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中国画传统用色浅说——暨李圣峰精品扇面赏鉴

画家简介

李圣峰,中州人氏;讷于言语,勤于笔墨;曾游学京华;因独爱蜀中山水,遂客居蓉城;以丹青为业,耕耘不止!现为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家、四川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西蜀印社理事。 2015年作品《蜀山苍秀》荣获四川省政府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美术作品展』一等奖;2016 年十月作品《蜀山苍秀》应邀参加文化部『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2017年2月参加『回望东坡·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画集、论文集首发仪式。作品、论文被刊载发表;2017年9月参加文化部『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美术作品邀请展』荣获美术类唯一一等奖。

 

余近年习画,于传统中国画-金碧重彩山水方面用功多些。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梳理,先贤佳作的研究与临摹,也算掌握一点点方法,进而根据个人对深入生活和对大自然深刻体验,尝试画了一些作品,不甚成熟,却也得到了老师和朋友们的错爱与鼓励。

也有很多书画爱好的朋友,尝问起有关中国画色彩的方法,余属那种性格木讷嘴拙者,不知从何说起。使用传统重彩的中国画,直至目前,研究与创作者不多。但若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话,个人以为首先要了解历史发展,民族哲学思想,民族审美情趣的形成和构建,结合历代壁画和有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究。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开创自己的新局面。

近读若干相关传统绘画色彩方面的书籍,自己把有感触,有价值的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学习,探讨。

第一篇:传统绘画赋彩理论基础:

从黄帝“翚翟草木之华,染五色为文章 ”,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服制中,绘画师法自然,染五采做花纹之本源。而绘画色彩理论的建立,则肇始于春秋战国之交,孔子堪称始祖。《论语》有载,子曰“绘事后素”,既是孔子绘画色彩理论的重要内容。

在战国早期,在齐人记述有关先秦绘衣绣裳的工艺专著《考工记·画缋》篇中,秉承孔子的这一遗训。是篇即为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学说之雏形,被东汉大经注家郑玄,指为“缋人职”。

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缕析之,可条分数则:

一,先秦皆彩画,就画衣绣裳而言,仅杂合青,赤,黄,白,黑五色(所谓:画缋之事,杂五色)。当知传统绘画设色用五种原色。

二,画缋的工官,杂用天地六方之色。以六色象征六个方位。当知其布色就有方域的象征性(东谓之青,南谓之赤,西谓之白,北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三,画衣有“对方之法”(青与白相次,赤与黑相次,玄与黄相次)。孔颖达在疏《礼记·礼运》时有云:“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六章者,兼天玄也。以玄黑为同色,则五中通玄。缋以对五方,则为六色,为六章也”。由此可知“对方之法”为对五方,乃是六色,或称六别。青与白,赤与黑,玄与黄相依为第次,可谓是古代绘衣的三对方域性补色。

四,绣裳分为五类配色相异的不同花纹:青与赤是交错的花纹。赤与白是鲜明的花纹,白与黑是斧形的花纹,黑与青石两弓(或已)字向背的花纹,五色备是为多色的花纹(所谓: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当知古人用方域性的邻色对比之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于赞赏色相对比的华美之中,且体现了形的构成与色彩配置的同一性。

五,先秦用色,或基于联想,或基于视觉,或基于视觉和联想两方面的结合。在此诸如发自联想的“天谓之玄”;综合了视觉印象同联想心裁的两个范畴的“土以黄,其象方”,依仗视觉“土以黄”,“天时变”。当知,画缋用色包括象征色,固有色,四时色三类色彩。亦是说,先秦绘画设色,并非唯用自然色系,以视觉感知做鉴别色彩的绝对标准,而是不时地附会于色彩的某种哲理。

六,参差交错的四季变换的五色,比象之天地六方的位置已经画明显了,是为了擅于运用技巧(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当知先秦甚为重视绘画色彩理意兼到的表现价值。其中所蕴藉之朴素的唯物色彩观念,于后世体现四时山水,四时花鸟,四时诗歌,人物画也有“四时气色亦异”(《写像秘诀》)之说。

七,凡画衣绣裳的职责,乃完成于最后以白色线条,勾勒分清花纹(即: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这充分肯定了白色于于当时所具有的绝对意义。从客观效验上分析,其具备两个毋庸置疑的作用。首先,它会把透过色层的光线最大限度的反射出来,提高画面的反光量,增强色彩的鲜明度;再者,它还有助于促成视觉平衡,潜在着色彩调和的余象作用。

《考工·画缋》篇,综述了先秦画缋之人所使用的基本色(五原色,三对相次色),色彩对比(五原色,相次色,六方色的对比),色彩方法(对方,后素法),以及所赋予的种种色彩性质(象征性,鲜明性。装饰性,固有性,写实性,几何性,季节性):总结了春秋至战国初年有关绘衣绣裳的制作工艺,色彩经验,传统意识;将“画缋之事”理论化,系统化,程式化,规范化,法度化,因而奠定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学的基础。这一基础,根植于炎黄子孙的习性,缘起于等级制度的滥觞,其民族性寓于内,溢于表。在两汉之后,绘画即逐渐有政教分化出来,形成欣赏的艺术。色彩学说自随其演变而发展。

 

 

作品欣赏 ( 横屏查看 )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