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艺术家简介
王立星,1957年生于辽宁抚顺市,现任职深圳画院一级美术师。曾在中央美院、西安美院、英国奥斯特大学进修学习。硕士学位。作品曾多次获国家级美术展览奖与国际性美术展览奖,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专业美术馆及艺术机构和院校收藏。
艺术家近照
王立星的版画《丑角》,1994年获第五届全国三版展铜奖、2001年版画《家训》获英国北爱尔兰当代中国艺术家邀请展MSA大奖、2003年公益广告片《永远的罗布泊》任美术指导获中国第八届国际广告节大奖、2004年壁画《清源》广东国庆55周年美展优秀奖。
艺术家的版画、油画、水墨画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英国ULSTER艺术中心、德国纽伦堡美术院、上海美术馆、英国ULSTER大学、湖北美院、西安美院、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等美术专业机构收藏。
二、艺术作品赏析,十年小结
近百年来,勇于实践者一直没有缺席,试图改良水墨观念,使之进入造型或视觉的独立轨道。王立星先生属于当今汲取水墨精神实质的探求者。他的作品是在极其严谨的制作过程中,凭借对水墨湿度、温度关系的掌控,赋予了水墨更广泛的表达空间。
王立星的作品注重品格修养同时饱含普世情怀,他对形式美学与水墨形态有着不寻常的体验及超越,从而形成了独自语言和技法的不可复制性。这正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1.版画技术的水墨
先人曾经创造的普世文明,无人再能跨越巅峰。技术也好,精神也罢。今天,我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认识,理解水墨。开始面对瓶装的“一得阁”,专供华南地区的红星宣纸,尝试着水墨与宣纸作用中的自然呈现与主观把握。因为水墨自身的局限,将它介入到造型中来辅助增加审美趣味与身份识别。
《城市启示录》180x90cm 宣纸水墨
2.版画意识的水墨
实验性研究带给我更多的启迪,不觉中发现水墨的稳定性受着严格的温度和湿度的限制。甚至客观条件的略微改变,水墨效果也会千差万别,难以驾驭。这使得采用版画技术来表现水墨趣味已经不太可能,因为版画的复数限制以及画面的相对稳定变得脆弱,而失去基本属性。
实验失败后,我平静下来,重新思考水墨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特性和精神象征。寻问古人的最好答案应用今天的逻辑推理,来求证解决。经过几年时间的反省,逐步舒缓了神经。决定放弃版画规定的限制,回到单纯的水墨形态中来,技术手段变为辅助。
《我们行走》162x82cm 宣纸水墨
3.精神含义的水墨
水墨也许就是东方的思想基因和哲学理念。我这代人缺少正规的传统教育,面对高山,深感腿劲儿不足。在研究技法和材料久了之后,突然觉得思想的可贵,而材料和技术是不能够独立支撑起艺术精神与品质的升华。真正的文房四宝是气质与趣味,思想和经验,缺一不可。近几年的作品中,力求舍去过多的技术表现,而突出水墨本身特质的体验。是我一直渴望追求并为之努力的。
《墨白之三》162x82cm 宣纸水墨
三、后记
批评家陈君著文说:王立星以水墨材质创造了特别的痕印,来记录岁月中的思考与情感。明确的画题,抽象的画面,以墨色作为主要诉求,承载着有意味的内涵。作品在潜意识中追求东方儒道哲思的境界,内敛,不张扬,不迎合,这些年来他在创作上的思考与挣扎显而易见,版画科班出身的王立星天生对于纸张、木材等各种材质、机械构造和原理着迷,凡事喜欢探其究竟,正因如此,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把非常中国化的水墨逐渐与版画进行结合,在宣纸上用水墨丝网印刷,水墨氤氲的质感中渗透着版画的某种力量,同时,混合运用拼贴,压印等技法,构建出画面的虚实、黑白、刚柔的对比,创作出充满丰富阅历和沧桑感的时空印痕。尤其在近十年,王立星做了大量、大胆的尝试,包括油画、水墨、版画等多种媒材和技法的实验,从开始的水墨版画语言的实验性探索到纯粹水墨的不同形式表达,最终找到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他的水墨作品并非仅仅是对生活和创作本身的一种记录和表达,而是更多呈现出在中西画种之间的探寻与整合,尽管媒介和技法出现了新的变化,作品中不仅带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特色,同时,传达着浓重的中国画的传统意味,而且时常透露着不可预知的作画方式和想像空间。
绘画本身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行为,很多时候人们喜欢讨论画家如何参与社会,而我以为,多数画家在创作时,也许根本没想那么复杂和完整,也未必把目光和理想定得那么高远,就如王立星的创作,看似无关乎他人,苦乐自知,但我们何尝不能洞察出其作品中隐匿着的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体现出画家自身的文化特质和自觉的社会责任。
王立星喜欢阅读善于思考,在现今社会里仍然保留着精神洁癖与特立独行,这样的固执性格加上文化的滋养,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绘画里的精神品质将会得到升华。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