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2年4月23日-11月27日,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将面向公众开放,中国馆主题展览将在花园展区和军械库展区呈现。花园区域将呈现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2021年),军械库区域将分别呈现央美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集体项目《丛林》(2021年)、徐累的《兴会》(‘Correspondances’)(2021年)、刘佳玉的《虚极静笃》(2021年)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2021年)。
对于中国当代画而言,徐累是一位极具代表性与启示性的艺术家。他的工笔画风格融合东方与西方,既传统又当代。他的作品极具辨识度,与古代文人气质,一脉相承,又与当下最新的科技紧密结合。通过互动沉浸式的观展,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的美学世界。
徐累《兴会》(Correspondances)现场展示方案之一(模拟图)
此次徐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作品《兴会》将中西绘画语言拆散重组,让“关公战秦琼”式的合璧得以实现。作品中,乔托的蛋彩画和李公麟的白描,倪瓒的萧索平远与达芬奇的烟雾画法,他将这些经典从艺术史中的抽出、打碎,“入其兴会”。
在艺术史中逡巡探索的经验,让大量的图像变成符号进入了徐累的脑海。于是,他跟随自己的灵感,随时取用、融合这些图像符号,并反映当下的文化感受。
徐累将“不同时代的同时代性”完整地呈现在他的作品中。作为中国馆最具有中国文化艺术底色的参展艺术家,徐累的作品《兴会》展示了一位中国艺术家对于当下世界的思考。
相关链接:雅昌专稿|张子康:“元境”是对未来的想象
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徐累
雅昌艺术网对话艺术家徐累
雅昌艺术网:此次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为“元境”,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创造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想象。基于这一主题,是如何形成您此次作品创作方案的?
徐累:我个人认为“元境”的主题很有意思,它指向了两层含义:首先,“境”是中国非常古老的概念,是中国美学追求的目标,无论是诗歌还是艺术都要讲“意境”;其次,“元境”又让我们想到现在热点的元宇宙的概念。传统与未来两极融合在一起,是这一主题的特别之处。
从我个人的创作而言,我是从回到过去,来探索未来。这与“元境”的主题是异曲同工。复古的真正的含义并不是不去创新。 所谓的古意,其实是指它在古代时候的青春期,复古就是现在衰老了,但我们要重新回到古代的青春期,焕发我们的青春,借由古代的东西来刺激我们,激发我们的创意。
中国的宇宙观、思想、艺术,本身是带有非常多想象的,是一个超出了现实之上的形而上的世界,有桃花源式理想国的境界。因此,从我个人的创作来看,虽然是从古代的艺术中汲取养分,却走的是一个回旋的道路,是对未来的探索。当我在这条道路上探索时,发现越是往回找,越是走在非常前沿的阵地上。
所以我创作的理念是试图把东、西方不同的景观变成一个可以互相穿梭,前后透视的装置作品。比如将达芬奇与倪瓒创作的艺术形象并置在一起,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文化,两个时代,两个地区,但放在一起并不违和,而且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在人类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是有很多共性的,我尽量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某种程度而言,我的这一创作也契合了当下“元宇宙”的概念,因为元宇宙是我们现实之上的投影,它可以把一些过去的历史的虚拟化,通过技术的方式来呈现,只不过我是通过一个古老的绘画形式来呈现的。
这种“倒退原来是前进”的东方式的思维,如同割稻子、插秧,是倒退式的前进。探寻古意,反而进入未来。这也是一种意外之喜。
徐累,《Correspondances》,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雅昌艺术网:在今天世界如此动荡的时刻,战争、疫情、环境等对人的身体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侵害。您的创作,从回到中西方艺术的过程中探索未来,反而彰显出了特别的意义。
徐累:艺术史里这样的方式其实并不陌生,比如毕加索从非洲艺术、原始艺术中探索发展出立体派。
艺术的主线之外,其实还有一条副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我们敏感的感觉到有些东西跟自己发生了关系之后,就可以在这种对应的关系当中去对照,彼此可以看的更加清楚,因为我们有一个参照系,这一点是我们比古人更多维度的一个优势。所以我们做出同样天地观、自然观的作品,但是我们的视角跟古人应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当代的艺术,它指向的是未来。
雅昌艺术网:在您的作品中,能看到很多中国意境的表达,您会担心此次的作品对西方观众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吗?
徐累:中国文化非常的深奥、高妙。一般西方的观众会望而却步,有一种回避的态度。我们去推广自己文化的时候,其实应该把中国的艺术、文化、美学当中非常前卫、高深莫测的那些东西,进行降维处理。这种降维的方式不仅要让我们当代自己文化的人一目了然,也能让其他国度的观众了解。这就需要把中国的思想非常具体化的去呈现。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试图做出来的作品能够让观众一看马上就能明白。比如我在西班牙做展览,他们都说我全部看懂了,我就很开心,看懂的原因是需要找到不同文化中的共性。比如如何在艺术当中体现出“时间”,时间所有人都能懂,每种文化里面都有它特殊的时间观。其次我的作品里借用了很多西方的元素。比如这次作品的题目是用波德莱尔的一首诗的题目‘Correspondances’翻译的。其中的绘画作品,有来自弗里德里希的原型,但是我用不同文化的形式来重新解释它。装置作品也是一样,在移动当中能看到相互关照、彼此呼应的“关系”,通过“关系”互相看对方,有一种参与感,能让观众参与进来,通过西方观众熟悉的东西看到我们中国人思辨的方式。
徐累,《Correspondances》,266x350x48.5cm,亚克力, 金属材料, 电动轨道,2022年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出的作品,体现了您对于当下世界怎样的思考?
徐累:我是以绘画为专攻的,其实我的思维在绘画当中是带有观念性的。我的作品综合了全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元素,在东、西方艺术的选择上,波斯、印度、日本的形象都有,但我主要是停留在文艺复兴之前甚至更往前的中世纪,那个时期有属于它的全球化。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全球化的概念并不是现在提出来的,在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上千年前彼此就开始相互影响。比如透视,并不是欧洲人发明的,而是从哈桑的阿拉伯语的著作《光学全书》翻译传入西方,被培根发扬光大的。所以某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共同接力实现的。
我觉得现在整个世界的格局就有点像中世纪那种感觉:战争、瘟疫、迷信、相互的猜忌,与此同时,文化创造方面,又是一个非常鲜活的状态。我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与思考。威尼斯双年展是大家相互交流、展示的平台。正如中国馆的主题“元境”所提出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特点,即,我们的艺术应该是源于自然,但是超出于现实的,他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一个理想的意境。所以在我的作品中,既有对当今世界的感悟,也有中国艺术本身的底色。
徐累,《世界的云和山》,90x65cm,绢本,2021年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出的装置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它在现场布展、呈现,以及与三幅绘画之间对照的关系是怎样的?
徐累:首先这个装置是可以移动的。我为什么要放绘画呢?实际上,三幅绘画是装置移动作品的结果。这样为作品又增加了一个维度,这里可有四季的变化,心境的变化等等,相互之间形成了一种关照。
另外,在具体实施方面,我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绘画与新的科技技术结合。从而使这样的技术能够起到提示的作品,就我个人而言,在做装置作品时,我想的是如何通过技术的方式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一种游玩的心理,就像我们孩童时做游戏一样。我们都知道,孩童时是人类最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阶段。加入这些技术方面的东西是提示观众,并希望能唤起他们的童真意趣。所以作品特意没有做的非常精致,而是略显笨拙。
雅昌艺术网: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举办,具有特别的意义,作为参展艺术家,您认为今年威尼斯双年展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将对未来全球艺术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徐累:今年威尼斯双年展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女性艺术家参展占比达到了90%。但作为一位艺术家,对此我并没有特别的关注。我不会把性别当做衡量艺术的标准。我觉得这不是艺术问题,可能是一个政治问题,比如说女权主义、女性主义。这是策展人的一个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标准,我们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标准去选择,比如时代性,比如怎么看待技术化的问题等等。在这样基础上,如何看待时代跟历史发生的关系?这是我感兴趣的。与此同时,每个人都面临个人化的问题。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是能够处理、平衡好外界与个人问题,并且他的作品是有所启发的。这不是简单由性别而引起的。当然我非常希望看到更多女性艺术家的参与,因为有很多女性艺术家的敏感性、通过她的身份生发出来的东西是我们所不能体验到的。但无论怎样,做好作品是唯一的标准!
作者:罗书银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