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艺术号·专栏】孙振华:真实的赝品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雅昌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真实的赝品》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孙振华专栏]

                              

现在,有意思的展览多起来了,前不久,雕塑家焦兴涛在北京798就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叫《常·藏·场》。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一个空房间,一个粉刷过的车间,里面留有管道和外挂的线路。在空房间里,摆了一些日常物品,例如水管、灭火器、垃圾袋、报箱盒、墙砖等。乍一看,是一个极普通,类似库房似的房子。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现成品,尽管它们看起来,与我们平常看的物品一模一样,事实上,观众被骗了,如果换一个角度,或者走近了看,发现它们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仿真物品,而且,它们不是三维的,而是扁平化了的,确切地说,它们应该称作二维半空间的作品,只有当观众“移步换形”,走近了才能发现它们被作者用空间压缩的方式,为我们制造了一个三维空间的视觉幻象。

这是一种对视觉的揭穿,它告诉我们,视觉是可以欺骗我们的,一个物品的空间存在方式,它的体积感、量感、空间感实际上是可以被“造”出来的;一般说来,我们过于依赖视觉,相信眼见为实,而视觉竟然也是可以参与造假,并欺骗我们的。

这个展览最精彩的是第二部分,这是一个堆得满满当当的房子,里面有大量真实的物品甚至废品,但是又有“艺术品”藏匿其间。在这个部分,艺术家不再用那些压缩了的、扁平物品,而是做了一大批几乎可以乱真的雕塑,当然它们和真实物品又有尺度上的区别,不是缩小,就是超大,更有意思的是,当这些仿真“物品”不再单独以“作品”的面貌出现,而是以赝品的方式藏匿于其它普通日常物品中间的时候,又是这样自然,整个展场就像是一个乱哄哄的大仓库,作者创作的超常尺度的作品和日常生活的物品混在在一起,真假难辨,给人一种怪异、新奇的感觉。

不知道是真实物品在陪衬“作品”,还是作品在陪衬真实的物品,反正在这个时候,“作品”需要“非作品”来证明;同样,非作品需要让“作品”来撇清;这场相互证明的视觉游戏让“作品”和“非作品”都变得不可缺少,也就是说,“非作品”也变成了“作品”的必要条件。

于是,展场变得非常好玩,那些柱头、旧木箱、包装箱、玩具、手套本身就是“高仿真”的赝品,它不仅在和观众的视觉“躲猫猫”,也在和观众关于什么是艺术的常识“躲猫猫”。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只有仿得越像,越能乱真的时候,才能证明它是“艺术”;同时,它仿得越像,越能乱真的时候,越发增加了被观众指认的难度,也就越难以证明它是“艺术”,就是在这个悖论中,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消失了。

当代艺术中本来就有现成品艺术,而作者的所做所为,是利用赝品挑战现成品,把艺术和非艺术的关系问题再向前推进了一步,又加多了一个层次,让它变得更复杂、更纠结、更难以言说。

在展览现场,主客体的关系改变了,创作和观赏的关系也改变了,当然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也改变了。在这里,作者也只是众多思考者当中的一员,他所能做的,只是很努力、很努力地消解自己,把艺术藏起来,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而把展览提出的问题统统交给了观众,而观众在这里寻找、发现、惊讶、兴奋,或许还会若有所思。

作者:孙振华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