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09 09:01
没顶画廊参展2017ART021,在W-13展区以“游戏的人”为主题,呈现陈英、丁力、陆平原、沈莘、冯梦波、徐震、商亮等7位艺术家不同媒介与形态的作品。
“游戏的人”围绕着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1938年论述文化的游戏成分展开——“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决非偶然的成分”。陆平原的大型猫爬架、冯梦波的游戏厅、沈莘录像中演员角色的扮演,都直接涉及人们日常中接触的游戏。而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徐震的铁链涂鸦、商亮卡通化的人体以及丁力与陈英对绘画笔触与透视形体的把玩,都以较为隐晦的方式将游戏的成分潜入作品内部。
展览将艺术摆放在更为宽广的语义中,作为一种符号性与社会性的精神游戏呈现,7位游戏的人为观众带来一个虚拟且独立于外界的新天地。
陆平原
陆平原,《沙滩》,2017,故事,打印纸张、硅胶
Art 021 期间正值陆平原(b.1984)的个展“成长的烦恼”在没顶画廊开幕,延续此前的创作,艺术家通过对故事与日常神话的熟练运用,将作品转化成为“事件”存在的证据,从而创造出一种想象的艺术。这次画廊展出陆平原的两件作品:装置《每一位伟大的猫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的主人——奥利奥》与故事《沙滩》,恰好与西岸画廊空间中构建的灰色成人童话形成呼应。
陈英
陈英,《干扰》,2017,布上油画,120 x 150 cm
艺术家陈英(b.1982)刚刚举办了其创作生涯的首个个展“现 像”,其纯熟的绘画技法与对绘画问题的思考都让人印象深刻。此次展出的两件作品《干扰》与《角度的相关联》都始自现实存在的场景,并将其标志性的几何图像与源于生活记忆的场景相互叠加、再造。他的创作是一个持续揭示画面偶发变化的过程,平面与空间、现实和抽离之间的微妙切换被艺术家以一种沉思性的视角呈现出来。
丁力
丁力,《灯》,2017,布上油画,200 x 200 cm
丁力(b.1979)的创作植根于对综合媒介的长期实践与对绘画语言的不懈探索。这些成果最终都落脚于他极富实验性的过往作品中。在展览“思考本质不如消费形状”之后,他的绘画逐渐融合了过往的多种视觉与实验的经验。画面脱离了对风格统一的传统诉求,走向一种超脱媒材桎梏的纯粹创作。他也被提名为今年保时捷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度评选“的候选人之一。
商亮
商亮,《无序的-孤独者No.1 》,2017,布上油画,162x 250 cm
现场推出的商亮(b.1981)的最新绘画,以人物为主,这些人物形象像是符号、图案或是代码,在艺术家的潜移默化中,如同艺术家的细胞分裂生殖、断裂、再聚合,透露出一种隐性的私密感。
沈莘
沈莘,《夜莺的挑衅#1》,2017,单屏影像,22分钟
艺术家沈莘(b.1990)作为近年势头正劲的新秀艺术家带来了《夜莺的挑衅#1》,这件作品曾于尤伦斯艺术中心的展览“例外状态”中展出。“夜莺”出现在众多国际慈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名称中,作为同情、善意与纯洁的象征。沈莘通过借用这一意象探讨信仰体系的建立和结构,在具有假定性的戏剧空间中嵌套不同的虚构或纪实场景,制造出“间离效果”。沈莘2012年学士毕业于新加坡拉萨尔艺术学院,2014年毕业硕士于伦敦大学斯莱德艺术学院。她于2017年被授予“BALTIC艺术家奖”,并于同年6月参加波罗的海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家奖群展。在2016至2017年期间,她也参加光州亚洲文化中心与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的艺术家驻留项目。
冯梦波
冯梦波,《游戏厅》,2017,装置,70x 60 x 80 cm,190x 60 x 105 cm(含底座)
“据说发给一群猴子打字机乱敲,只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猴子,就能写出莎士比亚全部的诗作。”——《游戏厅》
冯梦波(b.1966)的装置《游戏厅》作为展位的压轴作品展出,酷似电玩机器外形的博物馆柜让人联想到艺术家历史性的作品《长征:重启》(游戏机版,2017),利用博物馆式的陈列方式呈现收集而来的流行文化物件,通过展柜上的虚构文字丰富其语境。《游戏厅》是“游戏的人”转化文化、当代艺术与现实经验的最佳注脚。
徐震
徐震,《运气–荷马》,2017,布上油画,53 x 70 cm,没顶公司出品
徐震(b.1977)的作品也展现了艺术家游戏式的创作风格与对文化认知的思考。此次带来的“运气”系列与“金属的语言“系列,将文化的基本元素作为一种象征,彼此对接以产生深刻或是令人忍俊不禁的寓意。“运气”是创作于2017年的全新绘画作品系列,用油画的方式将象征东方文明的玉环与古代西方哲人的雕塑头像描绘出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文明圣像画。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