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策展在中国】在后人类之共生语境下构建新的策展思维


前言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于12月14日、15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论坛两个主题为“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策展与时代·学术发展”,旨在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打造具有学术高点、国际视野的策展交流平台,通过主题发言和分组研讨的形式对2019年策展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讨论,推动中国策展学科与艺术生态的繁荣进步。


中国策展人队伍不断壮大,展览策划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专业,策展也有了自身的研究课题。在此,将本次论坛主题内容陆续刊发,与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中国策展学的实践与理论建构。

2019/12/7 Major Winter


在后人类之共生语境下

构建新的策展思维

作者:张尕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中心主任


毋庸置疑,当代之工作及娱乐,政治与经济,乃至整个生活的概念是通过技术构建的时空之无所不在的数字经验予以定义。越来越多艺术家通过开拓性的尝试和不懈的实验来回应这种新的范式转变,导致丰富的艺术感知及作品的涌现。但在当代艺术的大语境下,我们应该看到,很多机构和策展同仁对于技术的思考及其与艺术的关系往往因受制于固有的知识系统的羁绊而常常怀抱一种对抗的心态。


我想从以下一则轶事开始。在一份宣布某个重要当代艺术奖获奖者的评委会声明中,我的评委同事,欧洲一家大型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发表了以下陈述:“面对一个什么都是既酷又新,先进的媒体技术无所不在的时代,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在有意识地回归到更古老的媒体技术以及更为“缓慢”的图像,例如手绘动画电影。......在数字幻觉三维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石器时代的动画”,例如定格技术,在艺术家的工作室和电影院中找到了回归,好像是一场光学抵抗运动。获奖者的作品宛如一种“反抗”,通过重写一种似乎在个性化的交互式计算机程序环境中永远丢失的类似手工艺的做法来抵制只能模拟民主的新媒体时代。” [1]


在某种程度上,上述情景对于美术馆和批评家来说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反映了对技术的根深蒂固的怀疑,也折射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冲突。这种敌意很大程度上源于文化对技术的误解,将技术视为“异类现实”,并因此拒绝它:  即一方面认为文化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而另一方面,技术世界则仅能从功能的角度来予以衡量。艺术及其道德诉求旨在维持人之存在,弘扬其身份,捍卫人类反对以技术霸权为代表的非人道的趋势,即异化的侵入力量。同时这种抗拒也似乎具有哲学的本体论意义:也就是说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有机体与无机物之必要性:一个拥有道德和伦理意识(人类),而另一个则与这些概念无关。


近年来重新得到关注的法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顿(Gilbert Simondon)很早就对此有过精辟的告诫,他说道:


文化已然成为了用于保护人类远离技术的防御系统。这种结果是由认为技术客体不具有人性的臆断所导致的。我们想要表明文化未能将技术性中的人性加以考虑。若文化当尽其责任,则其必将把技术性视为其知识与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对技术客体的存在模式之认知必将成为哲学思考之结果;哲学在此方面所应当成就的,正应等同于废奴运动在确立人类个体之价值时所成就的那样。[2]


虽然技术的应用性被广泛接受和庆祝, 包括艺术与技术的联姻也是当下趋之若鹜的势头,但自从西蒙顿近60年前提出上述警示以来,文化对技术的内在的抗衡态度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今天,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以及技术与生命概念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迫切,无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生物学的定义上来讲,另一种生命秩序正通过一系列表现形式证明自己不容否认的存在。这包括基因改造、离体培养,组织工程,以及克隆、杂交、生化人和其他新的物种、有情感的机器和有感情的设备。如果说意识曾经将生命和无生命作区分,那么今天人工智能则将这种井然有序的存在打乱,将无生命体引进有生命体的世界中。我们看到是,所谓肌体不再单纯是蛋白质组织,神经网络总是和人造网络联系在一起,电脑病毒比生物学意义上的病毒传播得更快。客体突然以一种陌生于我们传统思维和认知方式出现,变成了主体。


以无所不在的数字媒介为表征的技术时空所产生的新现实就在我们身边,这需要一种新型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词汇来进行表达和解读。


已故德国媒体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基特勒曾指出:


艺术(采用一个适用于旧体制的旧词)仅容纳其认为理所应当的感官领域的象征性关系。相反地,媒介则与物质性相关联,并且正是有赖于物质性它们才得以在真实(the Real )本身里运作。[3]


下面我想通过自己的部分策展实践来简要阐述一下我对媒体艺术本质的思考。


我最早在国内媒体艺术领域的的工作应该说正是从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开始。2004至2006年间,受清华大学委托,作为艺术总监,我组织策划了在世纪坛举办的以“世纪对话”为线索的三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这个连续三年的项目,将当时国际有关媒体艺术的前沿论述和实践以及教学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大陆。包括大家现在很熟悉的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ZKM)以及荷兰的V2_不稳定媒体中心(V2_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 等都在这几次展览和论坛里第一次被介绍到国内, 并分别以主办与协办的角色深入参与到这三届的展览和论坛中。


2004 年首届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现场,中华世纪坛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文化项目,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合成时代”的大型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我有幸应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先生之邀担任这次展览的策展人。来自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加了本次展览。


“合成时代”由“身离其境”“情感数字” “现实重组” “无所不在”四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组成,它们见证艺术介入通讯媒体技术以及生命文化领域,以此作为研究的方式,对当代经验作出诠释的努力。展览中的作品探索了从超越肉身的渴望到合成世界的建构,从远程信息通讯的梦幻到跨基因的混合体,从怪诞的器械到电磁力空间,揭示了在时空的技术构建下,人与机器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充满张力的关系并将其看作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力量,开启并激发对有关自然与文化、认知与想象之关系的讨论。


“合成时代”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项目,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现场






“身离其境”试图描绘拓展物理身体的潜力之艺术努力的多种途径,对主体性和其规范的伦理原则提出质疑。虽然带着电子假肢、接满电线的身体展示的是极端的位移姿态,但是一个远程拥抱的诗意延伸却仿佛实现了人类对古老梦想的希求。展览的该部分聚焦于电脑空间的最新理念、跨基因的遐想以及生物电子的来世,重新定义了人和机器的共生现象以及其他的乌托邦理念。


石棺,永恒的使命,eToy 20 英尺集装箱,人类遗体,水泥,全景液晶显示,Linux 软件

“合成时代”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项目,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现场


“情感数字”考察了多种数字生活,在这里机器和装置成为了具有反应力的生物形态。此处的交互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输入-输出的计算程序,而是充满了敏感,能够激发情绪的交融以及彼此间的沟通,亦或幽默、固执及对抗。有时,这些机器表现得好似完美的伴侣;而在其他时候,它们似乎滑出了程序设定好了的正确轨道,无法控制。它们以情感和触动,为我们解读技术赋予新的可能。


行走的人头+ 假头,Stelarc,机器人装置

“合成时代”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项目,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现场


“现实重组”提出的是本体论上的迫切命题,描绘出我们当代体验的特点,即在这种体验中,笛卡尔式世界观不再确保真实的安慰,演绎性的推理也不再能找到合适的栖身之处。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则,以及模糊逻辑的诞生,为难以捉摸的现实和虚拟的确切奠定了基础。空间不仅被视为一个纯粹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Henri Lefebvre),而且也把它看作是一种瞬时的流动体,在熟悉与疏远间不停摆动。展览的这个部分鉴别了多种不同的艺术方向,在其氛围中,混合现实、虚拟现实以及光学环境向我们揭示出现实的新类型,重塑了我们对于存在的观念。


十六只鸟,Sixteen Birds, Chico MacMurtrie (US),充气机器人装置

合成时代”2008北京奥运重大文化项目,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国美术馆现场


互联网已经变异成为一张包裹一切的全球机器联结之膜。从风险投资到蓝牙娱乐,从无所不在的监控到自审的社交媒体。它是一个带着时代印记的网络,它“无所不在”。这个单元的作品,将网络视为一种质询的开始,把种种疑问带入到充满公共与私人、控制与反控制争论的领域中,带入到电脑空间的疯狂之旅中。它试图揭示互联网这一同时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双刃剑的内在机制。




中国美术馆之后将这个展览系列定为三年一度的学术展览项目,并在随后继续推出两届, 分别为2011年的“延展生命”与2014年的“齐物等观”。


面对气候污染及生态危机日益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性挑战,“延展生命”以宇宙的视野和哲学思考展开对这一关系人与自然之命运的反思并以艺术的想象唤起大众的认知与参与以应对这一挑战,为探讨一种新的自然观和人文理念提出建设性的倡议。展览以3个分主题为线索,以层层递进的构思,将对于感官世界的新发掘所揭示的认知的扩展,延伸到因多种生命形态的涌现所带来的有关生命的新的含义的解读,进而对以生物多样化为基础及物种共生为条件的生态重塑理念给予启示。同时展览也试图对导致生态和环境危机的历史缘由和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就现代性 (modernity) 所催生的主体以及由此所孕育的人类中心论提出质疑。


绿色运,HeHe (英国/法国/德国),精工专用投影,使用热像仪摄像机,计算机跟踪和激光束

中国美术馆2011第二届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延展生命”


2014年版的“齐物等观”展出了来自22个国家的65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58件作品。展览围绕“独白:物自体”; “对白:器物之间”;“合唱:物之议会”三个相互作为的主题展开,以物,器,人贯通一体的“齐物等观”的视野,并以技术媒体独有的潜力触发物之能动性,回应目前学界对于包括非人类主体在内的多重主体的反思,为庄子“齐物平等”的大同理念注入新颖的当代解读与启迪。新媒体艺术所揭示的自在,自创,自生及自主的活力,对于摆脱媒介工具论的固有思维并颠覆被符号及语义解析垄断的艺术评价系统,拓展艺术想像新的可能,构建美学的新表述提供了契机。


来自内在的平衡Jacob Tonski (US),机电雕塑

中国美术馆2014第三届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齐物等观”现场


与展览同时推出的画册是集特约论文及作品图录为一体的学术出版物,分别由中国美术馆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利物浦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并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发行。[4]

 

中国美术馆2014第三届国际媒体艺术三年展“齐物等观”论文及图录由牛津大学大学出版社发行


ZKM|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是西方媒体艺术的最大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我于2017年在此策划了一个名为“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The Real of the Real)的展览。作为一个新词,“datumsoria”将“datum”(数据)和“sensoria”(感知)结合起来,揭示信息时代内在的新的感知空间。这次展览是我发起的“Art&Tech @”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复新二十世纪60年代分别源自美国洛杉矶郡美术馆的 “艺术与技术”项目( LACMA Art & Technology)以及纽约的“艺术与技术实验”运动(E.A.T., Experiments in Art and Technology)的宝贵遗产,来应对当下的现实的挑战。正是这种技术现实改变了当代经验,呼唤新的艺术想象力和文化敏感性。


前面:“四分之一”,王郁洋;后面:失眠的重量,刘小东

“术问:真实的回归”德国卡尔兹鲁尔媒体艺术中心(ZKM) 展览现场

 

“术问:真实的回归”德国卡尔兹鲁尔媒体艺术中心(ZKM) 展览现场


由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以及白南准艺术中心合作的这一展览“术问:真实的回归(Datumsoria:The Return of the Real) [5]尝试揭示信息时代的“实在”(the Real)逻辑,即一个基于由0与1之所构成的二元指令而达成的存在,并且从这一普适性中产生出形态与样式之实体化 。透过使感知之痕迹沉淀并激发情感之潜能,从中显现了一种技术“自主生成”(autopoiesis)的意识。


“机器不孤单”将机器作为一种文化和自然的系统继续对浸淫于媒体技术下之当代主体概念提出问题。此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启三段旅程:2018年夏季率先于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发动,接着于冬季巡回到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2018年 “器械艺术三年展”,最后落地广东美术馆作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的组成部分。每一段巡展中都根植于当地语境,从运筹、生态和心理社会层面,创造出与周遭环境及环境域(umwelt)之间的相互联结,仿佛是通过鲜活的实例来践行“三种生态学”。三部曲共同勾勒出一道机器轨迹,它跨越海洋和陆地、地方和场域,融合气候与社群,因地制宜,并进而扩充形成一支回荡的机器合奏曲。[6]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即将于2020年2月20日举办的大型媒体艺术展“真实的拓扑” (Topologies of the Real)[7],同期举办由ZKM|卡尔兹鲁尔媒体艺术中心策划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Art in Motion:Masterpieces with and through Media),并以此启动“CAFAM Techne 三年展”(CAFAM Techne Triennial )。


如果说我于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策划的“合成时代”尝试以四个分主题来概述构造当代经验的四个关键的命题,那么2011年的“延展生命”则是将“身离其境”所引出的的生命概念从“后人类”的论述角度所做的更全面的审视和阐释。而2014年的“齐物等观”则深入探讨了由“情感数字”所启示的“物/客体”之于后人类语境中的重新评估。“真实的拓扑” 作为对中国美术馆的三年展的继承和延展,则是对“现实重组”所意蕴的“存在”命题在技术的时空构建下的本体论思考。“真实的拓扑”以“现实中断”(Reality Interrupted),“真实的回归”(The Return of the Real),  “多重宇宙:没有生态的自然” (Multiverse: Ecology without Nature)  三个板块构成,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技术的时空构建下,现实的概念不断被艺术想象所挑战和改写的轨迹,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性的数字当代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困境和潜力。ZKM 的“运动中的艺术”将与“现实中断”部分平行展出, 将三年展置于媒体艺术更深层的历史时刻。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我希望届时在央美美术馆6000平方米整个场馆的空间里为公众呈现对于“真实”这一有关“存在”的哲学及经验命题的多维度的视角,并以此来解读后人类条件下多重主体借以依托的技术之时空构架。“真实的拓扑”从而也为起始于2008年“合成时代”我个人历时12年的思想历程划下一个句号。


以上述案例为契机,我想这样来结束我的简短介绍:即如果说当代艺术,按照彼得·奥斯博恩(Peter Osborne)的其《当代艺术哲学》[8]一书中所言, 是由后现代“主体间性”(postmodern intersubjectivity) 所阐明的后观念艺术,那么,媒体艺术则是要从当代艺术既有的逻辑下走出的,以一种在广义生态学(General Ecology,Erich Hörl ) 的语境下,以后人类“客体间性”(posthuman interobjectivity)所提示的新的艺术,在此,启蒙精神的主体变成了客体世界的一个案例。这种具有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意义的新艺术预示着有机和无机,人类和非人类,客体和主体的新的共生。媒体社会的挑战只能由媒体技术本身来面对,因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具,而是一种意义生产和创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这将是我们思考媒体艺术论述、实践,包括策展的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此,我相信包括美术馆在内的艺术空间和更宽泛的城市文化机制能从认知上应对这一后人类共生语境下的挑战,在观念上以及后勤上为一种能及时反应媒体社会的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的规划有备而来,在后人类之共生语境下构建21世纪的新型策展思维和展示模式。


谢谢!


注释:

[1] 节选自某个当代艺术大奖的评委语,鉴于隐私保护,作者姓名略去。作者注。

[2] Gilbert Simondon, On the mode of the Existence of Technical Object, trans. Cecile Malaspina, John Rogove (Minneapolis: Univocal Publishing, 2017), p.15. 作者译

[3] Friedrich Kittler, trans., Erik Butler, The Truth of the Technological World: Essays on the Genealogy of Prese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Kindle edition. 作者译

[4] 见Peter Osborne, Anywhere or Not at All: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Art (London: Verso, 2013)

[5] https://zkm.de/en/exhibition/2017/09/datumsoria-the-return-of-the-real

[6] http://www.chronusartcenter.org/cacexhibition-machinesarenotalone_machinictrilogy/

[7] 因受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影响,目前延期至2020年秋季举办

[8] Peter Osborne, Anywhere or Not at All: Philosophy of Contemporary Art (London: Verso, 2013)



— END


监制:昭一

责编:小清

供稿:“策展在中国”项目组

校对:丝雨



作者:中华世纪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