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项圣思,制陶名艺人,明万历年间人,具体生卒不详。相传为修道人,姓项,能制陶杯,大于常器。花叶、干实无一不妙,见者不能释手。其广为人知的桃形杯现为南京博物馆一级国宝,是由宜兴名士储南强于1952年捐献给国家的,当时底部由于有点破损后经制壶名家裴石民配置的底座。
一,水平六面开光梅兰竹菊圆壶
梅、兰、竹、菊,被历代文人雅士称为花中“四君子”。 明代黄凤池 辑 有《梅兰竹菊四谱》,在他的《集雅斋梅兰竹菊四谱小引》中有这样的描述:“文房清供,独取梅、兰、 竹、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xiāo)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附势。梅、兰、竹、菊,占尽春夏秋冬,春之兰,夏之竹,秋之菊,冬之梅。虽然梅兰竹菊四君子并称较为晚近,但四者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界,成为文人士大夫精神生活向往的高标,却是早已有之,源远流长。“有条有梅”、“其臭如兰”、“绿竹猗猗”、“菊有黄华”,在《诗经》、《尚书》、《周易》等中华元典之中,梅兰竹菊都已经展露了自己的优雅风姿,成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源头和精神寄托。
作者巧妙的利用紫砂壶本身的色地,用泥绘手法把梅兰竹菊分别绘在壶的两边圆的开光里,在壶的一周六面开光外围,用回纹作边,用色地三彩把梅兰竹菊形象生动的给展现出来。壶盖用祥云纹绕壶盖一|圈。该壶深刻的反映了制作者当时所生活的年代文人所喜好。壶的底款是民间款双线长方形,字体是方正行楷繁体。
民间藏品与馆藏国宝的对话
二,高仕女与男人们(水平六面开光镶嵌瓷片圆壶)
而在当时明万历年间。仕女画在文人画家积极的参与下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题材上除了传统肖像。生活中各色女子则成为画家们最乐于创作的仕女形象。仕女身材婀娜匀称。面容端庄清丽,举子间流露出女性文雅恬静之美。尤其是她们怡情于花园亭台之间。身着贴体紧身的明服,更增加她们体姿的靓丽与端庄典雅的风姿。
在明代文人眼里,插花、盆景可以给室内陈设增加自然的活力,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是文人闲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人室内陈设中,无处不见瓶花或盆景,无论是厅堂、卧室,还是书房等,几乎都摆放了各种样式的瓶花或盆景,小体量的花器主要陈列于室内的桌、几、案等台面,大体量的花器放置于地面上,一般都是单一陈列,不会成双成对放置。
有的是单一的瓶花,有的是单一的盆景,也有的是瓶花与盆景的组合。如明袁宏道《瓶史》中宜称就提及:“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列,忌绳束缚。”还有明屠隆《考槃馀事》中瓶花亦提到:“忌成对,忌小口瓮肚瘦足药罐,忌用葫芦瓶
制作者采用了和前面一把壶一样的器型。不同点在于在壶的两边用四块哥窑瓷片镶嵌在开光上面。并分别在四块哥窑釉面上绘上不同的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当时的民风淳朴,闲暇之余一些男人和孩子喜欢斗蛐蛐。女性喜欢插花,有钱人走亲访友带着书童拿着礼物。而这四幅画面充分的把这些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该壶的底款作者用了小篆体,明显的和前面一把壶的底款不一样。
民间藏品与馆藏国宝的对话
三,哥窑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
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
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
记载“哥窑”的古文献主要有:元代的《至正直记》,明代的《格古要论》、《遵生八笺》,清代的《博物要览》以及明代的《浙江通志》等。但究竟哥窑窑址何在?性质如何?一直是陶瓷史研究中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
1、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2、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琉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3、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
为区别于明、清文献中所记载得哥窑(龙泉章生一窑),宫中名为“哥窑”的传世品,后世鉴赏家称其为“传世哥窑”。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通过以上对哥窑的了解,尽管是明代的哥窑,制作起来也并非易事。何况还要与紫砂壶相配。再说了紫砂壶的壶壁本来就是弧形的。而开光圆弧面直径大概在六厘米左右。可想而知,不是制作高手,很难制成。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绘画,壶的制作,哥窑瓷片的烧造。无一不是精美绝伦。
由于无法考证绘画和瓷片烧造是谁,是否是制壶者本人,还是别人。无从说起。从二把壶的制作和从南京博物馆藏的圣桃杯来看,制作者本人有很高的文学修为,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很深的了解。故才能制作出如此的佳作来反映与体现。
从二把壶的器形来看,这二把壶应该是在同一时期制作。尽管外表器形一样,但大小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壶盖和底款上用不同的装饰和字体款式来区别。说明作者的用心良苦和文化底蕴深厚。
四,对话(虚构)
四君子(梅兰竹菊):经过岁月的洗礼,我还是依然受到人们的喜欢;
高仕女:尽管经过了几百年,我们当时喜欢的插花,在现代女性这里还是得到了继承。现在很多女性在空闲时也喜欢观赏花,喜欢自己动手插花。很多男人一到季节就玩蟋蟀,成功人士带着秘书拿着手机外出。
圣桃杯:现在我不用盛酒了,也不用去孝敬皇母娘娘了,现在我只孝敬凡人。
结束语:经过漫长岁月,沧海桑田,历尽千辛。跨时空在这里相聚。圆了修道人的心愿。咱们还是各就其位,圣桃杯你还是去你的博物馆,四君子,高仕女我们兄妹俩经过了各自飘零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又走到了一起,说明了主人制作我们时的初衷一直没有变过,所以我们依然在一起相伴。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