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9-08-23 20:00
2019年8月16日,“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这距离2009年的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过去了十年。
十年磨一剑,从2009年开始参与到历届展览之中的香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认为“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到现在一直做的都是“如何定义漆艺的审美并让它形成独立的艺术品品类”。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十年漆艺三年展:从弥合断层到漆艺的独立性
2008年开馆不久,时任湖北美术馆馆长的傅中望就试图想弥合一个断层——湖北近3000年的楚文化与当下漆艺发展的断层。“过去我们看漆艺,都只能在博物馆里看,这些千年前的东西似乎已经和今天没有了关系”。
于是,就有了“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这是“漆艺三年展”的前奏,也在后来被追溯为首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和香港汉雅轩总监张颂仁在分别担任了“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的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后,在随后的几届“漆艺三年展”中担任策展工作并延续至今。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在首届“漆艺三年展”中,傅中望关注的问题是湖北大漆的优势在哪里,“尽管湖北大漆的艺术家是断层的,但是湖北有3000年的大漆文化背景作为支撑,这里的每一个省市级博物馆都有大量漆器;湖北是大漆材料的原产地,鄂西的恩施、神农架因海拔气温因素盛产大漆;湖北的艺术院校几乎都有大漆专业方向,还有国家重点大漆艺术实验室,为我们在漆艺教育上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现在湖北大漆的发展仍然是傅中望关注的问题,但是“漆艺这类古老的艺术在向现代转换时,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漆艺家做出的这些作品在未来的价值是什么”,说到底,仍然是漆艺在艺术中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类的问题。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所以,在“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这十年变迁中,我们透过策展团队每一次不同的关注主题,看到了漆艺所面临的发展现实、漆艺不断变化的发展现状、漆艺创作持续增加的新生力量。
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
展览“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中即提出在数字化图像泛滥的当代社会,人只有在自己的生活领域自觉传承有数千年历史的工艺文化,坚持某些手工制作的“人工性”,才能不被铺天盖地的机械复制产品所淹没,从而保留人的“诗意地栖居”的权利。天然大漆这一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的传统工艺媒材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有着与水墨等传统媒材不同的意义。这乃是因为大漆的天然物性,它的独特的加工技艺以及与之相应的创作方法论,使之在现代生活中更有可能成为维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媒。
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2010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漆艺发展的现实为切入点,“中国当代漆艺的发展现状显得滞后且面目不清:在媒材的界定上与合成漆混乱难辨;在教育系统内的传承,式微且不完善;在学术上尚未建立自身的工艺体系和审美评价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也淡出公众视野,成为对古昔典雅生活的追忆。眼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漆艺传统在传承上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希望在展览的推动下,一方面延续东方漆艺数千年“器以载道”的传统文脉,让传统漆艺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追寻古昔的文化记忆,重塑中国人的精神空间;一方面呼吁学术界关注传统漆艺所具备的向当代转型的多种可能性,让漆艺重回我们的现代日常生活,从而使新漆艺走向国际艺术舞台;与此同时也推动当代漆艺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以及漆艺多向度和跨领域的产业化发展。
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古今对接、时序传承在“大漆世界:时序——2016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中是一条主要线索,所以是届三年展一方面囊括了国内外漆艺界传承有序的重要作者,以呈现发展脉络;一方面也请来漆艺界以外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尝试漆艺创作,以期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也面向年轻的新生力量,鼓励创作,发掘优秀作品。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
在本次主题为“器·象”的展览中,策展人皮道坚介绍表示,策展思路则是更多希望通过对当代漆艺“制器尚象”精神内涵的发掘,从“器”和“象”两个层面继续拓展对当代漆艺之观念性感悟与表达的认知了解,并以此延续此前历届展览对当代漆艺古今之变的探索。“进一步说,本届展览以‘器·象’为主题,在呈现传统漆艺文脉当代转换之多样化态势的同时,还意在以东方大漆媒介所作为的‘犹天地之造化’的‘器’与‘象’,聚‘气’为‘场’,营造心理与精神时空,表达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向往;更意在以其开启对历史与生命的反思:在当代生活中,以大漆媒材及其工艺‘制器尚象’指向何样的‘道’、启发怎样的哲思”。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器·象”五类
本次展览系2010年创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以来的第四届,展览以“器·象”为主题,展出来自9个国家的126位漆艺家作品。在此次展览中,皮道坚以其社会学叙事的性质将作品归结为几种类型:首先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经验,利用大漆媒介创作漆器与漆画;其次是以自然物像如山水、树石、花鸟等为母题的创作;第三类则是创造性地“挪用”“器”与“物”,或以麻布与漆的自由塑造创新“漆立体”艺术语言,或改进传统漆艺技法将漆艺材质的特殊美感用于时代的艺术表达;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文脉的回望为其中一类;直面当代生活,表达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的感知与立场则是另一类。
《盛器》梁远 (大漆、麻布)2012年 50.5cm×50.5cm×47.5cm
《梦苍穹•白》 张温帙 (大漆、螺钿、色漆、木、麻布、瓦粉) 2017 180cm×180cm×6cm
《余晖》沈克龙(大漆、织料、瓦灰、金银箔)54.5cm×39.5cm 2018年
《岿然2》钟声 (天然漆、瓦灰、苎麻、糖粉)2006年 30cm×25cm×33cm
谈到“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经验,利用大漆媒介创作漆器与漆画”这一类作品时,皮道坚表示,中、日、韩三国漆艺创作的前辈艺术家皆以此路径开拓传统漆艺的现、当代转换历程。乔十光在其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描绘中,采用铝粉、罩漆、打磨等独特技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现代绘画“镜像平面性”,在将现代“绘画性”融入传统漆艺的同时,也丰富了传统漆艺的技法,“平面——镜像”因此而成为乔十光漆画艺术的关键词。韩国的金圣洙则从韩国传统的珍珠镶嵌工艺获取灵感,将此种工艺和金属、木材合并使用,创造极富变化的色彩,以之对日出、山水等自然景观进行抽象性描绘。而日本的大西长利则从“漆塑”入手,将大漆附着于抽象的现代艺术胎体之上,塑造现代亚洲独特的自然意象。追随老漆艺家的步伐,梁远、张温帙、沈克龙、钟声等中生代漆艺家延续漆艺对抽象性、物性、在场性等当代艺术观念的探索。梁远的《盛器》、《花器》以多维复杂关系构建和谐有序形态,摒除世俗喧嚣,寻求心灵慰藉。张温帙的《梦苍穹》系列将西方现代绘画的抽象语言与漆语的梦境描绘交织,以之构成历经磨难、追求美好的诸多人生幻相。沈克龙在《余晖》、《剩山》等作品中将大漆的质感和织物的抽象纹理相结合,继续其关于物质性的探究。钟声则在《岿然》系列中将大漆、瓦灰、糖粉结合在一起,用此种新工艺营造出的“雅光”表达艺术家对自然抽象的心灵感悟。总之,漆艺家们通过对大漆媒介的创造性的运用,在扩充漆艺表现力的同时,也拓展着当代艺术的边界。
《觉华》郭小一 (干漆夹纻、天然漆、朱漆)2018年 41x41x27cm
《自然、小鸟和我们》周剑石(木板、生漆、糯米、麻布、银朱、炭粉、石黄、烧土、鲍鱼贝、废弃电子原件等)2016年 116.5cm×88cm
《云上的山水NO.3》 刘吾香(麻布、大漆、瓦灰)2018年 65cm×33cm×15cm
对于“以自然物像如山水、树石、花鸟等为母题的创作”这一类型,皮道坚认为,在中国古代漆器的传世遗珍中有大量通过对自然的观察来进行创作的佳构,而当代漆艺家们的这类创作则以此表达回归精神家园的诉求。如郭小一的《心华》、《觉华》、《空华》,以花为母题的抽象造型,借助大漆媒介属性的演绎,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多维度感受。当代漆艺家在对自然观察的基础上融入了环保意识等当代主题,从而丰富了漆艺的当代内涵。如周剑石的《自然、小鸟和我们》通过对儿时生活环境的摹写,反思现代工业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刘吾香的《云上山水》则将云海的造型运用于对山水主题的表达之中,在摄取自然景象的同时,融入时代的抽象美感。
《天瞳NO.2》谢震(纻布、天然漆、漆犀)2018年 180cm×190cm
《拷贝手艺》张钧雷(大漆、瓦灰、麻布)2017年 尺寸可变
Hamon Blandine
《Wandel-7》Heri Gahbler 2011年 40cm×13.4cm
到了第三类“创造性地‘挪用’‘器’与‘物’,或以麻布与漆的自由塑造创新‘漆立体’艺术语言,或改进传统漆艺技法将漆艺材质的特殊美感用于时代的艺术表达”,前者可以日本漆艺家田中信行为代表,他所创造的极具表现力的漆立体造型,既是对传统器物概念的颠覆,也是对现代造物概念的挪用。在中国宋元单色髹涂工艺的基础之上发展出的日式无瑕单色素髹(涂利工艺)令器表光泽别致,手工感的呈现更加意味绵长,这一工艺也被众多中国年轻的漆艺家所效仿。而谢震则在其最新的《界上·山月》系列中通过麻丝素髹,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效果,赋予传统山水如卫星遥感图般的神奇质感。他的《天瞳》则是对于传统剔犀漆技艺色调、色系的现代改造,通过传统剔刻、雕刻打磨、犀皮叠加磨显等多重手法塑造出抽象的色谱图,是创新传统漆艺技法将漆艺材质的特殊美感用于新艺术表达的成功案例。年轻作者张钧雷在《拷贝手艺》中将大漆、瓦灰附着于麻布之上,通过页面之间的重叠和大漆特性所产生的页与页之间的似而不同,来反讽当代机械复制工业的无趣雷同。与亚洲艺术家不同,Heri Gahbler、Laurence Klein、Hamon Blandine、Gemelle Madigan等西方艺术家在漆艺创作中不带传统文化包袱,更热衷于在其作品中展示大漆媒介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性和独特空间感。
《时间的尘埃·二》汤志义 (大漆、瓦灰、金属箔、麻布) 2016年 150X360cm
《河图》邢学生(大漆、夏布、入漆材料)2019年 130cm×20cm×25cm×5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与文脉的回望”这一类型中,艺术家通过漆艺来对中国古典神话、哲学经典进行视觉化阐释,并以此与当代生活建立正向或反向的联系。如汤志义的《时间的尘埃》,通过对历史经卷腐蚀残损意象的抽象化,表达东方独有的线性时间观,以此诠释相对于时间而言的生命物质的渺小。邢学生的《河图》则将五种不同颜色、不同形象的“嘎啦哈”骨置于金属材料制成的《河图》之上,以此重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形(青龙、白虎、应龙、朱雀、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色(青、赤、黄、白、黑)。
《蚕食》郑磊、袁慧生 (大漆、瓦灰、银箔、宋代建盏)2016—2019年 500cm×100cm×80cm
《交互时代》韩洪波 (大漆、磁悬浮、机械装置、电子触摸屏)2019年 19cm×20cm×19cm
Phi Phi Oanh《PRO SE》
谈到第五类“直面当代生活,表达艺术家对当代文化的感知与立场”,皮道坚举例介绍表示,如郑磊和袁慧生创作的《蚕食》,将大漆附着于破碎的“宋瓷”之上,暗喻蚕在破茧而出之后留下的蚕茧,希望通过这种生命递进演化的过程来引发对当下文化问题的思考。黄泽坚则在《科技重构人生》中通过变形的小人隐喻微信的符号,直指“科技对人性的破坏与重构”。与黄泽坚的态度不同,韩洪波更倾向于对科技的把玩,将大漆和现代科技结合在一起,其将七种不同形状的漆艺作品置于磁悬浮的机械装置之上,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将相应的作品移动到面前,以便观察漆器的细节。又如越南艺术家Phi Phi Oanh的作品《PRO SE》,在金属板上用大漆描绘平板电脑上的画面,并通过光线的调整营造出电子商店中平板电脑展示的真实感觉,吸引观众走进作品、触摸作品,以此开启对复制性、视觉性和非物质性数字文化等一系列当代问题的思考,传统文化和材料自身的重要性及其陌生感也因此而凸显。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由于漆艺语言的多样性,不少艺术家的作品可能兼具许多不同的特征。皮道坚表示:“正因如此,我们才以‘器’、‘象’为展览主题以囊括当代漆艺创作的多元化与多义性。‘器’反映漆艺从古至今的演化,而‘象’则意味漆艺在时代语境中的变迁。但无论漆艺在造型和语意上如何演化变迁,令漆艺之成为漆艺的‘手工性’,始终是其审美特质的根本。当代漆艺的手工性特质体现了东方文明‘人’与‘自然’相融的物质观,它追求东方文化精神传承与现代人精神生活诉求的完美结合。同时,‘手工性’作为当代漆艺最为本质的特性,也是漆艺创造性的根本来源,‘手工性’既是对工业化生产所带来的同质性和逐利性的批判,也是民族特色、自由、责任和创造力的体现。”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本届三年展在世界范围内遴选优秀的漆艺作品参展,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来构建当今这个时代的“大漆世界”。东方漆艺绵延八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其前世今生都是全球化语境下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前世的传统漆器精彩绝伦,让世人瞩目,远传到欧洲大陆;今生当代漆艺的创新与发展则面临挑战和机遇。新时代、新语境下,传统艺术样式如何对接当下的趣味和审美、功能与需求,如何实现传统漆艺在迈向现代性的过程中,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这是“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不断推进的学术课题。
“大漆世界:器·象——2019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展览现场
谈到本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学术课题,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表示:“湖北美术馆力图通过制度性的展览搭建高端的国际漆艺交流平台,同时推动漆艺的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漆艺多向度和跨领域的发展,让漆艺重回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经过连续三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成功举办,中国漆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活力。我们鼓励当代漆艺作品作为传统文脉与当代精神之载体,以其有形之‘物’言说其无形之‘道’。”
作者:雷斌 洪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