐冰利用原北京塑料三厂的自身空间特点和装修废弃物创作的《背后的故事:秋山仙逸图》,明显能看到赵伯驹“青绿山水”《秋山仙逸图》的影子。
徐冰
赵伯驹(款) 《秋山仙逸图》 手卷
虽是“复制”,但其中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古人创作的青绿山水,选取的是石青、石绿、赭石等自然的材料,在绢纸上描绘世界和自然的美好和纯净。徐冰自04年开始创作的“背后的故事”系列,选取的是干枯的植物、麻丝、纸张、编织袋及各种废弃物,在半透明的玻璃后面,将一幅幅中国古代山水画“复制”出来。
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秋山仙逸图》
另外,徐冰的作品也不是平面绘画,而是一种装置艺术、光的绘画。中国古代绘画都是由物质颜料和画布宣纸做成的,看到的是直接的物质本身,而面对徐冰作品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幅绘画,而是由光构成的影像。艺术家做的就是在宣纸玻璃的后面调节空间中光的状态,通过光的调节状况构成我们看到的一幅绘画,不是实体的绘画,而是光的绘画。
徐冰《背后的故事:秋山仙逸图》(背面)
这种“光的绘画”也许不太适合表现色彩和明暗层次为基础的西方绘画,却可以表现以意象为主的中国画,它提示了东西方绘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的思考点。“背后的故事”并非用墨色和笔法完成的中国画,却在中国画的特征和原理层面,用当代艺术的形式,成功的重构出中国绘画的精神,这打破了人们对中国画的既有认知,它告诉我们,中国山水画的实质并非那些流传下来的物化的墨色与笔法,而只可存在于活生生的精神交流的瞬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亦是如此。
何森:超摹本拼贴的“戏仿”
2015年11月6日,艺术家何森个展在德国Galerie Frank Schlag &Cie画廊开幕,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创作于2011-2015年间的17件绘画作品,展期将至2016年1月6日。面对这些作品,我们能明确地指出其源出于何处,例如《双松平远图》“临摹”于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一篮盛开的花》出自吴昌硕的《菊花图》;《溪流与琴声》源于夏圭的《临流赋琴图》……
何森
何森《双松平远图 》 80×100cm 布面油画 2011年
元 赵孟頫 《双松平远图》 纸本墨笔 26.7×107.3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何森的创作方式就是选择画册中的某一幅作品,用油画的形式将其拷贝、移植、挪用并篡改。被他临摹、复制的作品在视觉图像资源的利用上大致有两个类型,一是根据中国古典大师某一幅作品直接地用油画临摹到他的画面中,这一机械复制的过程基本上是消泯了油画语言的特征,并尽量地仿真,包括题款、印章等;另外他还对原作的本色稍作篡改,主观地凭添了他想象的色彩。二是将经典的摹本分为两部分临摹,一部分是仿真,另一部分显露些油画的斑驳笔触,如马远的《十二水图之云生沧海》、夏圭的《梧竹溪堂图页》等,画面呈现出水墨与油画语言并置的质感差异。中国古画经过何森的挪用和虚构之后,给人一种超摹本拼贴的戏仿效果。
何森《一篮盛开的花》 150×15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何森《一篮肥菊》 150X150cm 布面油画 2014
清代吴昌硕 《菊花图》
何森《溪流与琴声》 150×150cm 布面油画 2014年
南宋夏圭 《临流赋琴图》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何森的“戏仿”与其他很多艺术家挪用前人作品的“再创作”有所不同,何森并非借用前人的图式或内容,或偷换成自己的概念,或加入明显的现实图景,或变化叙事角度等等,他基本上是依样画葫芦,将“前人图像”当作自己创作时赖以为据的照片,表面看上去,“画还是那张画”。就像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对卡通插画的“再制作”一样,只是利希滕斯坦仿的是流行文化产品,何森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何森《十二水图之云生沧海》200x250cm 布面油画 2006年
南宋马远《水图》卷 绢本设色 每段26.8x41.6cm 现藏故宫博物院。
何森《梧竹溪堂图》 200X250cm 布面油画 2012
南宋 夏圭 《梧竹溪堂图页》纵23厘米,横26厘米 绢本设色 现藏故宫博物院
吕胜中:董源山水画的“碎片+解构+组合+再造”
2015年11月08日下午四时,“上世纪-吕胜中个展”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开幕。展览共展出吕胜中三十年来创作的十一件作品,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1月1日。在这些作品中,曾参加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山水书房》明显挪用了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卷》、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轴》、恽寿平的《山水册页》、唐寅的《匡庐图轴》等中国古代书画作品。
吕胜中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绢本设色 49.8×329.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吕胜中《山水书房》
《山水书房》的准备工作
吕胜中利用当代艺术中装置艺术形式的方法构建了一个书房,其中书架上放着5000余册中外各种学科的书籍或画册,并用印着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的纸作为各种图书的书皮,利用竖立在书架上的书脊,将一幅五代董源的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用电脑来分割,然后在所有书脊拼成整幅画面。另外,观者可以在书房中自由地从书架上翻阅书籍。“当观众抽出书时,其行为亦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因为观众自由抽与插书的行为,常常会‘无意识’把书不插回原处,也就改动了原有山水画的形式。这就导致观众看到书架上山水画从‘具象’渐变‘抽象’,从‘秩序’到‘混乱’的过程”,黄笃说。
吕胜中《山水书房》
从吕胜中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他先将《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分割成碎片,并将其安置在书脊上,然后将所有书脊拼成整幅画面,再现了山水画的“秩序”,这是一个“碎片+解构+组合”的过程。当观众无意识地“修改”了这种“秩序”后,整幅山水画又组成了另外一件新的“抽象”作品,而这则是一个“解构+再造”的过程。就这样,董源的山水画《夏景山口待渡图》在吕胜中的观念里被“碎片+解构+组合+再造”。
吕胜中《山水书房》
肖谷:“二度半空间”法重建一个世界
2015年11月13日下午1时起,“东庄——肖谷作品展”将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开展,展览将展出肖谷自用十余年时间创作的《东庄》系列及其它重要作品,展览将持续至11月29日。
肖谷
肖谷《东庄图—拙修庵》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拙修庵》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肖谷《东庄图—北港》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北港》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肖谷所创作的《东庄》系列源于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何谓东庄?东庄是沈周笃友吴宽的私家园林,从明代礼部侍郎李东阳《姑苏志》里可知,东庄是一座集农趣与园艺为一体的桃花源式的庄园,亦是当年吴门文人士大夫曲水流觞、吟诗品茗的雅集之所。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东庄”代表了500年前古代文人所推崇的“文人精神”。沈周用“平面”的中国画再现了这一桃花源式的庄园。
肖谷《东庄图—菱豪》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菱豪》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肖谷《东庄图—曲池》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曲池》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2005年开始,肖谷耗费十余年以“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的油画创作与研究,完成《东庄图》。他将《东庄图》按比例放大成190厘米×160厘米,用自己独特的“二度半空间”语汇,重建了艺术家所幻化出的新空间。“由于《东庄》系列以沈周原作为文本,因此创作要尊重文本,不能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情绪。”
肖谷《东庄图—全真馆》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全真馆》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肖谷《东庄图—续古堂》 布面油画 190x160cm
明 沈周《东庄图—续古堂》28.6x33cm 南京博物院藏
所以肖谷的“传统文化当代性转换”主要依赖于他所独创的“二度半空间”。据我的理解,“肖谷的‘二度半空间’等于二度平面加‘似深未深的半度空间’,是一种近似浅浮雕的浅空间,介于东方传统绘画的平面化与装饰性和西方传统绘画的立体感与写实性之间,而更多倾向于东方传统绘画,也恰恰趋同于西方现代绘画,营造了一个游刃有余的弹性空间”。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