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跟李燎聊天,最大的印象是坦率,有些话,可能放在别人身上,得斟酌一会考虑一下,李燎就那么脱口而出了,自然而然,语调都没什么变化。反而留给听者一副错愕的表情。不知这样的一幕,算不算他观念艺术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不知道现在流行的“佛系”一词,放在李燎身上算不算贴切,但至少他未曾刻意迎合什么,他好像和这个圈子保持着一点若即若离的距离,拉开这个距离,那才是李燎,才能对现实、对生活、对人,有理解、有观察、有反思。
矛盾,贯穿着李燎年轻的日子,他也并不避讳提起自己是一个容易极端的人。他热爱油画,主动选择了油画系,但却逐渐开始畏惧画面,开始不敢动笔。“可能油画在我心目中真的很重要,甚至有些‘神圣’,所以慢慢就会害怕,总害怕自己画得不那么好。”
9月1日举办的蜂巢新展,三位艺术家在展览现场:李燎、司屠、刘懿
李燎会提起自己是小地方出来的孩子,所以他眼界不那么宽广,不太善于社交,有些后知后觉,也有点不切实际的理想化。说起这些时,李燎并不十分敏感,“我知道这些是弱点,也会给人生造成一些困难,但没办法,这就是我的过去。”因为后知后觉,李燎大学念得有点懵懵懂懂,看着有规划的同学借着这空甚者把C语言都学会了,李燎就只剩下瞠目结舌了。
所以毕业之后,李燎的工作找得不那么顺利,除了画画,他好像没有其他技能,但如果不做职业画家,其他工作对他来说都要从头再学,“落魄”时,他甚至拿着每个月700的工资发传单;为了理想,他去西藏待了不短的时间。这么“飘荡”了一段时间,李燎终于开始停下来寻找自己真正的方向。
2010年,可以看做是李燎艺术生涯的开始,这一年他做了作品《在东湖边流了一身汗》。那年夏天,李巨川在武汉发起了“东湖艺术计划”,原本没打算参加的李燎有一天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我在东湖边流了一身汗”,觉得这句话跟当时的情绪有关,于是这件作品就诞生了。当时没有摄影,作品只有照片和一瓶汗。
李燎《我在东湖边流了一身汗》2010 行为
同年,李燎还创作了作品《一记武汉》,他站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闭眼等待一位网上募集来的实施者给自己一记耳光,然后李燎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
李燎《一记武汉》2010 行为
2011年,他创作了作品《瘦身计划》,李燎用自己十年前在武汉的生活费(饮食交通洗浴300+ 通讯50) 350元,在中国武汉生活一个月;
李燎《瘦身计划》2011 行为
《一路上有你》,李燎给自己通讯录上的每个人打电话承诺自己一定要活过三十岁;
《单人床》,在公共空间,李燎清洁出一块单人床面积的地面睡一觉直到自然醒或遭遇意外性打断结束。此次行为进行了四次,分别是光谷步行街路口,取款机室内,草地湖边,小区操场。
李燎《单人床》2011 行为 光谷A
此外他还创作了作品《春风》,武汉某写字楼下,李燎找里面上班的人在他上班时把自己锁在楼下,直到他下班时解开。
李燎 春风 2011 行为、单屏数字录像 126'39''
李燎的艺术实践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他一如既往的践行着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将“社会介入”落实到微观社会系统及具体条件下的身体力行,主动搅入或故意悖反规则与习惯,引发经验上的再认识。
2019年9月1日,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推出群展“景甜,你还能逃跑吗?”,由艺术家李燎、画家刘懿和作家司屠共同呈现。尽管三位艺术家依附于不同媒介的艺术实践,却并不希望驻足于对语言多样性的讨论,而是意在借助他们的聚合鼓励我们摆脱寻常观看的视角,转向对被遮蔽在媒介、形式之下的原初情绪的关注,以及对每位创作者投射在作品之上那份不可具体言说的、富有诗性的个人气息的体悟与感知。
展览现场
在这次展览中,李燎创作于2011年的《春风》再次亮相,与其新作《秋风》形成了微妙的呼应。在《秋风》中,艺术家选择天气转凉后,在家附近常散步的辅道上踢一片落叶,一直踢到商场里妻子公司的门店内。《秋风》像是《春风》延续,不同的是后者对狂飙突进式社会生产方式反思已由“秋风扫落叶”这一略显萧瑟的情绪替代。
李燎 秋风 2019 行为影像、3D铜材打印 影像21’07'', 树叶 23×6.5×3.8cm
从《春风》到《秋风》,关于李燎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柔和了下来。年轻时的突发奇想、激烈与反抗,好像逐渐在过滤、沉淀。他的思考也从单点式的触发,转为了更为深邃的挖掘。“这个跟生活境遇的变化有关系。从社会青年步入到中年,娶妻生子。以前的我就像是个彻底的旁观者,肆无忌惮地批判、讽刺;而现在我就生活在这个社会现实中,随着角色的转变,我对它的观察也会逐渐‘柔化’。当然,我依旧保持着自身的立场,但表达方式会更加复杂一些。”
李燎坦言,自己年轻时候创作的过程很简单,可能就是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触发他的点,然后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做了。但现在,可能有几十个触发的点,但他会筛选、过滤,到最后挑不出几个来,“作为创作者,最大的乐趣一方面来源于外部,一方面来源于自己,你如何面对你之前的作品?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一直对之前的自己那么认可,那么你自己就变成了所谓的‘敌人’,你在规划新方案的时候,就会绕开这个敌人,重复已经没意思了。”
观众在现场观看李燎作品《春风》
这其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李燎觉得过程才让人享受。“我对自己的状态并不太满意,一直在调整,希望能调整得更积极一点。以前很多时候是在等一件作品出现,因为总有点宿命论的想法,觉得随机、碰到就好。但现在我觉得人应该主动一些,既然你拥有艺术家的身份,那就应该去积极地做点事情,只有在不停地做的过程中,有些想法和作品才会产生。”
此次在深圳蜂巢的展览,除了新作的呈现,李燎既是参展艺术家,也是发起人,这个群展将画家、艺术家、作家聚合到了一起,作品亦是依附于不同的介质,不少介质甚至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蓦地走进展厅,甚至要恍然许久身处何处。这样的展览模式并不常见,但李燎喜欢做点打破常规的事。
李燎 树叶 2019 3D铜材打印 23×6.5×3.8cm
“我一直很喜欢司屠的文字,也一直觉得文字在创作中是跟艺术对等甚至更高的方式,因为它把所谓的形式完全剔除掉了,就剩下语言本身,而我们到最后要表达出来的就是语言。如果不通过任何形式上的辅佐,文字还能产生魅力,那我觉得就是非常棒的创作。我在创作初期就对文字、对那种诗意的感觉很感兴趣,虽然在绘画、行为中,偶尔可以触碰到这种诗意,但总是希望它能更明确地呈现出来。”
司屠作品
李燎觉得自己是一个容易把事情想得简单的事,比如这个展览,一拍脑袋好像就决定做了。原本以为很简单,做的过程却千头万绪,不少细节就像突然冒出来似的。“我猜画廊的同事们肯定都把我骂死了,他们这两天真的忙得不行。”李燎说到这儿很歉意地一笑。他并不定义自己是在策划一个展览,“我是把这几个人攒到了一起,一起碰撞出一个展览,三种介质都放在同一展览中。”
此次共同展出的艺术家刘懿作品:刘懿 跳 2018 布面油画 120×150cm
“我有时候出去逛逛展览,觉得很多展览挺‘老派’的,注重形式,但有点形式大于内容,当然有可能形式更容易把握得精准。但我更希望观众看到内容,所以这次展览,我们可能会选择一些很轻巧的、很日常的材料,让观众更容易看到文字内容。”
李燎不想将自己的创作限制在一定的圈子里,他有点“野心”,总希望展览、艺术可以降低门槛,谁都可以来看看,谁都可以产生一些呼应和感受。“在我看来,一位合格的艺术家,一个合格的展览应该尽量消除‘门槛’。因为门槛代表一种精英化的倾向,意味着部分有观看经验的观众才能去理解作品,我觉得这并不是件好事情。所以我在创作或者发起项目的时候,我尽可能消除掉这样的倾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