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08-03 11:45
走进大世界二楼展厅,眼睛便不由自主地被眼花缭乱的展示品所吸引:甜点造型的大竹灯散发着微光,线条简明流畅;白色缂丝旗袍大胆将中国画中的青山绿水作为设计元素,民族风十足;银花丝锻造晚礼包造型别致,规则交织的精致花丝带缠绕着做旧的外壳,悠然雅致。这些精致、时尚的艺术品,一改人们对非遗手工艺的传统印象。继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后,“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上海高校专题)展7月19日至8月14日亮相大世界,饱含巧思的创新展品,探索出一条非遗活化利用的道路。
以乌鱼绣中国山水画为背景,创作“东方之门”。
色彩交织,大小竹灯造型时尚
竹灯系列作品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竹艺研修班学员何红兵与两位荷兰设计师共同完成。与传统重实用性的竹编器物相比,现场展出的大小竹灯造型轻盈灵巧,重视艺术性与观赏性。设计师以甜点造型为基础,通过给竹条上色,用颜色渐变来改造传统竹灯的工艺造型。红、橙、绿等颜色与竹子的本色相互交织,令竹灯更富美感。
何红兵是东阳竹编传承人,在当地,竹编已有1200余年历史,宋代时曾凭借元宵花灯、龙灯等竹编工艺灯闻名于世。“东阳竹编器具要摆脱瓶瓶罐罐的创作模式。”研修班课程令他受益匪浅,“和外国设计师合作,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竹编还能用于家居装饰,以更时尚的方式找到消费者”。目前,大小竹灯已经可以做到初步量产,大多对口艺术机构、艺术酒店,在欧洲市场广受好评。受此启发,今年的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同样利用竹编技艺进行舞美道具的制作。
非遗研习织绣创新项目的过程中,以融合跨界创新的模式,制作缂丝《桃花源·寻》旗袍。
优雅的海派旗袍遇上“寸金寸缕”的缂丝工艺,碰撞出两件缂丝高订旗袍《桃花源·寻》与《桃花源·梦》。缂丝自古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是一种富有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在上海大学织绣创新研习班中,依托高校平台,“90后”缂丝艺人郝乃强与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建立了跨界创新的合作模式。以《桃花源记》为灵感,苗海燕设计了旗袍上的图案,郝乃强将享有“织中之圣”美誉的缂丝技艺用于旗袍制作,枝头上的桃花则运用了蜀绣技艺。群山上桃花正艳,创造出“桃花源寻梦”的美景,成品亮眼夺目。
在华东师范大学展区,以创世神话为主题的琉璃作品鲜艳夺目。作品“夸父追日”是一块暗黄色的琉璃圆盘,里面印有夸父的人像,盘中间有一个小圆洞,大圆表达宇宙,小圆代表太阳,盘顶一只振翅飞翔的太阳鸟指代“夸父追日”的精神。琉璃流光溢彩的特点与神话主题尤其契合,突显出神话故事的奇幻感。
“中国有很多非遗基因,手工艺和当代时尚结合,用当代的科技和材料进行创新,让它和当代生活相适应,就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时尚和大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章莉莉说,《桃花源》系列展出后,有很多观众前来询问能否购买,“非遗的再设计,让这项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面向市场,探索非遗“量产”之路
如何进行非遗的传承保护?“研培计划”提供了“以创新促保护”的可行经验。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研培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荷”与“渔家乐”梁平竹帘艺术蓝牙音箱,一只直径如碗口大的竹子,经过12道工艺,变成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丝,再用蚕丝编织成竹帘。
上海市是首批参加研培计划的省市,截至目前,共有上海大学、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8所院校入选该计划,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累计承接研培任务44期,培训学员千余名,生源覆盖全国各地,项目涵盖竹艺、版画、建筑彩绘、竹刻、锡雕、玉石雕刻、金属锻制、掐丝唐卡等各门类。
“高校一头对接传承人,一头对接设计师与学术资源,在技艺的研发、产品的设计、合作品牌的甄选上具有独特优势。”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老师傅婷说。利用服装设计方面的资源,东华大学专门对接贵州刺绣传承人,举办了4期研培班。传承人杨胜娇与校内师生合作,将平绣、插针绣绣片用于毛呢服饰,作品《极简 繁合》在结业式的T台上亮相。“我们还进行了马尾绣的改良,它传统上用于土布、粗布,牵手设计师品牌后,高校在融合度、服帖度上加以改进,让马尾绣也能在丝绸等娇气的布料上呈现。”傅婷认为,非遗传承离不开当代表达,高校可以在非遗的销售、传播、创新上发力,“研培计划既让传承人了解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让非遗后继有人”。
不过,由于手工成本较高、产权不明晰等问题,目前可做到量产的创新转化成果并不算多。“大多数还是以展览、展示为主。”章莉莉计划未来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带动传承人量产的方式,对创新转化进行“微调”,以便让非遗进一步对接中国市场;同时同步梳理传承人、设计师间的知识产权问题,让创新没有后顾之忧。“唐宋时期,中国的手工艺举世闻名,非遗有了当代表达之后,更多人加入创新的队伍,未来必然将走得更加国际化。”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熠,林倩诗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