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02-24 09:36
扬州炒饭应该是什么样的?
如果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每个人制作的扬州炒饭大概都是不一样的。
比较正宗的扬州炒饭,需要“热碗、热油、热米饭”,从制作“鸡蛋”的步骤就开始体现它的精致。
先将鸡蛋在碗中搅匀,细细倒入油锅后不断搅拌形成“鸡蛋松”,用漏勺将油分控干后,放置在一旁备用。
取热米饭倒入热好猪油与葱白的炒锅中,再倒入蛋黄液与米饭一同炒制。鸡蛋黄彻底包裹银色的米粒后,加入鸡蛋松翻炒,再加入鸡肉、虾仁、火腿、海参、瑶柱提鲜,冬笋、青豆、香菇提香。
最后,倒入鸡汤给干燥的炒米饭一丝滋润,加上香葱、河虾籽炒匀……
热腾腾的扬州炒饭新鲜出炉!试问,这样一碗食材丰富、金灿灿的炒饭摆在面前,谁能不馋呢。
“老单”挑战制作炒饭状况频出,惹众人“吐槽”
在“老单”的努力下,《万里走单骑》秘制扬州炒饭新鲜出炉,卖相极佳
而就味道而言,扬州炒饭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放盐”。在炒制的过程中自然带出食材本身的香味,似乎能让炒饭的味道更有层次。
富饶的水土给予了扬州丰富的物产,而这大概也正是扬州炒饭不添加调味剂也可以傲视群雄的资本。
怎样的一座城市才能造就这样名闻天下的美食?
2022年2月20日,《万里走单骑2——遗产里的中国》第10集在浙江卫视开播。由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带队,本期,“万里少年团”走进“大运河第一城”扬州,在扬州人的诗意生活中,感受古人建造大运河的智慧。
很多人都知道贯通京杭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但是,可能也有许多人不知道,位于扬州的邗沟是这条运河最早的河段。
扬州地处两淮,又位于长江沿岸。北可上,南可下,又有一面临海,非常适合往来贸易。
许多货运物资在扬州聚集后北上运走,而船只到了北方,又将北方的货物特产带回扬州。
可以说,有了运河,就有了繁华兴盛的扬州。
从美食看扬州城
除了炒饭,面食也深受扬州人的欢迎。因为运河的便利,北方的农作物和农副产品被运送到扬州,因此扬州美食中不仅有米,也有面。
而遍布扬州城的面馆和茶社展现出了这座城市的两种面貌。
随便走入一间面馆都可以吃到的大碗干拌面和腰花汤,另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包子馒头,简单却很容易使人饱腹。
茶社则提供各种早茶茶点,有三丁包、翡翠烧卖、大煮干丝、千层油糕、月牙蒸饺、肴肉、豆腐皮包子等等,要吃完这些茶点,却需要用上一到两个小时。
原来,前者和炒饭类似,都属于快餐,普通的包子在漕运中也更方便携带,而精致的早茶包子是富庶盐商们、文人墨客生活讲究的产物,有钱人生活讲究,早茶的排场越来越大,点心也更加丰富和精美。好看的食物不仅能给人好心情,同时还能展现他们体面的生活观念。
可以看出,在运河的作用下,扬州城既有简单、快节奏的一面,也有精致而悠闲的一面。
扬州的精致生活
江南一带多园林,而扬州园林也有自己的特色。
万里少年团的成员们也慕名而来,“打卡”瘦西湖。
瘦西湖钓鱼台极具特点,站在钓鱼台内可以欣赏到“框景”。站在斜角60°看去,从正洞可以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侧洞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白塔,可谓是移步换景,又以小见大,从小门洞中看远景。
瘦西湖的美景也并非一天之内构成。从明清时期开始,就有200多家盐商在湖两岸建设自家园林。但因为他们相互借景造林,而非争景夺地,这才造就了今天瘦西湖的百花齐放。
也可以说,大运河的开通也为瘦西湖出了一份力。随着大运河兴盛发达,盐运需求增大,盐商们便纷纷落户交通方便的扬州城了。
同时,一部分盐商借船运的便利,不仅带来了北方的货物,也带来了北方的文化。
熙春台就是瘦西湖中南北融合的建筑,有着北方皇家园林的特点。建筑屋顶使用了绿琉璃筒瓦,十分宏大气派。而熙春台也是瘦西湖内较高的建筑,它的名字已经展现了这一特点,“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在熙春台二楼,可以观看瘦西湖全景。
今天的瘦西湖周边为什么没有高楼?
原来,当初瘦西湖周边是不允许建高楼的。为了让瘦西湖景色更加通透,周边新楼建设时都需要按设计图的高度“放气球”,工作人员在瘦西湖景区的几处地势较高的景点进行观测,如果看到气球,就标明建筑物超高了,需要往下降,直到看不见气球为止。
因此,周边的建筑也只能“低头让景”了,而这也使瘦西湖成为了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
万里少年团的成员们离开瘦西湖后,来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基地,并在指导下制作了他们自己的绒花作品。
“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家惠教大家制作绒花
万里少年团成员们的作品
贯通古今的智慧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运河是由隋唐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的,这三条运河始终关乎着各朝的发展。
但是在开挖建造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古人又是怎样解决的?
这条极长的人工运河,首先需要克服地势的高低问题。既要让船不费力地穿过高处,又不能因为高低落太大导致翻船。另外,还要防止运河所造成的洪水。
在邵伯古镇,万里少年团的成员们看到了一道古堤,它是清代修建的,而更早还可以追溯到宋代。修建堤坝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防洪,因为淮河从运河入江,两岸河床变高,很容易造成危险。
而为了解决地势问题,古人想出了三种办法。一是将河段修成弯曲的形状,减缓河道的坡度。二是筑堰挡水,消除河流与河流间的高低落差,比如淮河水位比运河水位低,人们就在它们的交汇处筑堰。三是在存在水位差的河段建闸的方式,通过控制开闭闸门,调整前后水位,使船只顺利通航。
人们还会在河中放入许多镇水铁牛。铁牛又名铁犀,康熙四十年(1701)作为镇水之物,实际作用是测水标志。铁牛昂首,口向上,水位若果牛口,牛口则吐气泡,预示邵伯里下河一带将要淹水。这也是古人在与运河的长期互利共存中诞生的。
结语
在节目的最后,大家一起围观了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的过程。
这套多米诺骨牌根据大运河的组成部分,顺河流流势摆成。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后,仿佛是一双手将大运河的画卷在众人面前徐徐展开。
从运河开挖的智慧,到扬州城规划中为瘦西湖“让景”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扬州人不仅在用心地经营生活,也努力地把握着发展的尺度,让先祖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持它丰富多元的整体感。或许他们这种尊重运河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特色的独特保护方式,也能为其他遗产地的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作者:陈徽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