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洗却浮华,回归古典——跟随马勒探究西方音乐奥秘

☝点击上方“文化艺术出版社” 关注我们


                马勒《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               来自文化艺术出版社                                                                                                                                                                                         08:05                                                      


提到马勒,人们不禁想起他的交响乐。马勒的早期音乐,旋律豪迈而伤感,那些恢宏的音响,令约翰·威廉姆斯等著名电影作曲家顶礼膜拜。从而使马勒风格风靡了好莱坞,响彻美国西部的大草原、大峡谷。2021年是马勒逝世11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世纪,随着旋律的流动,探寻马勒的世界吧!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最后一位伟大的德国后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马勒不仅作曲,还是一位著名的演释家,1897—1907年任维也纳歌剧院院长,1909—1911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


“整个世界都要被反映出来”

——《第三交响曲》


马勒作为德国后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作品中的象征涵义和意境永远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生命是幽暗的,死亡是幽暗的”,这句不断被重复的话被赋予刻骨铭心的音乐表情。马勒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常在“生与死”这对悲剧矛盾中得到最终的、彻底的、哲学的揭示,在“生与死”这对矛盾范畴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这些内涵是他对自己的苦难生活,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哲学抽象。而正是这种抽象才使得他的音乐具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使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人都能领略到他的音乐存在的价值和美学意义。


在《第三交响曲》中,马勒企冀“整个世界都要被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说,作者只不过是一件乐器,整个宇宙都在它身上弹奏。《第三交响曲》“从宇宙的整体中观察一切生命”的阶段,表明了马勒上下求索的积极进取精神。音乐中充满了青年时期马勒热切追求光明理想,积极进取和勇于搏斗的精神。以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勇敢地面对一切,正是马勒早期音乐精神内涵的主要体现。


“我的时代将要来临”

——《复活》


请相信,我的心灵,你的追求不会成为泡影。凡是你所渴望的归你所有,凡是你所爱和所奋斗的,归你所有。请相信,你的生命并非白白度过,或生存或痛苦,无不有因。凡已生者必死,凡已死者必将再生。不要再颤抖,复活就在眼前。


1894年,马勒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又名《复活》),但在柏林的首演中反响很差,遭受了不少的批评和谩骂。在1895年12月13日,马勒亲任指挥,自费邀请乐团再次演奏自己的呕心之作《复活》,将自己作曲家的命运孤注一掷时,他成功了!马勒说:“每个乐章都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迷狂大概一生只能见到一次。我看到年长者落泪,年轻人相互依偎……当合唱来临时,每个人胸中都如释重负地发出了颤抖的叹息。”布鲁诺·瓦尔特也回忆道:“正是从那天起,作为作曲家的马勒诞生了”。


马勒的作品既继承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前辈大师的传统,同时也从时代的精神中汲取了丰富营养,开辟了一种新的充满表现力的音乐语言。他的九部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大地之歌》,以及声乐套曲《漫游者之歌》《少年魔号》《悲叹之歌》《亡儿之歌》《吕克特歌曲》等作品无不将其特立独行的风格一一贯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交响与唐诗的灵性碰撞

——《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是马勒晚期的一部代表作,虽然作品无编号,但确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交响乐作品。《大地之歌》根据一组汉斯·贝特洛的德语译汉诗《中国之笛》而作。马勒于1808 年夏在意大利境内的施罗德山区里一个名叫托布拉赫的小镇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并最终于1909年完成。1911年11月20日,也就是在马勒去世后的第五个月,他的学生布鲁诺·瓦尔特在德国慕尼黑指挥首演了这部作品。《大地之歌》首演后,立即引起了音乐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论从作品内涵的表现还是从作品的技法风格,都与以往马勒的音乐创作有许多不同之处。


《大地之歌》引起国人关注的一个深刻原因,是由于这部作品使用的歌词出自中国唐代几位著名诗人创作的诗歌。由于马勒的《大地之歌》使用的《中国之笛》中的诗词,不是直接从唐诗翻译而来,而是德国作家贝特格根据法国作家戈谢的译著《玉书》再次翻译而成。因此,第二乐章《寒秋孤影》中的歌词虽标明是“TSCHANG TSI”所作,但按照它的音译涉及了中国唐代的张继、张籍、钱起三位诗人及他们所作的诗歌;而第三乐章《青春》虽直接署名“李太白”,但很难确定它具体是李白诗歌中的哪一首。因此,查找出《大地之歌》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的原诗歌作者及其原诗歌,成为马勒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又由于这项研究涉及1000多年以前的唐代诗歌,因此承担研究这一工作的可能性更多地留给了中国学者和能够读懂中国唐诗的外国学者。


《大地之歌》是马勒最出名的一部作品,没有哪部作品如此完美地界定、平衡感情的双重性和那种尽情享乐和死亡预感的矛盾。这不仅是作曲家本人,也是浪漫主义晚期暮秋意境的写照。


《大地之歌》中的古诗到底是哪一首?关于死亡与复活的预言又为何灵异?弹奏整个宇宙的《第三交响曲》是怎样的?解开关于马勒一生的谜团似乎已不重要。我们要做的只是怀着一份敬畏的心,去安静聆听这位伟大的后浪漫主义作曲家洪流般的音响,感受古典音乐经久不衰的魅力。



内容简介

《西方音乐的研究、交流与反思——李秀军音乐研究文集》汇集了中国音乐学院李秀军教授发表在国内、国外各类主要音乐学术刊物上的部分学术论文,涉及西方音乐史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批评、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及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等。上编涉及的具体研究对象主要有西方音乐史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作曲家蒙特威尔第、亨德尔、马勒、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的研究等,反映出作者多年来以西方音乐史的发展与作曲家的创作为逻辑的思考点,关联到其与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关系、音乐学方法、音乐文化问题以及对上述作曲家的分析、研究与思考等。下编涉及对艺术管理学科本质与建设的思考,对世界有影响的重大音乐节与音乐赛事的分析与研究,音乐史教学与教学问题,耶鲁大学学习观感以及著名音乐学家的学术纪念等。

作者简介

李秀军,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方音乐史及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艺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常务理事,美国音乐学学会会员。曾任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国际交流部主任、中国乐派高精尖创新中心外联部主任等职;先后在西安音乐学院(1988年)、中央音乐学院(1992年、2000年)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3—2006年教育部公派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系。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三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等。完成专著、教材、译著、论文集8部,论文50余篇。

文化艺术出版社公众号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
西方音乐的研究、交流与反思——李秀军音乐研究文集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