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武汉博物馆艺术体验课程点亮青少年暑期生活

2018-08-14 09:42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但文字究竟是怎样流传下来的?甲骨文是什么模样?竹简如何穿连成册?纸张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8月8日上午,一堂生动的武汉博物馆艺术体验课程在武汉市综合性艺术体验馆——5号车间生动开课。30多名青少年跟随武博社教老师开启中华传统文化之旅,一同了解文字的书写材料,亲身体验造纸的乐趣。

5号车间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古法造纸”

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竹简

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花草纸

互动体验甲骨文配配卡

000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人们把符号刻画在了陶器上;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则用布帛、竹简、木犊书写公文典籍;直到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并在两晋之后不断得以优化,纸张才成为了我们一直沿用至今的书写材料。武汉博物馆社教老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文物复制品展示、甲骨文配配卡体验等方式,为孩子趣味解读了文字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从陶罐上的刻画符号到甲骨文;从青铜器上的铭文到竹简、木犊的出现,再到造纸术的发明,孩子们通过博物馆课程全面了解了文字的流传和书写材料的进步与发展。

5号车间的老师为了强化同学们对纸张制作的认识,特意请孩子们体验“古法造纸”。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经过抄纸、晾干、压平以及加入花草等步骤,亲手制作出一张张属于自己的花草纸。花草与纸融合为一,散着花草香,描绘出一幅幅别样的画意,大家热烈地交谈着、欣赏着,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育才怡康小学赵璇琦同学感慨的说,在这次有趣的博物馆课程中,我感受到了古法造纸的历史气息,体会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真切的认识到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就在身边。

今年暑期,武博“行走的课堂”走进5号车间,与武汉大师级的艺术导师合作,为暑期托管班的孩子们送去“文化传承、匠心独运”系列艺术体验课程。课程以武汉博物馆馆藏鼻烟壶、印章、陶瓷器等不同门类的文物为引,以多媒体授课与趣味互动相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形式,带孩子们走进神奇的古代艺术世界,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5号车间的艺术家通过内画、陶艺、布艺、版画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引导孩子们艺术的再现文物,感知古人的智慧与动手的乐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增添浓郁的文化气息。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