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展览“我在互联网上长大” ,如何展示年轻人被塑造的过程?

2018-07-18 21:20

随着电子通讯设备实现连接的性质发生的转变,我们的生活也经历了非常迅猛的变化。新型的游戏和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平台和大型搜索引擎都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人士日常使用的工具……它们都形塑着我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

6 月 23 日,“我在互联网上长大” ( I Was Raised on the Internet )于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展。其中展出了涵盖雕塑、视频、摄影和绘画等领域的 100 多件作品,旨在关注千禧年以来,互联网是如何影响着我们体验世界、以及与它进行互动的方式的。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在于探讨观众和互联网之间不同的互动模式:看着我( Look at Me )关注到了在由社交媒体形塑的自我表演和社交网络下,新的、且更具流动性的身份的产生;触摸我(Touch Me )追溯了将网络上的信息和数字图像放置在真实世界的背景下会产生的局限性;控制我( Control Me )探讨了一个在当下显得尤为急迫又相当复杂的议题:由网络技术促成的大规模的监控和数据收集,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和我玩”( Play with Me )则呈现了互动沉浸式的艺术装置。这一部分旨在强调观众角色从“被动的观者”到“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的转变。最后一部分出卖我( Sell me Out )将注意力转向了企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其中有对当下资本主义景观进行的反思,另还有一些作品对未来买卖关系的可能性做出了一番想象。

展览是完全从“我”的角度出发策划的。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专访时,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总策展人迈克尔·达林( Michael Darling )解释说,这样的语言选择是因为自恋、以自我为中心以及身份的构建本身就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话题,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想让展览和观众发生关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堆叠。

艺术家特雷弗·帕格伦( Trevor Paglen )的作品《匿名盒子》( Autonomy Cube)呈现的是一个由 Tor (一款能够实现匿名通信的自由软件)支持的匿名路由器。一旦连接上该网络,用户便可以匿名地浏览各个网络页面,而不会被追踪到上网痕迹。这是对互联网背景下无处不在的隐私泄露和网络监控的一次反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作品也不只是存在于艺术机构的语境中,由于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它也对现有的机制提出了试探。

图片来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在作品《互联网高速缓存的肖像系列》(Internet Cache Portraits series )中,艺术家伊万·罗斯( Evan Roth )就用算法抓取了不同国家、职业和性别的用户在一到两周的上网期间内接收的全部图像信息,包括广告、社交媒体上的好友推荐、Google 地图、家庭照片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系列的人物肖像。伊万借此指出,这些信息都参与了我们在虚拟世界中的身份的建构。

图片来源/ evan-roth

伦敦艺术家组合汤姆森与克雷格黑德(Thomson & Craighead ) 2012 年的作品《更多的天真与经验之歌》( More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也在展览中展出。他们收集、整合了一些内容离奇荒谬的垃圾电子邮件,并将它们以老式卡拉 OK 的形式呈现出来。艺术家觉得,这些欺骗性的垃圾邮件在很多时候就利用了人性中的贪婪和陌生人的善意。当观众们跟着屏幕上的字幕唱出这些歌词时,一种荒诞的感觉显得尤为强烈。

图片来源/ fvu

“如果你把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全部放在一起来看,互联网给人带来的喜悦和恐惧、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东西,都会在其中有所显现。” 达林表示说。

展览将持续至 10 月 14 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王倩蔚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