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执一盏茶,细品,面对着素白玉胚的青花瓷,我的思绪开始瓢远。
——尚和君
它,清雅,但不清寒,而且心性沉静,
有那么一点孤傲,有那么一点落寞,又似梅花,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瓶是瓷器中一种常见的瓶式,它源自于我国唐代,定型于北宋时期的民窑,历经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官民窑竞相生产,其基本造型特征为小口、短颈、丰肩、上腹浑圆肥硕,下腹内敛,器身无耳、环等附加堆物,体态修长,造型优美。
而唐、宋代南北方所产的梅瓶各具风韵,北方民窑所产梅瓶形体修长,颈部瘦削;南方景德镇等窑所产梅瓶则略显矮胖。其基本造型大体一致,但各窑所产梅瓶在尺寸大小、曲线收放程度、高矮丰硕变化及刻印装饰风格上不尽相同,单从梅瓶的瓶口来区分,就有直口、唇口、梯形折沿口等,梅瓶在宋代称为“经瓶”,为盛酒用具,这种功能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的用途历经演变已由日用瓷转向陈设瓷。
历史上它曾出现过如下主要用途:盛装酒器、插花陈设、观赏陈设、祭祀器物及墓室中辟邪消灾、清平吉祥精神含义上的风水宝瓶,又是历朝皇亲国戚与达官显贵们生前玩赏的陈设品、死后随葬的墓中物。
木叶梅瓶:天然入画
在宋代的陶瓷窑中,江西吉州窑,以创烧了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而鹤立瓷坛。在众多的吉州窑黑瓷中,最具艺术魅力的就是木叶天目了。北京翰海专家团走进安徽古钰斋,为广大藏友的藏品进行掌眼品鉴、保驾护航,并与广大藏友面对面交流收藏技巧与经验,更多资讯《1 4 7 5 5 4 6 8 0 8 8窦经理》 (认可亦可推荐上拍国内一线拍行,诚信合作,非诚勿扰)
席先生收藏有两只木叶天目梅瓶,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但两者在形体上有明显的差异,一只瘦而高,腹部线条趋于直线,另一只矮的略显浑圆,腹部线条收缩明显,有明显的开片。两只梅瓶通体施黑釉,瓶身上分别有两片纹理清晰细腻的金黄色木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在瓶壁漆黑釉色的映衬下,金色木叶的丝丝经脉清晰生动,像是舞动着生命的灵性。这种装饰手法,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艺术效果。
席先生介绍,吉州窑在南宋时期,以黑釉瓷器最为闻名,装饰技法多种多样,木叶纹是其中之一。木叶纹黑釉梅瓶是将天然树叶用水浸泡,除去叶肉后保存叶茎和叶脉,然后贴在已施黑釉的梅瓶内,再施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所用树叶多为叶脉清晰。可以说,木叶纹装饰是古吉州窑的陶瓷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是古吉州窑的窑工们独具匠心创造了一种天趣和诗意完美结合的陶瓷艺术精华。
“如今,吉州窑木叶瓷是无数陶瓷收藏者梦寐以求的器物,一般的藏家,即便是得到完整木叶的残件,便是如获至宝了。”席先生说。
磁州窑梅瓶精品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各地瓷窑均有烧造。席先生收藏有宋代不同窑口的梅瓶,其中有一只河北磁州窑刻花缠枝牡丹、莲纹梅瓶,这只梅瓶高约30厘米,白釉黑彩,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线条流畅、内凹足,造型端庄挺拔,风姿绰约,形体饱满、匀称,富含风韵,是北宋典型的梅瓶器型。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席先生收藏的梅瓶在装饰上主要采取黑白对比的方法,运用刻花技法,在白色的釉底上画出黑色的缠枝牡丹、莲花纹,满工的缠枝牡丹、莲花枝叶并茂,生动多姿。
席先生说:“宋代,文化艺术非常发达,磁州窑技艺受当时社会倡导的格物精神熏陶,创造出器型端庄工整,纹饰典雅秀美的梅瓶。”磁州窑梅瓶无论造型,还是纹饰,都给人以无尽美感与艺术享受,美不胜收。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开创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单色釉的局限,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北宋磁州窑梅瓶白釉黑彩的风姿绰约不同,席先生收藏的另一只南宋定窑白釉梅瓶则以淡雅清丽取胜。据席先生介绍,河北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中以白定和紫定为佳,定窑单色素雅,具有不饰粉黛、洗去铅华的自然之美。
这只梅瓶通体施白釉,釉至足跟,釉色柔和洁净,白中泛黄,具有玉质感。这只梅瓶的器型为小口折沿,短颈,窄肩,肩下收敛线条弧度较大,圈足较小,宛如亭亭少女玉立之姿,让人心仪。席先生说:“宋代的梅瓶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倾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而南宋梅瓶多为窄肩、瘦长的鸡腿式。”
另外,这只梅瓶釉面上清晰可见手工制作的痕迹以及烧造时流淌的“泪痕”,席先生说:“这种‘泪痕’都是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造成的,这也是定窑的显著特征。”
最美“泪痕”在定窑
体态雍容的元官窑
元代梅瓶继承了宋代梅瓶的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除了圆形梅瓶外,还有平口梅瓶,八方棱梅瓶等等。席先生收藏的元代梅瓶小口,短颈,八棱方肩、圈足微外撇,高大挺拔,胎体厚重坚硬,具有元代瓷器粗犷豪放的风格。
从整体上看,这只梅瓶器型庄重、雅致,通体施洒蓝釉,釉质肥厚,釉色纯净,瓶身上用白釉绘仙鹤祥云、古松傲然的图案,所使用的堆塑工艺将仙鹤优雅的体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席先生介绍,堆塑是将印出或者塑出的立体状纹饰贴附在陶瓷的胚胎上,然后罩釉烧制而成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
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梅瓶雄冠于群窑之首,尤以蓝釉、蓝底白花、青花等梅瓶蜚声海内外。这只梅瓶高贵深沉的深蓝底色加上白色亮丽的仙鹤祥云图案,画面简洁明快,布局疏朗,既具有整体上的美学效果,又突出了堆塑的装饰特色,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新愉悦的感觉。
这只梅瓶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部特征,在瓶的肩部刻有“枢府”落款,席先生说:“枢府是元代枢密院的简称,带这类款识的应是元代官府定做或征用的瓷器,是元代梅瓶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蓝釉梅瓶最动人
明清梅瓶在器型上与宋元时期略有区别,明代梅瓶肩部较丰,颈部肥硕。而清代梅瓶,肩丰硕而挺括,颈部内收,至底部处又微撇。席先生收藏的清早期梅瓶器型为唇口,短颈,丰肩,弧壁,圈足外撇。通体施宝石蓝釉色,釉质肥腴,色泽高贵深沉,光亮细腻,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灯光下看犹如蓝宝石般璀璨闪耀,自然光线下则又有几分宁谧之趣。
席先生介绍,清早期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是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清三代的梅瓶单色的纯正高贵,多色的华而不俗。这件梅瓶以纯正的高贵宝石蓝釉取胜。
梅瓶的奥妙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
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型因腹部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前一种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表现。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只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底黑花梅瓶,一只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只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