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0-06-17 09:31
本期推介:岳坤
岳坤
1995年 出生于河北邢台
2015年 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6年 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二等奖
2017年 进入四川美术学院器物工作室
2017年 作品《TA说》入选雕塑系年展
2018年 作品《水滴》参加当代器物雕塑展
2018年 作品《郑风淫》入选四川美术学院院级年展
2018年 作品《水滴》入选雕塑系年展
2018年 作品《牡丹》入选雕塑系年展
2019年 完成《韦陀临摹》被众多机构私人收藏。
2019年 作品《象数系列》参加福建惠安塑说时空雕塑联展
现工作生活于重庆
毕业作品
岳坤-《聊斋》
阴沉金丝楠、老家具、木、光敏树脂、全息影像
尺寸可变
指导教师:龚吉伟 娄金 王比 王玖
▼
一、条案、柜子到“宝塔”
我的这件作品《聊斋》创作根源是儿时特殊的个人记忆。我在传统的北方农村长大,那里固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构了我独特的视觉经验。我童年的回忆总是被姥姥给我讲的一个个神话故事而被串联,成年后回忆过往的那些神秘甚至有些许恐惧的故事依然在心中泛起波澜,与此同时,所有回忆在大脑中天然的与当时环境发生了奇妙的关联,似乎记忆全都附着在姥姥家低矮昏暗的房屋、条案、桌子、衣柜及其他家具陈设上。正是由此,我把自身的塑像放置在了《聊斋》的中心位置,以突出记忆对我产生的包裹性,自己无时无刻都处于记忆和过往经历的“阴影”中,我的个体记忆在成长过程中和那些物体的关系始终在重构。实际上我的这份记忆并不仅仅是纯个体化的,其实具有一种公共记忆的性质,这些视觉经验也是其他传统北方农村,甚至是整个中华民族植根于农耕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几辈人共同拥有且世代延续的集体记忆。我希望以视觉的语言把个体的记忆转化为更宏观的集体记忆来达到观众共鸣。
记忆中姥姥讲述的民间神话故事在我的大脑中萦绕着其故事情节,加之昏暗的房间里,衣柜如纪念碑般高大,内部空间深邃神秘,充分激起作为孩童的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家中的条案在形式上似乎对应了村口的牌坊;累叠的凳子则对应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宝塔或楼阁;桌上的菜肴可以对应着谷仓或是丰收,也或是神话中鬼神们享用的贡品,如此一来,在家庭的小空间中老家具产生了指涉性意义,它们呈现的是一个更加宏观的文化面貌,老家具所具有的“类建筑”特征成为《聊斋》这件作品的基本语法,它们被按照一种传统建筑布局摆放,中轴线式的陈列更富于秩序感。以期构建一种微观、但仍具备恢宏气势的建筑群。
岳坤-《聊斋》
全景
▼
岳坤-《聊斋》
塔
▼
岳坤-《聊斋》
塔局部
▼
岳坤-《聊斋》
粮仓
▼
二、现实与想象
艺术作品实际上是起到了将艺术家的感性想象环节与现实世界相接的作用。想象与现实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想象也是基于现实的,很大程度上想象的事物具有现实的参照物,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把想象中的形体物化。蒲松龄的《聊斋》,所谓“斋”是指蒲松龄书写《聊斋志异》时的建筑场所,他通过对各种鬼怪的描绘,以一种神秘的方式侧面言说现实。对于我自己而言,姥姥在自己“斋”里给我讲述的民间神话故事在我心里留下烙印,也成为了我自己的《聊斋》。
在我的作品中不断试图将个体的记忆和想象转化为能唤起共鸣的现实景观,并且赋予这种现实景观以一种文学性、诗意和暧味关系:牌坊与条案、凳子与宝塔的形式相似性像在使用文学比喻;缩小的石狮子与家具负空间围成的房间的不稳定性显得暧昧;房间中的正殿或房间上面堆砌的房间产生的重复产生的诗意气息;缩小的韦陀或佛像与房间或家具关系上的悖论等。这些叙事中我希望营造出想象中的那种神秘气息或是宗教意味,
即使作品《聊斋》中大部分建筑结构清晰可辨,但始终还是联想形象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与脑海中形象有所偏离。我永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五一十地再现最完整的记忆形象,而是要去提炼一种记忆中的典型形象,甚至有时作品只是知觉的载体,要呈现的不是记忆的内容,而是记忆本身。
岳坤-《聊斋》
城门
▼
岳坤-《聊斋》
东西配房之东房
▼
岳坤-《聊斋》
东西配房之西房
▼
三、传统艺术形态在当下的转化
我的作品不再强调任何的东西方的二元对立,我希望以更加多元包容的态度去审视传统,在我的作品中材料使用的大多数是最传统的现成品、木料等,技法方面也使用大量传统手工艺技法,那么找到一种独立的语法来实现对传统因子的激活至关重要。我作品在题材上是对传统文本,即蒲松龄《聊斋》的一种转化和再利用,并使用了一种类似超现实主义式嫁接,那些不同的“类建筑”被并置、叠加、重合、错置等以期获得梦境或记忆中那种暧昧不清的形体。飞檐、悬山顶、开间、佛像分解重组,依然散发东方的诗意审美。从那些“类建筑”门窗中透出的是民间灯火而带有一丝质朴的生活气,这正是我追寻记忆中北方乡村生活的影子。
负空间内部我也作了精心安排,有的是细致呈现家居(或神话,此处具有一语双关效果)的场景,餐桌、床榻、扶手椅;有的则略带神秘荒诞意味,如传统的石狮子放在屋内又窥视着外面的观者,屋顶又放置石狮那是对家乡玄学风俗的体现,亦或是建筑物内部又安放另一个更小的寺院建筑;有的又有宗庙祠堂或寺院的庄重,左右对称,楼梯上方的山门紧闭,佛像从半开的门中显露;特别一提的是我运用了全息影像技术在柜子(或城门)里投射出一位身着红袍婀娜妩媚的鬼魅,她妖艳起舞,以此方式隐晦暗示某种人的原初欲望,或懵懂的性冲动。这种现代科技与传统建筑的碰撞使得原本有些沉闷的作品变得富于生机。
岳坤-《聊斋》
牌坊
▼
岳坤-《聊斋》
书房
▼
岳坤-《聊斋》
夜景
▼
四、以小观大的互动
正如上文多次提及的“类建筑”概念,实际上就是沈括所说的“以小观大”,“小”是指老家具相对于建筑是小的又能隐射建筑结构的存在,“观大”是以作品对传统文化进行关照。“类建筑”之所以可以成立是由于,无论是中国传统家具还是传统古建筑都受儒家文化影响,受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在结构上有高度严密的规矩。作品中的老家具与建筑的界限被我模糊化,也使得二者结构上的相似性明显化,从而实现此种位置对应。
《聊斋》这件作品抓住的就是这二者的契合点,当观众看到作品能自然而然的从老家具联想到古建筑,并穿行在它们中间,进而能产生一种与传统对话的感受,也能体会到我的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化,从而可形成一个与观众的交流和心理上的“场域”。
岳坤-《聊斋》
主室
▼
岳坤-《聊斋》
主室局部
▼
往期作品
岳坤-《郑风淫》
材料:木
▼
作品说明: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是春秋时期现河南地区盛行的诗,多描写男女情爱之事,孔子曰:郑风淫。朱熹曰:郑声淫。自古以来有说是淫有说是浪漫。
我将传统的蛇首榫放大凸显其特征,并让其能够活动与观者互动。或许能引发观者在当下不同的思考。
岳坤-《水滴》
材料:玛瑙,尺寸可变
▼
作品说明:每一枚“水滴”里都有一滴水,装置摇晃,里面的水随之摇晃。
岳坤-象数系列
材质:石
作品说明:探索材料本身。
岳坤-《象数系列——石像生》
▼
岳坤-《象数系列——两块石》
▼
岳坤-《象数系列——怒发》
▼
岳坤-《象数系列——逝》
▼
岳坤-《象数系列——完石》
▼
岳坤-韦陀临摹
尺寸:150cM
材质:玻璃钢着色
▼
作者:我形我塑小庸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