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05-17 10:06
见过哪个艺术博览会在第三天还如此人潮涌动吗?这是4月30日在Empire Polo俱乐部举办的Stagecoach加尼福利亚乡村音乐节。图片:Frazer Harrison/Getty Images for Stagecoac
流行之殇
上周三,《Wired》专栏作家Margaret Rhodes考察了Artsy立志于提升人类视觉品味的追求,试图要建立一个“艺术如音乐一样流行的世界"的宣言。在我看来,这个愿景会引发诸多疑问,这不会比一个昨夜离奇过世的亲人手机中遗留的信息带来的疑惑要少。为何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Artsy似乎对当下的流行机制一无所知,就像那个曾经年少不谙世事、有社交障碍的书呆子的我一样。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先让我们抛开一个基本事实:人们是那样的热衷于音乐,因为听音乐同时可以做其他事。(不妨试着明天开车上班途中浏览一些博物馆藏品的精美图片,或者下次聚会把家里的立体音响系统换成一幅端庄的画作,请让我知道这一切是否可行。)即使这样,Artsy依然不得不去解破这个恼人的难题去达成它的远大愿景,虽然我认为这是不可解决的。
问题在于,通常情况下,品味和流行,是彼此矛盾的。在此举几个例子。首先,既然Artsy非要把艺术和流行音乐相比——去年十一月,来自乐迷入圈装逼必备,标榜自己欣赏水平的“老烟枪双人组"(Chainsmokers)的一首俗不可耐的单曲《靠得更近》(Closer)蝉联2016年音乐榜榜首,并且还跻身历来登榜时间最长的音乐前十二。
正如我之前所言,不同于音乐、电影、电视、游戏或书籍,艺术不是大众媒介。那是一个壁垒高筑的小圈子,主要是因为对于艺术的鉴赏和市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被精英主义的排外意识所把持操控。对于很多艺术家和爱好者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让艺术作品能够和与之心趣相投的一小撮人分享,如同用一种独特的语音交流。对于艺术商人来说,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从战略上把控市场稀缺作品,尽最大可能提升艺术品的价值。尽管发达的制药产业和垃圾邮件里的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答案,但是世界上仍然没有哪一种春药能胜过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快感。
Artsy创始人Carter Cleveland与邓文迪在Artsy and SoundCloud Present Collective Reality活动上,2016年11月30日, 迈阿密海滩Faena Art Dome。摄影:Sean Zanni/Patrick McMullan via Getty Images
Artsy的首席执行官Carter Cleveland曾表示,品味很自然来源于“多花一些时间在一些事物上"。与此不同的是,我以为理应还有一种说法,或者说是对于“品味"一词更准确的定义:一种由一部分自我选择(通常也是志趣相投)的团体表达的精英式态度。他们通常通过消费普通人没有兴趣或无法消费的事物的方式,把自己和芸芸众生区别开来。
这个观点让人对Artsy商业模式的矛盾性一览无余。这个想让艺术能如音乐一般流行的平台,期待成为大众所爱。尽管目前业内有个别偏向大众的趋势,但主流流行和大众追捧仍然不能让艺术圈基业常青或保持商业繁荣。相反,最成功的艺术家和商人是那些能够把自己和全球流行的人事物拉上关系的人。在此,我并不是完全反对Artsy在线上空间做出的尝试;只是他们的智囊团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宏愿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与他们想象之中相去甚远。
画廊与艺术家的AA制
接着,让我们来分析一项与艺博会未来发展更休戚相关的行业动态,而不是Frieze或者纽约TEFAF那些真假莫辨的销售报告。不久前,纽约艺评人Paddy Johnson报道了在一级市场的新兴与中端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画廊主们向他们展出的艺术家收取艺博会费用。
根据Johnson的消息来源,目前为止这样的做法有两种方式。其一,画廊主扩大了自己在艺博会上的销售分成——比如60%归画廊,40%归艺术家,而不是传统的对半分;其二,艺博会上的所有收益一开始全额归画廊主,直到收益能抵消画廊为这个艺术家参加艺博会所支付的所有开支为止。
来自纽约下东区的画廊主Muriel Guepin便是第二种模式的积极拥护者,她这样解释这种做法的合理性:“我是承担所有风险、支付所有(展会费用)的人……但是,如果艺术家本人都不愿意为自己的作品‘投资'的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纽约弗里兹艺博会。图片:Image courtesy Frieze New York
中端市场的画廊主们要想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保证自己在未来在市场中的地位,必须要更加灵活并富有前瞻性——我对此毫无疑问。不过,为了矜持地回敬这样的“策略",我只能用“扯淡"来形容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且无论我从艺术行业的哪个视角来考量,这样的判断都是成立的。
首先,在这个行业里,树立成功形象是能够说服藏家把钱花在你这里而不是你的竞争对手画廊那里的关键,所以,如果表现出画廊的资金运作不稳定到需要向艺术家收取基本开销的话,这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四处宣扬这样的举动几乎就是彻底的自杀性行为——就好比是带着你的母亲去参加速配相亲活动一样。
其次,从和艺术家关系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安排——以及从画廊主Guepin上述的观点心态来看——所体现的正是画廊主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与同情心,这对于任何想要代理一批艺术家的画廊而言都是致命的。即便很少有人愿意这样说,但实际上从本质上来说,每个艺术家都是这个成王败寇的行业中的一个小型企业。
这意味着,不同于那些生活在虚无缥缈之中的超级明星艺术家,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场无止境的全方位赌博。他们每天倾其所有,冒着全宇宙最无经济稳定性的风险来追求一个目标。因为这样的逆行倒施,他们还可能因为拒绝拿出一半以上的销售来支付昂贵展会费用,而背上懦夫或叛徒的骂名。
我以前曾经写过,想要为中端画廊面对的所有经济问题提供一刀切的解决方案,除了在艺术家身上开刀之外也许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与客户更好地近距离交流。但奇怪的是,我觉得所有在困境中挣扎的画廊主们都不大愿意尝试这个方法。
来源:艺术国际-新闻过眼 作者:Zhu,Schneider,文/Tim,译/Alex,Zheng,Joe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